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逊(1915-1969)是美术史论家、新中国美术史教育的奠基人。王逊的美学思想主要是来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美学传统而又有所拓展,并在近于马赫主义的实在论的基础上,试图用主体的创造性来调和"艺术"的形式论和内质论,且呈现出由前期强调"美的理想性"到后期重视"现实主义"的思想轨迹;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王逊很早就受到左翼思潮的熏染,但其美学思想中的"现实主义"与曾经盛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似同实异。对王逊美学思想及其内在逻辑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王逊的整体学术成就和贡献,而且可以与20世纪中国美学及相关学术的发展历程相互印证。
简介:文章针对形象设计在服装表演专业中的重要性等相关问题,阐述了本人对论题的一些观点和意见。以服装表演中形象设计的视觉元素为切入点,论述了服装表演中形象设计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兼容并蓄的特点,通过服装表演中形象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指出形象设计应以创意性思维为指导,创意性视觉造型为辅,注重设计理念,突出主题、引领时尚、强调内涵与外在延伸的特殊创意形式。
简介:"神圣人"非神圣,而是渎神、而是人的"例外"。因为"例外"而不为他的同时代人接纳的孤独行程,他才是真正的"同时代人"。唯有他们才能"距离化"地预知他们的同时代的"弥赛亚"救赎的可能性。于是,"含混性"的视觉艺术由于逃脱了语言言说出的碎片化世界的灾难,人的"灵蕴"便在其中闪耀。这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阿甘本为视觉艺术开出的新的救赎药方。
简介:本文试运用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以及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景观理论,分析数字艺术作品Moon如何通过为大众发挥艺术创意提供机会与平台,激发集体创作与共同体建立,及其尝试突破却很难突破艺术日常生活化与景观化的困境。由此,文中论述这件典型的数字互动艺术作品如何达到反景观效果,以及其中涉及的矛盾性与存在的问题。
简介:从1984年我的鲁美毕业创作组画《玉米面》《削柳笛》《编草袋》的油画开始,绘画的叙事手法就一直伴随着我至今。这组作品当年获得了系毕业创作一等奖,却是没有想到,亦是莫大的鼓励。在鲁美老食堂后面的美术展厅毕业展览的墙上,我的《玉米面》等三件就挂在那里。
简介: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绘画史上,唐、宋时期是中国画发展非常突出的时期。应该说,唐、宋的绘画皆以写实而著称,唐代形成了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一个高峰,而宋代则形成了花鸟画发展的一个高峰。唐代的人物画以《步辇图》、《簪花仕女图》等名作流传于世,宋代则以《出水芙蓉》、《鸡雏待饲图》、《枯树鸲鹆图》等花鸟画小品为世人所称颂。
简介:"高职"的全称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的人才既具有高素质修养,又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本文探讨高职广告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平面设计人才,进而符合社会用人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输出人才。
简介:2013年11月3日下午,由无锡东方美术馆与《书画艺术》杂志社共同策划、组织的中国画写生模式与现代性研讨会在无锡东方美术馆举行。研讨会由《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主持,程大利、马锋辉、卢所、黄厚明、章利国、李倍雷、倪建林、顾丞锋、丘挺、曹清、梁元、杨雨青、马啸、翁芳友、颜晓军、闫景阳、叶康宁、范雯静、周胜荣、薛源等出席了研讨会。萧平、聂危谷、曹天成、张荣国、李永强为研讨会提交了论文。来自北京、南京、无锡等地的书画家及各界人士4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书画艺术》编辑部整理并刊出本次研讨会的成果。
简介:本文对近十余年来书坛有关“流行书风”争辩的文献进行了整理。根据争辩的客观发展过程将辩论分为发生期、展开期和深入期三个阶段。在进行分期研究的过程中,逐一考察了争辩双方在命题(定义)、论据、理论依据、结论等诸多方面所具备的“不对称性”特征。本文通过比较和研究,从多方面阐述了该特征,并认为本次辩论将对当代书坛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原则产生深刻的影响。
简介:书法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提高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品质修养,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
