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KNF-100型尿液干化学法分析仪检测尿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产生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取清晨中段晨尿标本,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对564例患者全为阴性的标本用尿沉渣显微镜法进行确认。结果564例经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为全阴性的标本,经尿沉渣显微镜法确认后,红细胞镜检阳性数为28例,假阴性率约为5.0%,白细胞镜检阳性数为67例,假阴性率约为11.9%。结论使用尿液干化学法分析仪检测为全阴性的结果时,为了避免造成漏诊和误诊,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镜检标准,选择性进行显微镜复查确认,这样有利于临床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将68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34例和利培酮组34例。以阴性症状量表(SANS)减分率评定疗效。结果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SANS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立哌唑组在体质增加、内分泌失调与锥体外系方面少于利培酮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疗效均好,阿立哌唑不良反应较少,依从性高。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阿立哌唑 利培酮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资料,研究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387例。其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无表达或低表达的患者75例,诊断为三阴性乳腺癌作为本次研究的三阴性乳腺癌组,占同期乳腺癌患者总人数的19.38%,其余的312例作为非三阴性乳腺癌组。本文通过回顾性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单因素使用χ2检验,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计算法,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多因素使用Cox风险模型,以得出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生存情况以及可能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非三阴性乳腺癌的Ⅰ、Ⅱ期比例大于三阴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的Ⅲ、Ⅳ期比例大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病理类型都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三阴性乳腺癌比例大于非三阴性乳腺癌;肿瘤直径<5cm为大多数,非三阴性乳腺癌的比例大于三阴性乳腺癌。非三阴性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均高于三阴性乳腺癌。年龄、组织学分化程度、脉管瘤栓、N分期、T分期以及TNM分期是影响TNBC预后的主要因素;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状态是影响TNBC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TNBC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预后较差,生存率低,淋巴结状况和组织学分化程度是影响TNBC预后的独立因素。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影响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份到2015年1月份接收的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为主要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奥美拉唑。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提示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奥美拉唑对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病情,促进溃疡愈合,值得普及。

  • 标签: 奥美拉唑 幽门螺杆菌阴性 消化性溃疡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感染患者革兰氏阴性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认为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分离鉴定的1588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氏菌746株,阴沟肠杆菌240株,肺炎克雷伯菌382株,奇异变形杆菌220株。在各菌株的耐药性表现中,大肠埃希氏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90%;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表现出100%的耐药率;阴沟肠杆菌对阿莫西林和头孢噻酚的耐药率最高,均为97.5%;奇异变形杆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78%。结论医院感染患者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氏菌分布比较广泛,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已非常严重,在临床上要合理选择抗生素。同时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 标签: 医院感染 革兰氏阴性菌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为保证温州地区RhD阴性血型患者安全输血和满足临床对RhD阴性血的需求。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l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及《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随机抽取温州地区258044名献血者用全自动血型仪进行RhD抗原初筛检测,对初筛RhD阴性者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确认,同时用盐水试管法对RhC、c、Ee抗原的检测。结果RhD阴性共检出1272名,阴性率为0.49%,RhD阴性献血者表现分布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结论RhD阴性血型库的建立对保障本地区稀有血型的储存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无偿献血 RhD阴性血型 血型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某部队新兵对乙肝防治知识的认知及态度情况,为部队开展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整群随机抽取该部队2015年度373名新兵进行自行设计的乙肝防治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新兵对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平均为53.3%;不同文化程度、户籍新兵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绝大多数新兵对乙肝防治知识的态度较为积极。结论新兵对乙肝防治知识的了解不全面,但态度较为积极,有必要在新兵中开展相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 标签: 新兵 乙型肝炎 态度 行为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免疫对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至2009年在我院出生,且母亲为HBsAg阳性的儿童80例,对儿童的乙肝免疫情况、感染情况以及母乳喂养是否导致感染等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儿均接受乙肝免疫,感染阻断率为98.75%,母乳喂养儿童HBsAg阳性率为0。结论儿童接种HBlg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且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为“大三阳”有关,且母乳喂养不会增加儿童HBV感染的机会。

  • 标签: 母亲HBsAg阳性 新生儿 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南宁市江南区社区聚居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对南宁市江南区8所幼儿园1581例家长自愿参加乙肝两对半检测的儿童静脉采血3ml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测。结果1581例儿童中有4例母婴传播,1162例儿童已经强免或重免乙肝疫苗,其抗-HBs滴度表达趋势逐渐升高;415例儿童未强免或重免其抗-HBs滴度主要表现为阴性或弱阳性,到4岁其有效保护滴度表现为0。结论完成3剂乙肝疫苗初次免疫之后,3岁左右应该检测乙肝两对半,对抗体滴度呈弱阳性或阴性的儿童,及时给予强免或重免,方能达到保护儿童不被传染乙肝病毒。

