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针对0~3岁的社区保健小儿贫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小儿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受系统保健的0~3岁儿童共计1120名作为研究样本,采集末梢血并进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测定。结果1120名接受调查的小儿中<2岁小儿发生贫血的概率最高,其中1~2岁小儿的贫血发病率为15.22%,其次是<1岁小儿的贫血发病率为14.10%,2~3岁小儿的贫血发病率为7.16%;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升,小儿出现贫血的几率在不断降低,两者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150例发生贫血的患儿的调查发现,早产、挑食、母乳贫血、断乳期添加辅食不及时、胃纳差、呼吸道感染以及反复腹泻等均和发生小儿贫血有密切关系。结论0~2岁小儿的贫血现象最为严重,与小儿的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时机、呼吸道感染、挑食以及腹泻等因素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压输液接头联合3M贴膜在长期住院老年高龄患者深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医疗效果。方法在我科长期住院中选择180例因治疗需要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90例。置管后予3M薄膜胶布固定及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正压接头输液,对照组采用肝素帽及肝素盐水封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置管护理中发生回血、堵管的比例以及静脉置管处的皮肤变化。结果观察组第1、2周回血比例、发生堵管例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皮肤局部反应事件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长期住院患者予深静脉置管并使用正压接头输液,可有效减少置管后的回血、堵管现象,减少穿刺处皮肤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与前S1抗原的关系,评价前S1抗原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法检测18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标本的前S1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并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方法检测HBV-DNA,并对三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8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标本中前S1抗原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23%和67.8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标本的前S1抗原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4.33%和95.4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而乙肝e抗原阴性的标本中前S1抗原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35%和24.87%,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1抗原、乙肝e抗原和HBV-DNA存在相关性,前S1抗原与HBV-DNA检出率非常相近且前S1抗原较乙肝e抗原敏感性更高,其能够作为乙肝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与Coat'病(渗出性视网膜炎)的CT及MRI表现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34例视网膜母细胞瘤及2例Coat'病,行CT检查32例,MRI检查8例,回顾性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及Coat'病的CT及MRI表现。结果34例视网膜母细胞瘤中30例CT表现眼环后方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斑片状或斑点状钙化,2例无钙化,钙化率约94%。8例MRI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表现为眼环后方软组织肿块,T1WI信号高于玻璃体,T2WI信号低于玻璃体,4例瘤体内见低信号钙化灶,2例视神经增粗。2例Coat'病,表现为视网膜后方积液,视网膜脱落,增强脱落视网膜明显强化,积液不强化。结论CT与MRI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CT具有优势,瘤体内钙化可视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定性诊断,MRI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分期及视网膜下积液较CT有优势,瘤体钙化、视网膜下渗出积液及视网膜脱落强化可视为视网膜膜细胞瘤与Coat'病的鉴别点。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清乙型肝炎前S1抗原(PreS1Ag)、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及乙型肝炎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标志物(HBV-M),评价两种国产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试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两种PreS1Ag试剂对88例HBV-M阳性患者血清中的PreS1Ag进行了检测,PreS1Ag及HBV-M应用酶联免疫(ELISA)技术;HBV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结果88例HBV-M阳性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81例,阳性率为92.0%(81/88);Pre-S1-Ag试剂1阳性(+)87例,阳性率为98.9%(87/88);Pre-S1-Ag试剂2阳性(+)85例,阳性率为96.6%(85/88);Pre-S1-Ag试剂1与HBVDNA符合率为92.0%;Pre-S1-Ag试剂2与HBVDNA符合率为91.0%;Pre-S1-Ag试剂2敏感度为96.6%,特异性为98.9%,两种Pre-S1-Ag符合率为96.6%,Pre-S1-Ag试检测结果与HBVDNA检测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Pre-S1-Ag试剂2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氦氖激光联合