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生态农产品的运作是解决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收入、摆脱贫困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立足于滇西广泛的生态农业资源优势,基于滇西生态农产品生产运作实践,从供给的视角,总结了四类主要的生产模式。通过对当前滇西生态农产品生产现状的解读,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简介:几乎可以肯定,在因特网推进下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同时又是资本侵蚀“人文”的进程,也是西方侵吞“本土”的进程。在此新的价值构架下,人文学者将失去它固有的品格和意义,本土文化将失去它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在人类文化领域内,与自然界类似,也将面临“物种锐减”的危险。在此势态下,最富有个人特点、本土色彩的文学艺术,也迟早要被纳入“资本运转”的轨道,被赋予一种“工业生产”的模式。作品必须成为商品,审美不过是一种消费,精神的艺术遂为无休无止的休闲娱乐所取代。文学艺术失去了原创力。复制的艺术比原创的艺术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厚的报酬。艺术变成了制作。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鲁枢元
简介:“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1][2][3]是2008年9月在《作家》杂志首先提出的新命题,作为一个关于美学、探讨人类生存哲学的新命题,文章将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的缘由和核心内容做出初步阐释,指出在能源和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提高国民群体的审美意识,实现上古人的天真素质,对于解决各种危机具有深刻意义。一、何谓“后”首先,“后”指的是时期界定和划分,是解构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以及生态批评等后现代阵营之后的一个新时期,和目前中国时代发展联系紧密。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对“后”的界定,借鉴王宁先生《后现代主义之后》[4]的时期划分,即现在社会处于一个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时期。尤其在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国民应该学会关注美与非美的悖论,认识到此时的美是人们物质生活富裕、文明与舒适的表面之美;而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低俗与焦虑才是本质的非美。尤其中国人目前美学意识正在退化,和当前国家迫切需要的昂扬精神明显断层。那么重建美学,特别是建设和现在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态美学,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因此成为一个崭新“后”时期的开始。其次,“后”依然借助解构主义阵营旗帜,是一种立场或方向上的转变,是边缘力量对中心的消解,更是一种思维转变的标志,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