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阿尔兹海默症与血管性痴呆应用核磁共振诊断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分别接受阿尔兹海默症与血管性痴呆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实验样本,根据病情种类将其分为2种,海默症组(n=40)、痴呆组(n=40),两组均接受核磁共振诊断,分析两种病症应用核磁诊断临床指标与各部位血流参数的区别。结果:海默症组海马高度明显低于痴呆组,但颞角宽度与外侧裂宽度明显高于痴呆组(P<0.05);海默症组与痴呆组颞角与额叶的血流参数显著高于痴呆组(P<0.05);而顶叶、枕叶两个部位的血流参数数据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与阿尔兹海默症应用核磁诊断能明显看出两种病症的不同之处,海马高度、颞角宽度以及外侧裂宽度等,另外颞角、额叶两个部位的血流参数也有所差别,因此两种病症应用核磁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改善腰椎功能、缓解腰腿疼痛等方面的效果。
简介:目的分析CT引导下臭氧髓核消融术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6例。在CT引导下经皮腰椎间盘内注射浓度为60μg/ml的氧气.臭氧混合气体10ml/次,术后联合超声电导仪局部用药。结果按MaeNab法评定标准,术后随访4—6个月和7个月至2年有效率分别为90.4%(123/136)和93.4%(127/136),高于术后1周有效率66.2%(90/136)和2周至1个月有效率70.6%(9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3个月有效率79.4%(108/136),与7个月至2年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8例患者经CT复查,18例突出消失,22例突出缩小或,和CT值较前降低,8例无明显改变。结论CT引导下臭氧髓核消融术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疗效评价以术后4个月为宜。
简介:目的:探讨经椎体入路在经皮内镜下进行颈椎间盘髓核摘除神经减压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3—9月,选取4具新鲜冰冻尸体标本进行前瞻性研究,男女各2具,年龄50~70岁。术前CT检查确定手术靶点和设计骨性通道,经C4、C5、C6、C7椎体入路手术各1具。于血管鞘和气管食管鞘之间进行椎体穿刺,置入工作外鞘于椎体内,镜下磨钻磨除骨质建立骨性通道,经皮内镜直视下去除突出的髓核及骨赘。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曝光次数,术后CT检查解剖术区相应组织结构。结果4具尸体均完成经椎体入路的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操作,C4和C5骨性通道方向为前上至后下,C6和C7为前下至后上。手术时间分别为92、73、65和60min,平均72.5min;术中透视次数24、21、19和18次,平均20.5次。术后CT检查证实骨性通道完整,椎体无骨折塌陷。结论经椎体入路在经皮内镜下进行颈椎间盘髓核摘除脊髓与神经根减压是可行的,该手术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从 2017 年 3 月 -2018 年 2 月收治于我院的 10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治疗工作结束后,经过半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以及观察工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对对患者障碍进行合理比较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以及临床观察后,发现通过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至来哦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 Os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和患者在实施治疗前进行对比,出现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对比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p < 0.05 )。 结论:临床上采用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疗效更加确切,患者在治疗期间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 [1] 。
简介: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必须调节蛋白结合区(NBD)多肽在兔胫骨骨髓炎模型中的抗炎效应.方法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均为雄性,体质量为2~3kg,平均2.5kg.将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用于骨髓炎造模.3周后随机处死3只行放射学、细菌学和病理学验证造模成功.另外造模成功的21只兔随机分为3组(n=7):空白组、清创组及清创+NBD多肽组.干预后第1~6周采血行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计数检测及病灶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干预前、干预后第1~6周CRP、ESR水平在3组中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白细胞计数在空白组、清创组呈上升趋势,而在清创+NBD多肽组呈下降趋势.干预后第1周,3组间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2周清创+NBD多肽组CRP分别与空白组、清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1~6周3组之间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6周HE染色结果显示清创+NBD多肽组骨质染色均匀,未见明显死骨形成,骨髓腔中可见密集纤维组织增生,未见明显炎性细胞.结论NBD多肽对兔慢性骨髓炎模型有较好的抗炎效应.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痔核剥离、溃疡面切除联合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治疗Ⅲ期混合痔伴肛裂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92例III期混合痔伴肛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偶数奇数法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中46例患者,对照组实施痔核切除联合肛裂切除术治疗,研究组实施价痔核剥离、溃疡面切除联合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情况、术后情况、远期并发症及肛裂随访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之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切口疼痛、切口边缘水肿程度均明显减轻,但组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年的随访期间,对照组与研究组未出现肛门松弛、复发病例,研究组未发生肛周湿疹,对照组发生10例肛周湿疹,经对比,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痔核剥离、溃疡面切除联合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治疗Ⅲ期混合痔伴肛裂具有切口愈合快、疼痛程度轻、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进一步推广。
