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论证,戊戌政变,袁世凯没有八月初四日在北京告密的必要与条件,徐世昌初四日告密说没有根据.奕劻亦非接受袁世凯告密之人,荣禄才是告密的最佳人选.袁世凯并未党附维新派,光绪帝对袁世凯的知遇之恩远早于维新党人,而保全光绪帝,是袁世凯保全自己的必然选择.袁世凯日后的飞黄腾达,并非慈禧太后对其告密的奖赏.

  • 标签: 戊戌政变 袁世凯 告密
  • 简介:<正>关于文化的全球性分布,尽管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但笼统地说,大致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区分,而完全按照空间(即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则更是学术界所惯常采用的方法。这种“空间分类法”,系指把民族文化及其组合按区域、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系统,从而归纳出地球上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地区。“文化区域”(culturearea)或“文化区”或“文化地理区”的概念便由此而来。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文化区划分理论进行探讨并作简明扼要的阐释,对《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以下简称《文化论》)一书中的若干不妥之处进行质疑和批评。

  • 标签: 文化区 文化大区 文化论 基督教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 伊斯兰文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指导原则。同世界上的其他客观事物一样,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事项都有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种民族文化事项产生之后到底能够存在多长时间,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民族文化事项传承者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保护活动,如果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不符合民族文化传承者自身的愿望,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 标签: 民族文化 发展规律 保护 问题
  • 简介: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关于西高穴墓发掘一年,经专家研究,基本认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发布会公布了六大证据,其中,“魏武王常所用掐虎大戟”(图一)等石牌,被认为是确定墓主身份的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我们认为,上述石牌应是后人伪造,以下试作辨析。

  • 标签: 证据不足 武王 曹操 新闻发布会 2009年 墓主身份
  • 简介:中国现代民俗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日渐成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理念、学术视角与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文化观、多学科交叉研究、本土研究与跨文化对话等方面。回顾上述学术传统,对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及中外文化交流均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中国现代民俗学 整体文化观 跨文化对话 民众教育
  • 简介:<正>竹林七贤是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东晋初年孙盛著《魏氏春秋》,称谯郡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较早将竹林七贤事迹撮集成专书的,有东晋戴逵所著《竹林七贤论》.戴逵字安道,谯国人,少博学,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性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多次拒绝朝廷征辟,事见《晋书》本传.《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竹林七贤论》二卷,晋太子中庶子戴逵撰”.该书《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亦

  • 标签: 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 《太平御览》 文献价值 《艺文类聚》 《事类赋注》
  • 简介:《医心方》是日本平安朝圆融帝时的名医丹波康赖(912-995)编撰的。此书始于日本天元五年(982),成于永观二年(984),即宋太宗雍熙元年。《医心方》引录多种中国(晋唐时期)、高句丽、新罗、百济、印度等国医籍达二百余种,其中大部分今已亡佚,幸赖此书得以存留,故此书可提供大量晋唐时期中医发展的珍贵史料,也是校勘和辑佚晋唐医籍的重要资料来源,而且为研究中外医学文化交流提供了实证史料。由于《医心方》的重要。

  • 标签: 《医心方》 耆婆医药方 历史来源 丹波康赖 《耆婆书》
  • 简介:侯显是明代初期一位杰出的外交使者,史称他“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特别是他在永乐十三年(1415)出使榜葛刺国(主要在今孟加拉国),后来又在永乐十八年(1420)出使沼纳朴儿国(首府为今印度的江普尔),为调解榜、沼两国军事冲

  • 标签: 侯显 明代 榜葛刺国 费信 马欢
  • 简介:在清末民国的数十年间,仿川剧而走向舞台化、游走于街市堂会而趋于大众化、舞动于茶馆戏园而走向精英化的成都皮影戏,作为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象征,具有特别显著的城市文化意味。然而,这也为成都皮影戏的衰落埋下了伏笔。随着新兴娱乐方式的渐趋流行,成都皮影戏终于还是成为这座城市的过客。消逝只是时代进化的必然结果,历史的假设只是记忆与想象的基础,皮影戏的生存空间实际上并不在于真实的城市与乡村,而只能取决于它的受众。

  • 标签: 成都 皮影 城市 乡村 记忆
  • 简介:持续不断地编纂地方志,是我国独有的延续两千多年的优良文化传统。自隋、唐确立史志官修制度以来,历代都把修志作为一种官职、官责,并颁布政令对修志进行统一规范。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1957年,国务院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家1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以来,在“文革”期间因故中断的地方志编修工作重新启动。全国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编纂六千余部,截至2005年,已出版五千余部。其中1994年,《从化县志》由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地方志工作作为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文化基础事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发挥了资政、存史、教化的重要作用。如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轮修志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至2006年底止,《从化市志》(1979—2005)107个承修单位中,经主编验收的有48个.正在三审的有17个,二审的有22个,一审的有19个.未交初稿的只有1个。2007年,《从化市志》(1979—2005)将按计划送广州市志办验收.

