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前置审方系统在药品差错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引入该系统,医疗机构显著降低了药品差错率,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评估结果显示,系统上线后药品差错率下降13%,用户满意度较高。然而,仍存在误报、漏报等问题,需持续优化算法、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本研究提出了改进建议,为未来药品差错管理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采用优化儿童保健服务系统护理干预对儿童健康体检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优化儿童保健服务系统护理干预的51名儿童,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未采用优化儿童保健服务系统护理干预的51名儿童,作为常规组,研究时间为2021年6月-2022年6月,对比两组儿童健康体检率以及系统管理率。结果 实验组相关指标明显好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通过对优化儿童保健服务系统护理干预进行应用,可提高儿童的健康体检率以及系统管理率,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帮助,值得推广。
简介:越来越多的卫生体制研究人员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来综合研究证据,促进全球和国家的卫生政策发展。然而,在卫生体制研究中开展卫生政策文献的系统评价面临方法学上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系统评价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发展中国家卫生体制循证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及局限性。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在卫生研究领域过去数十年的发展,然后讨论了卫生体制研究作为系统科学的定义,并将其特点与医学研究相比较,最后讨论和分析了系统评价能否成为发展中国家卫生体制循证研究的有效工具。我们认为,系统评价可能会是卫生体制循证研究中解决特定政策问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然而,在某些卫生体制及卫生政策问题的研究上,系统评价方法并不适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爆发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疫情扩散。方法采取个案调查的方法,描述疫情分布特征,分析疫情爆发的原因和采取控制疫情的对策。结果该起疫情病例集中在开发区一小五年级和六年级为主,从2013年5月11-18日共发生18例腮腺炎,主要的原因是未及时发现病人,未及时隔离病人,患者与同学近距离接触,大部分患者无腮腺炎疫苗免疫史。结论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小腮腺炎疫情以暴发为主,采取隔离患者,及时开展麻腮风联合疫苗应急接种,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教育和通风消毒等措施是控制腮腺炎疫情最有效的措施。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洪雅县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例感染情况及疫情传播链。方法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对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基本信息、发病经过和流行病学史等信息,并追踪密切接触者,分析其传播链。结果 本起旅游景区聚集性疫情共发现病例72例,其中确诊病例27例、无症状感染者45例。此次疫情归于1起聚集性疫情,前4例病例经四川省疾控中心基因测序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2.12.1(即BG.2进化分支)。经治疗,72例均已治愈出院。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被成都确诊病例感染了的人到洪雅县某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引发的一起景区聚集性疫情,旅游景区下一步要严格管理抵景区旅游度假人员,杜绝此类疫情再次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抗凝物表达水平及血浆抗凝物质对血栓栓塞影响。方法:12例SLE患者纳入A组,1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B组,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基于SLE病情分为活动期与非活动期,对比血浆抗凝物质蛋白C(PC)、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蛋白S(PS)、D-二聚体(DD)、狼疮抗凝物质比值(LA)等指标与血栓栓塞关系。结果:A组PC、PS、AT-Ⅲ等指标较B组低,DD、LA较B组高,P<0.05;活动期SLE患者PC、PS、AT-Ⅲ等指标较非活动期SLE患者降幅更大,DD、LA较非活动期SLE患者升高幅度更大,P<0.05;活动期SLE患者血栓栓塞风险高于非活动期,P<0.05。结论:检测SLE患者PC、PS、AT-Ⅲ、DD、LA等指标,可作为评估血栓栓塞依据,检测价值较高。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一起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布鲁氏菌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控措施,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例布鲁氏菌病疫情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检验结果、职业人群知晓率、疫情处置情况进行分析;可疑者血液标本采用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R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结果根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及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为一起羊养殖场因职业暴露引发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传染源为病羊,传染途径为病羊接羔、放牧、清扫环节接触病羊分泌物等。密切接触者检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35.71%,畜牧部门羊只检出阳性率达51.11%;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知识总知晓率为51.48%,其中感染途径知晓率最低,为41.33%。结论职业人群自我防护意差、检疫及消毒措施不到位为主要暴露危险因素,通过及时采取规范治疗、病羊扑杀及无害化处理、环境消毒、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对某校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和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对此次校园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概况、流行特点、症状表现以及流行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本次流行性腮腺炎在全校范围内共发现45例,总患病率为3.1%(45/1485),学生患者中男生27人,女生18,男女患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腮腺炎疫情持续3个月,波及11个班级,说明该校疫情应急处置体系较弱,导致疫病持续传播。该校学生腮腺炎疫苗接种水平较差,患病病例中(40%)未接种过相关疫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疫情发生后学校处置体系较弱,未能采取有效的隔离和应急处置措施,以及该校学生免疫覆盖率较低是出现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原因,需在今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当中提高免疫接种率并及时应对疫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急性创伤性患儿在大量输血后,患儿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发生的变化。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急性创伤性、需输血儿童,将患儿根据需要输血量分成研究组与常规组,各13例。研究组需要接受大量输血,常规组需要接受少量输血,观察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结果:术前,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纤溶功能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FIB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LT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T、APTT、TT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FIB、PLT、APTT、TT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PT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D-D、FDP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C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D-D、FDP、PC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于急性创伤患儿的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输血后加强对患儿凝血状态的观察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