简介:背景: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可促进缺血肢体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和恢复患肢的血液供应。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对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模型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大鼠中股动脉注射月桂酸钠建立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模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大鼠连续5d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第7天接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仅给予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与造模前相比,模型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大鼠造模后足背部体温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下肢溃疡面积明显增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大鼠动员后第6天白细胞数量及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增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之后1个月时足背部体温与建模前接近,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提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源性增加后进行自体移植,可提升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大鼠调节性T细胞比例,有助于迅速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乳腺超声和核磁在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完全缓解方面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在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乳腺中心就诊的90例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RECIST 1.1标准,采用乳腺超声和核磁对新辅助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评价。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影像学评价完全缓解为阳性结果,采用四格表计算影像检查预测pCR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采用Kappa检验评价影像预测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ROC曲线分析乳腺超声和核磁对新辅助化疗效果评价的效能。结果 所有90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pCR率为55.6%(50/90),分子分型为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和Luminal B/Her2+的pCR率分别为72.7%(16/22)、56.3%(18/32)和44.4%(16/36)。超声预测pCR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Kappa值分别为46.0%、90.0%、85.2%、57.1%,65.6%和0.340;核磁预测的结果为56.0%、90.0%、87.5%、62.1%,71.1%和0.440。超声和核磁及预测pC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0(95% CI:0.573-0.774,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肛门皮下组织美兰注射神经阻滞术配合痔核剥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后的混合痔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15例,均开展痔核剥扎术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肛门皮下组织美兰注射神经阻滞术干预,就两组患者镇痛效果与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对比。结果:术后24h左右研究组疼痛评定显示Ⅰ级占比高于对照组,Ⅲ级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门皮下组织美兰注射神经阻滞术配合痔核剥扎术治疗混合痔能够改善术后早期疼痛情况,镇痛效果较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07月-2021年08月本院收治的9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照组予以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予以椎间孔镜下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5min、3个月、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中应用椎间孔镜下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从我院在2021年3月~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抽取12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63例患者进行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的64例患者开展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组间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组间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性较小(P>0.05),术后观察组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有效改善其腰椎功能并提升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等离子刀融切术联合髓核化学溶解术(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intervertebraldiscprotrusion,LIDP)的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月,对80例LIDP应用等离子刀手术系统对突出的腰椎间盘进行汽化消融成形,然后注入溶于5ml无菌生理盐水的国产胶原酶1200U溶解椎间盘内的髓核组织。结果80例术后2周、4周、6个月获得随访,按改良的MacNab疗效评估标准,优62例,良10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90%(72/8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等离子刀联合髓核胶原酶溶解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但其适应证应严格掌握。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端粒酶及增殖核抗原的表达。方法采用TRAP-银染法检测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正常宫颈的端粒酶活性,并用S-P法测定相应石蜡标本的增殖核抗原。结果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正常宫颈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7%、35.71%、0.00%;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66.73±12.41、37.28±11.25、6.97±4.05,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且端粒酶阳性组PCNA表达级别高于端粒酶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端粒酶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PCNA高表达与端粒酶激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