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排名500强中的上市公司(金融企业除外)为样本,检验发现信息化排名存在光环效应现象,剔除光环后重新整理信息化排名,采用盈余反映系数计量方法,发现信息化排名靠前企业的盈余质量明显高于排名靠后企业,证实信息化水平改善了用户盈余质量。现实意义在于,我国现有研究中假设信息化排名不存在光环效应现象,研究验证了这一假设不成立,信息化排名存在光环效应现象,丰富了内隐人格理论;学术界与企业在建立和使用诸如ERP、XBRL等各种信息化排名时,应当考虑或检验光环效应现象后再谨慎使用;采用盈余反映系数计量方法,剔除光环效应后验证了信息化水平与盈余质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简介:实地调研作为分析师了解上市公司非公开信息的重要手段,对资本市场的效率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利用2009年至2014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探讨分析师实地调研对年报市场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分析师实地调研提供的增量信息被投资者作为年报会计盈余的决策参考,实地调研确实提高了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信息效率的提升与调研次数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组回归后发现,分析师调研发挥的信息沟通功能在公司信息环境较差的情况下较为明显;机构投资者以及流动性较强公司的投资者更能对分析师调研的增量信息做出回应,不同投资者利用分析师实地调研所提供信息优势的能力存在差别。
简介:基于"回报-未来盈余",即未来盈余反应系数(FERC)的视角,探讨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实施是否有助于提升股价信息含量。研究发现:标的股票在允许进行融资融券交易之后,"回报-未来盈余"、"回报-未来盈余变动"以及"回报-未来现金流"敏感性增强,表明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实施使得未来盈余反应系数(FERC)增加,即股票回报能够反映更多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信息,股价信息含量提升。进一步基于基金持股、管理层持股的分析发现,标的公司在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实施之后,基金持股与管理层持股公司未来盈余反应系数(FERC)更高,表明融资融券制度一方面能够发挥理性投资者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卖空机制的治理效应,促进管理层持股协同效应的发挥,提升股价信息含量。研究表明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实施提升了股价信息含量,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理性交易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针对新兴资本市场分析师能否影响及反映市场普遍预期的问题,本文通过检验国内上市公司盈利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盈利预测(Meet—or—BeatExpectation,MBE)时公司股票价格变化,发现实际盈余没有让分析师失望的公司在年报披露目前后的短窗口以及披露后的长窗口都能获得更高的累计非正常报酬,从而说明国内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能够影响并反映市场预期。这个基本结论为国内分析师的后续研究做出了铺垫。同时本文发现一些与成熟资本市场不同的结论,比如市场在对MBE信息做出反应时,未能区分非正常应计项目;在投资者特征方面,机构投资者对是否MBE的反应程度是非对称的;最后通过构造组合收益检验了分析师相对二级市场的经济重要性。
简介:关于英、美等私有经济体制下控制权市场的作用已经有众多的理论文献对其进行了阐述,并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但由于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受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进而面临的公司治理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尽管从数量上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市场已经逐步形成,但政府干预下的控制权市场是否同样具备私有经济下控制权市场的基本功能仍是一个需要实证研究的命题。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1997—1999年发生的133起大股东变更事件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控制权转移期间上市公司的股东平均(中位数)获得了18.89%(14.24%)的超额报酬(以市场模型法计算);控制权转移后第一年上市公司以总资产现金收益率(RCF)衡量的经营业绩比转移前平均(中位数)提高了2.01%(1.83%),转移后第二年的提高幅度甚至更大(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63%和1.67%)。本文最后关于经营业绩的变化程度与超额报酬存在显著相关性的结果则可以证明,控制权转移期间上市公司股东获得的超额报酬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控制权转移后提高的经营业绩的预期,而非市场无效的“噪音”(Noise)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