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德国犹太音乐的幸存因素,不应该按其美学价值的常规判断。而是应该在它们创造的起源和表现的环境里加以审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将这些材料看作是在逆境下犹太认同的重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抗议形式,抵抗精神摧残的雄辩之声。
简介: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时期,国内最盛行的解读西方音乐作品的方法,是所谓“阶级分析”的方法,它被视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而被推崇备至。那时候,许多人把简单的“阶级分析”当作“马克思主义”,轻易地把西方的音乐作品通通“批倒、批臭。”“文革”初期红卫兵的“大字报”式的批判毫无音乐分析可言;官方喉舌“初澜”的文章完全抛开艺术,着力进行政治上的批判;从事西方音乐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学者在禁锢中进行了一些思考。今天,客观地、理智地审视“阶级分析”的方法,总结教训,警示后人,是有意义的事情。
简介:"鲁艺"音乐系在延安时期一直坚守努力实践当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呈报、书记处讨论通过的教育方针:"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在理论、作曲、表演、教育和文艺运动等方面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简介:江苏的古琴艺术在明清时期有突出的表现,涌现出虞山、金陵、广陵三大琴派,但三大琴派的发展并非连续不断,而是以此起彼伏、交替进行的方式展开,呈现出琴学中心的从江派到虞山派到白下派再到广陵派的频频转移。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借用塞维斯的文化进化理论进行解释,揭示出这种非连续性的机制在于艺术的演进本身包含特殊进化和一般进化两个方面,并据此提出如何应对演进的非连续性的策略。
简介:京剧在什么时候形成?由于早期皮黄戏工尺谱流传甚少,其音乐形态无从对比考察,因此只能依据这样两个要素进行判断:即在什么时候一些传统京剧剧目开始大量出现,以及涌现出一批表演这些剧目的演员,则可以断定此时为京剧成形之日。这就依赖于保存这些信息的史料文献的记载,如《燕兰小谱》等各种花谱,以及类似《都门纪略》这样京城旅游指南类大众读物。我们
简介:<正>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简介:李斯特在作曲技术方面是一位具有预见性的、先知性的探索者。作为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不仅局限于有调性中心的创作技术,并且他还是作品标题明确以"无调性"命名而进行创作的第一人。文章正是针对李斯特《梅菲斯托圆舞曲》第四号"无调性小品曲"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古典时期乐句写作范式与"无调性"处理糅合应用的这一现象,透视作曲家创作本源的同时,解析作曲家是如何在传统创作中得以创新发展的。
纳粹德国时期的犹太音乐生活与犹太文化联盟:上海犹太流散音乐家的故国经历(1933—1941)
“文革”时期对西方音乐的批判——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读西方音乐作品的极左典型
“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初谈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初建时期的教学与实践
明清时期江苏地区琴派兴替的历史机制——兼及艺术演进的非连续性原理与中心转移现象
京剧形成的标志之一:道光时期的京剧旦角名伶及其剧目——以《花天尘梦录》为中心的考察
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一)(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十九世纪)
古典时期乐句写作范式下的“无调性”处理--对李斯特《梅菲斯托圆舞曲》第四首的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