  • 标签: 地方志事业 从化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地方志工作 人民出版社 十一届三中全会
  • 简介: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颁令禁止天主教之后,明清之际活跃的天主教传教活动逐渐转人“地下”。在清方档案里,天主教被称为“西洋教”“洋教”“邪教”,其事迹混杂于中国民问秘密宗教的教案中,传教士重新公开进人中国本土则要到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口通商口岸活动,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进人内地,从此天主教、新教(以下同时称呼时作“基督教”)开始了在中国传教的新时代。

  • 标签: 《北京条约》 文书 地契 广东 教会 外方
  • 简介:《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1期刊发陈德远先生《挽王天培联不是刘莘园先生所作》一文中,认为《辛亥革命老人刘莘园遗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关于挽王天培:"功在定黔、罪在定黔、乱世为人真不昜;朝言革命、暮言革命、先生结局竟如斯"一联,非刘莘园所作。认定为陈廷棻先生撰。我们认为陈德远先生所论是错的,陈廷棻根本不了解刘莘园与王天培交情演变,不了解刘、王之间既有长期的同学情谊,又有较多的恩怨,还有对黔省政局的不同看法。陈廷棻不可能写出如上述的挽联。

  • 标签: 辛亥革命 老人 人民出版社 贵州 乱世
  • 简介:本文校订中三处误文.所取三例中出现的文字衍脱舛讹,六朝古写本残卷与今本颇有同异.两种文本相互比勘,可探知其致误的原由及古写本残卷之重要校勘价值.

  • 标签: 校勘价值 残卷 《史记》 写本 六朝 丞相
  • 简介:前言中国人迁居海外历史悠久,它主要发生在沿海的粤闽地区。在宋末明初,大批中原汉人南迁到闽西、粤东、赣南的广大地区,而又以粤东梅州地区为盛。这些南迁的汉人,起初在江淮等流域滞留达好几个世纪,这为他们进一步南下带来了吴、楚等古老文化,后来迁徙到了南方,并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而成客家人。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地起伏。

  • 标签: 客家人 视域 民俗 梅州地区 粤东北 古老文化
  • 简介:当前,全国方志事业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两届修志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重要阶段。《洛阳市志》经过20年的艰难跋涉,也已进入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最后扫尾、第二届续修志书即将启动的关键时刻。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

  • 标签: 《洛阳市志》 方志事业 续修 修志工作 志书 成立
  • 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整理本《十三经注疏》,以1979年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庆二十一年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下文简称底本),进行了包括标点、文字处理、校勘和吸收研究成果等整理工作,“旨在填补学术界空白”(《整理说明》)。然智者百密,不无一疏。吕友仁先生在《〈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整理本平

  • 标签: 兼校 刻底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礼记
  • 简介:关于1950年10月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中国学界和社会上长期以来流传着一个说法,即毛泽东本来想请林彪挂帅出征,但林彪反对出兵,故称病不出,后中央决定改派彭德怀带兵赴朝作战。关于林彪"称病不出"的说法,就目前笔者所见,没有任何文献证据,只是出自一些当事人的回忆。有资料表明,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时,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交给粟裕指挥,而粟裕托病请辞。毛泽东可能想到过要派林彪去朝鲜,但因林彪病情严重,要去苏联治病,只能改派他人。但林彪此时已做了带兵出征的准备和安排。中国出兵朝鲜的最初决策过程很复杂,哪里是林彪"称病不出",彭德怀"挺身而出"那么简单?

  • 标签: 朝鲜战争 入朝作战军事统帅 毛泽东 林彪 粟裕 彭德怀
  • 简介: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法国派其首任驻华分舰队司令卜罗德指挥镇压太平军的"华洋会剿"。在1862年的南桥之役中,卜罗德中枪身亡,成为被太平军击毙的最高级别外国将领。本文详细考察了中外不同视角下的"卜罗德之死"及其死后各方的反应,指出各方高规格祭奠卜罗德系出于各自不同目的。清方希望换取法方在镇压太平天国方面的继续合作,法方则将卜罗德视为拿破仑三世远东战略的执行者。分析卜罗德来华的具体作为和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可以深入揭示法国与清政府在"华洋会剿"中各自的利益考量和彼此间的微妙关系。

  • 标签: 卜罗德 太平天国 华洋会剿 法国舰队 法兰西第二帝国
  • 简介: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恢复汉唐衣冠文物制度,号称“胡风”一洗殆尽。其实并不尽然。无论是明代的制度建设,还是明朝人的日常生活,无不受到蒙元遗俗的影响,风俗确乎存在着因袭难变的一面。风俗因袭难变的面相,转而又可证明“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并非存在着统一性,且各民族之间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存在着一种双向交融的倾向。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之说,仅仅说对了一半,即崖山之后的华夏文化,已经不再如同宋代以前的华夏文化,但并不证明崖山之后中华文化已经沦丧殆尽,而是变成了一种经历蒙、汉乃至满、汉融合之后的华夏文化。

  • 标签: 明代 日常生活 蒙元 遗俗 文化交融
  • 简介:本文在考察五辂制成立过程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晋书·舆服志》车制部分的史料来源和形成经过。天子五辂真正从经典进入现实是在刘宋时期,晋志以及《唐六典》《通典》等文献传达了错误的信息。晋志的相关记载完全出於初唐史官之手,参杂有大量南朝後期制度。《晋书》编纂者将五辂制度强加於晋代历史的做法,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认识,亦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晋志五辂之外的部分主要继承自臧荣绪《晋书》,对了解两晋的舆服制度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另外,本文通过材料的比对,具体说明了晋志与《续漠书·舆服志》《宋书·礼志》的关系。

  • 标签: 五辂 《晋书·舆服志》 臧荣绪《晋书》 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