  • 标签: 乙肝表面抗体 乙肝疫苗 加强免疫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上注射乙肝疫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825例新生儿,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对新生儿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进行检测,同时对家长进行调查,分析新生儿出生状况。结果男性患者无应答率为1.24%,女性患者无应答率为1.65%,女性患者无应答率高于男性患者,但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12月龄患者无应答率为0.25%,13-18月龄患者无应答率为4.03%,13-18月龄患者无应答率高于7-12月龄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患者无应答率为4.66%,正常体重和超重患者无应答率分别为1.91%和0.72%,低体重患者无应答率高于正常体重及超重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患者的无应答率高于足月儿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的月龄、是否早产、母体孕期乙肝表面抗原情况等因素对于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早产儿等免疫无应答高危新生儿应进行乙肝抗体监测。

  • 标签: 新生儿 乙肝疫苗 免疫无应答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检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之间收治的乙肝病毒携带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面抗原阳性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10例,转化为肝癌的3例,转化为慢性肝炎4例,二对半为小三阳25例,二对半为大三阳为27例。结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临床检验能够更准确的获得患者的病情结果,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有利于乙肝发病率的降低。

  • 标签: 乙肝病毒 携带者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乙肝母婴传播的形式,并且提出预防的措施。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接生的84例新生儿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新生儿出生时间分为两组,参照组新生儿出生前不能获得有效的预防,实验组新生儿出生之前就实施乙肝预防,对比两组新生儿出生后患有乙肝的可能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的几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结果发现在新生儿出生前就予以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尤为重要,不仅可以降低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也会降低日后感染的几率。

  • 标签: 新生儿 乙肝母婴传播 预防工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苏丸对阻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研究组(治疗方案为恩替卡韦联合肝苏丸)和对照组(治疗方案为恩替卡韦)。对比(1)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2)两组治疗前后肝脏功能。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肝纤维化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有差异(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肝脏功能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肝脏功能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肝苏丸可以有效阻断和延缓乙肝肝纤维化的进展,对改善肝功能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肝苏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疗效
  • 简介:摘要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而形成的疾病,我国大约为7.18%的乙肝病毒携带率,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肝硬化或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的可自愈率大约为90%,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可分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携带者、乙肝肝硬化等。乙肝的临床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很多,而检验质量又是影响乙肝治疗及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如果提高检验质量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探讨乙肝两对半ELISA检测法的室内质控,为今后的临床监测提供参考。

  • 标签: 乙肝两对半 ELISA检测法 室内质控 仪器设备 试剂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肝损害的合理治疗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收集近年来关于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的抗结核治疗资料,主要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总结最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及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初治菌阳肺结核较常应用的2HRS(E)Z/4HR短程化疗方案所用药物(除KM、SM、EMB)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毒性作用,易引起肝脏损害,临床需提高重视,在用药方面必须谨慎、合理,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肝脏功能的监测。针对已发生肝损害的患者,需根据其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控制肝损害的进展,促进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命。

  • 标签: 肺结核 乙肝 肝损害 合理治疗
  • 简介: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非A与非B型肝炎的替代实验,一些乙肝低流行率发达国家开始对献血者血液进行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的检测。随着献血者血液HBV核酸检测在许多国家相继开展,血液anti-HBc筛查仍需根据各国家和地区具体情况及受血者的免疫状况进行评估。

  • 标签: 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的检测 免疫 血液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乙肝肝硬化患者102例随机分组。单一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和拉米夫定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乙肝肝硬化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LA等肝纤维化指标差异;Child-Pugh评分、凝血酶原活动度、HBV-DNA。结果联合组患者乙肝肝硬化治疗总有效率比单一组高,P<0.05;治疗前LA等肝纤维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后LA等肝纤维化指标差异比单一组好,P<0.05;联合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凝血酶原活动度高于单一组,HBV-DNA比单一组低,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给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肝纤维化,降低HBV-DNA,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值得推广。

  • 标签: 乙肝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统计分析本院5600例接受乙肝检验者,掌握病发群体情况及获得免疫效果,为制定以后乙肝防御与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10月份接受检查乙型肝炎者5600例,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五项,即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抗原(HBeAg)、抗体(HBeAb)与核心抗体(HBcAb)。结论通过对检查人员男女分类,以及分类来源于城市和农村,分别得到两个结果,其一是男性阳性率33.09%高于女性阳性率29.17%;其二是检查者属农村人员阳性率远高于城市人员。建议认真落实传染病预防和治疗等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保护易感者,管理和/或治疗感染者,尤其应该加强对农村医检的力度,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乙肝五项 HBV感染 阳性率 酶联免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