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骨折延迟愈合或迁延不愈行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6例骨折延迟愈合或迁延不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比1分配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显著较高,,P<0.05。实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骨折延迟愈合或迁延不愈患者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可促进患者的骨痂的形成,有利于骨折愈合,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阳和汤加减联合骨搬移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来就诊的56例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愈合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手段,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阳和汤加减联合骨搬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利用阳和汤加减联合骨搬移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愈合患者,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尽快的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更加值得被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下床锻炼时间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7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89例)和观察组(89例)。对照组接受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下床锻炼时间和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7d、术后14d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下床锻炼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护理能缩短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下床锻炼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s)骨不愈合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患者22例,接受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通过临床观察,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手术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在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中份高度及Cobb角方面,术后1周、术后1月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的有效治疗方法,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关键词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884-0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障碍与体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到院就诊的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组,即观察组42例(合并2型糖尿病)和对照组38例(未合并2型糖尿病),各患者均经X线片检查骨折断端骨痂形成状况,并经ELISA法检测双侧骨痂组织和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指标、骨钙素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再治疗2周后同一时间点接受X射线检查骨痂生成状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骨痂生成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时AGEs高于对照组,骨钙素低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AGEs与骨钙素之间为负相关(r=-0.621,P<0.05)。结论:2型糖尿病骨折患者骨折愈合障碍主要原因之一可能为骨组织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上调。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IIN)结合钢板内固定对C型股骨干骨折患者视觉模拟(VAS)评分与切口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2021年1月收治的40例C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钢板内固定,观察组另加用IIN固定,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术后第3d、第5d,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两组并发症发率对比(χ2值=3.906,P值=0.048)。结论:对C型股骨干骨折患者采取钢板内固定加用IIN固定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其住院时间,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外伤伤口清创缝合时机选择及技巧。方法选取我乡镇卫生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感染性外伤伤口患者中2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伤口清创缝合方法及换药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清创缝合方法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早期清创缝合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伤口愈合情况、伤口痂皮损伤及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使用早期清创缝合方法治疗,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在换药时痂皮损伤和感染情况也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感染性外伤伤口临床治疗中,使用早期清创缝合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并可以有效降低换药时伤口痂皮损伤情况发生几率,应当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简介:背景:目前研究认为骨折术后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不会影响骨折的愈合,但关于合理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最佳起始时间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合理应用双膦酸盐的起始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73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不同起始时间分为A组(术后2周内,146例)、B组(术后2周至1个月内,115例)和C组(术后1~3个月内,112例)。通过X线片检查评估骨折愈合,对比分析平均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总体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腰部(L1-L4)骨密度变化;跟踪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B组和C组患者骨折正常愈合的比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C组患者腰部骨密度均低于A组和B组(P=0.001,P=0.009)。术后6个月时,A组和B组患者腰部骨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0,P=0.001),C组患者腰部骨密度虽较术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8),C组患者腰部骨密度均低于A组和B组(P=0.001,P=0.005)。三组患者再发骨折、内固定松动或移位、内固定感染、断钉、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不同起始时间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不影响骨折的愈合,而术后早期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以减少术后骨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