3M保护膜及康乐宝造口粉在ICU老年失禁性皮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在ICU治疗失禁性皮炎的70例老年患者,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使用氧化锌软膏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在接受基础护理之上使用氦氖激光联合3M保护膜及康乐宝造口粉,比较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和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愈合时间为(7.26±2.37)d,复发率为17.14%,观察组愈合时间为(4.21±1.41)d,复发率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氦氖激光联合3M保护膜及康乐宝造口粉造口护理粉对ICU老年失禁性皮炎有显著的疗效,可以促进伤口愈合,提高疾病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中FOXP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检测26例宫颈鳞癌、21例癌前病变(分别为CINⅠ2例、CINⅡ3例、CINⅠ~Ⅱ4例、CINⅢ并累及腺体6例、CINⅡ~Ⅲ6例)及20例慢性宫颈炎中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FOXP3表达于淋巴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宫颈癌细胞中无表达。26例宫颈癌中19例表达FOXP3;21例癌前病变中12例表达FOXP3;20例慢性宫颈炎中3例微弱表达F0XP3。宫颈鳞癌组织中F0XP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前病变及慢性宫颈炎中FOXP3的表达(P<0.05),癌前病变组织中FOXP3的表达稍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中FOXP3的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XP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增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腹产手术中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发生的原因,为临床中减少手术中脏器损伤率总结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9月我院共进行剖宫产手术3008例,其中1398例急诊手术,1610例择期手术,手术指证主要为胎儿宫内窘迫、胎位不正、前置胎盘、疤痕子宫等。手术副损伤共3例,其中1例急诊手术,2例择期手术;2例肠管损伤,1例膀胱损伤。选取了其中三例进行观察。结果一是由于切口部位粘连,进腹时锐性损伤,一是由于胎头娩出时撕裂伤。两例肠管损伤均为锐性损伤,并且均为择期手术,而1例膀胱损伤,2例为择期手术锐性损伤,2例为急诊手术娩出胎头时子宫切口延长造成膀胱撕裂损伤,该两例均宫口开全试产失败,胎头位置较低,家属拒绝阴道试产。结论临床上要想科学制定剖腹产术中的预防意外措施,要依据病情需要、脏器损伤原因还有医院的医疗条件,以此确保母婴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分析复方氯已定地塞米松膜中的盐酸达克罗宁、维生素B2、盐酸氯已定成分含量。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对复方氯已定地塞米松膜的成分进行检测,分析3种成分(盐酸达克罗宁、维生素B2、盐酸氯已定)的含量情况。结果盐酸达克罗宁的线性范围为1.052~105.2μg/ml,维生素B2为1.326~132.6μg/ml,盐酸氯已定为2.016~201.6μg/ml。测得的盐酸达克罗宁的含量范围在89.6~109.2%之间,维生素B2在102.9~107.2%之间,盐酸氯已定在102.4~111.7%之间。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氯已定地塞米松膜的成分含量具有准确、简便的优点,可将其作为控制复方氯已定地塞米松膜中3种成分含量的质量标准。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一种适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有效方法,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240例,采用单纯随机的方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20例,观察组采用3M有限公司生产的3M透明敷贴贴于新生儿脐部,对照组采用传统护脐带对新生儿脐部进行包扎,比较2组新生儿脐部愈合情况。结果3M透明敷贴与传统护脐带在护带更换次数、护理时间及脐部感染情况上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3M透明敷料贴具有面积小、防水、透气、抑菌的作用,为新生儿脐部的护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CA15-3在肝脏疾病中的变化。方法对722例肝脏疾病患者进行CA15-3测定,观察肝癌、肝硬化、肝炎、肝囊肿、肝脓肿各组CA15-3增高比率、增高值进行比较,推算CA15-3用于肝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阳性预测值、诊断效率。结果CA15-3在肝病中增高比率依次为肝癌16.7%,肝硬化10.1%,肝炎4.7%,三种疾病CA15-3测定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16.7%,特异性为93.6%,阴性预测值为55.2%,阳性预测值为70.6%,诊断效率56.9%。结论CA15-3测定结果增高并不只限于乳腺癌患者,肝病患者尤其肝癌也有增高,CA15-3亦可作为肝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
简介:目的就脊柱外科临床实习带教中“3+4”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进行实习的20例七年制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学生采用双语+LBL教学法;而实验组学生则采用“3+4”教学模式,即双语+LBL+PLB教学法。结果实验组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基本的操作技能、治疗方案的拟定、诊断与鉴别诊断、专科查体等评分都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学生,而且实验组学生的总成绩为(92.23±7.23)分,对照组学生成绩为(78.24±7.12)分,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脊柱外科临床实习带教中运用“3+4”教学模式中,相关人员可以灵活的应用双语、LBL、PBL教学法,这样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成绩,还能提高实习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做好保障,因此,采用“3+4”教学模式值得在脊柱外科临床实习带教中广泛的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