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学文本中隐藏着地理“密码”,通过特定理论解读文学文本,地理学者可以窥见某些重要的人地关系和社会地理问题。“想象的地理”理论是文学文本解读的重要工具,文章通过梳理依托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的英文地理文献,发现该理论的引入使文学文本的地理学分析逐渐产生后殖民主义分析流派,而地理学者在运用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时,也从想象地理的异质性和物质性、想象地理的社会建构与重构、想象地理的地方特殊性和情境特殊性、想象地理与性别和性取向的关联等方面拓展了该理论,此外,地理学者还探讨了文学体裁对想象地理的影响。通过这样一个知识脉络的梳理,文章冀图对中国地理学者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一个借鉴。
简介:在全世界,提到瓷器,就不能不说到中国。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制造、生产瓷器的大国。而中国之所以能被世界公认为"陶瓷的国度",离不开如散落明珠般遍洒在神州大地上的一个个制瓷名窑。景德镇瓷窑,就是这众多明珠中最为璀璨的一颗。说瓷必说景德镇。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景德镇已经成为了中国瓷业的代名词,甚至有"天下瓷器出景镇"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有夸张的成分,但也确实说明了景德镇瓷业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将试以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演变为脉络,将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兴衰得失从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单独梳理总结出来,以供读者查阅、参考,使读者对景德镇瓷业有一个更为清晰准确地认识。
简介:中秋时节,故乡潍坊有“念月儿”的传统习俗。晚清潍县翰林梁文灿所作《蝶恋花?中秋》一词,对当时“念月儿”的情景作了精彩描述:“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亭亭火树蒿灯转,灯尽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月儿”是一种用面粉、红枣做成的地方名食。“念月儿”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祭月形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秋“念月儿”的习俗在潍坊依然盛行。中秋临近,我陪着母亲到南门外的柳树行子赶集,买得上好的小麦,再步行到西门大街的一家磨坊。谈价称重完毕,磨坊的女主人便将小麦均匀地摊铺到石碾盘上。只见女主人手中的小鞭子一扬,随着口中“得儿、得儿”的喝叫声,被布罩蒙着双眼的小毛驴,便拉动起沉重的石碾子,绕着磨盘转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