简介:在不同艺术门类交叉整合日益增多、相互影响愈加深入的今天,通过借鉴其它艺术而产生的新的理论和新的思路,可以给各自原有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门类之一,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基本的哲学观和审美情趣之上的,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简介:材料作为雕塑创作一种材料表现形式,从本质上不同于木、石、金属、玻璃钢等材质,不论是木雕、石雕雕琢,还是金属焊接铸造玻璃钢翻制,只是物理属性发生改变,唯有陶瓷材料经过水与火的历练发生化学变化,将真正泥土变为炻器亦或是瓷器。如同石质一样坚硬成分,这期间足以可见其对工艺要求,运用它作为创作材料与表现手段自然就会受到材料特性与成型工艺局限,实验性是对这种材料最好概括,没有大量材质颜色色釉配制实验,很难有创新作品呈现。
简介:表现主义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形式、色彩、构图、题材还是技法等各方面,都是对作品的形式感进行归纳和总结,而从艺术家的角度去分析表现主义的特征,就会发现暗藏在画布中的个体与超越。
简介:英国人约翰·拉斯金曾经说过,“伟大的民族以三种手稿撰写自己的传记:行为之书,言词之书和艺术之书。我们只有阅读了其中的两部,才能理解它们中的任何一部;但是,在这三部书中,唯一值得信赖的便是最后一部书。”显然,约翰·拉金斯是为了凸显艺术作为书写历史的依据及参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的如是说的。倘若如此,那么在诸多的艺术表现中,大型历史主题性绘画理当是位居首位的。
简介:艺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设计师主体不断地把外在客观世界内在化,也即美学中所常说的对自然的“人化”过程。《考工记》中有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述,正是设计师主体心灵对客观世界的投射并与之遇合的结果,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具体写照。
简介:本届双年展以"城市·幻象"为主题,即是以当代人的生活实际与艺术创作想象的结合。"城市"是现代社会最为广泛的相互作用的方式,也是当下人类居住生活最为高级的形式。与"城市"这一客观真实的存在体所不同,"幻象"是带有缥缈的臆想成分,艺术家的创作来源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同时必是超验的。而本届美术双年展即是将这存在对立性的二者放在重庆这一具体的语境之下,展现出不同人的体验。双年展是搭建起艺术家、民众和政府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而
简介: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挥,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严重,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不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过去的课堂是教师“一言堂”,只是一味的压迫与灌输,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没有从内心去激励学生爱学习、参与学习。因此,只有改变这种方式,改革学习评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效率。
简介:分形理论(fractaltheory)作为非线性科学的重要概念,是当代最活跃的一个新理论。本文作为对分形理论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性研究,重点论述了分形理论的核心定义:“自相似性”对设计形态构成的重要作用;认为分形理论是对传统形态认知观念的一种挑战,因为它改变了欧氏几何形态观念的线性结构,提出了一种非线性的形态概念,即在任意部分中对整体的认知;本文还论述了分形结构与整形结构的比较关系,提出了“非相似性”在艺术设计中的积极意义。
简介:评论家罗萨琳·克劳斯(RosalindE.Krauss)对于雕塑的定位依托于雕塑所在场域的特殊性,而场域的选择往往又对雕塑的阐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简介:乔赛亚·迈克尔赫尼(JosiahMcElheny),集合了雕塑家、行为表演艺术家、装置艺术家、电影制作人、策展人以及作家等多重身份。迈克尔赫尼在当代艺术界占据着独树一帜的地位。他最广为人知的创作是用玻璃来做的作品,但其实他也会使用很多其它材料,并且还会和各种不同呼声的人进行广泛合作,其中包括艺术家、艺术史学者还有文学翻译家。
从“美的理想性”到“现实主义”——王逊美学思想管窥(上)
浅谈形象设计课程在服装表演专业中的重要性
阿甘本的“人”与“含混性”的视觉艺术的救赎之路
浅析数字艺术作品Moon反“景观”的潜力与可能性
野草滩,家园叙事——我的叙事性绘画艺术三十年
简约传神 意匠高格——论宋人花鸟画小品的写实性
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践性课程改革与探索
中国画写生模式与现代性研讨会综述(上)
“流行书风”争辩的分期及不对称性研究
浅谈书法教育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书法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性研究
结构与解构——浅析雕塑领域中陶瓷雕塑结构性实验
浅析存在于表现主义中的个体性与超越性
当代语境下大型历史主题性绘画教学与创作的思考
“人化的自然”——《考工记》中设计理念的现代性思考
重庆第三届青年美术双年展中的“交互性”
提高高中生物课堂学生能动性的探讨
论分形几何自相似性对设计形态的作用及意义
功能性的回归——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雕塑趋势
辩证的清晰性——与乔赛亚·迈克尔赫尼的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