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CD8+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慢性鼻窦炎(CRS)患者鼻黏膜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关系。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33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26例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及27例对照组患者采集鼻黏膜组织及外周血,其中男59例,女27例,年龄18~72岁。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鼻黏膜组织中Eos计数,将CRS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性CRS(eosinophilic CRS,ECRS)和非嗜酸粒细胞性CRS(non-eosinophilic CRS,Non-ECRS)两组类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鼻黏膜组织及外周血中CD4+及CD8+T细胞的比例、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Tc)1、Tc2及Tc17细胞的比例、CD8+Foxp3+和CD8+Foxp3-IL-10+两种CD8+Treg细胞的比例,以及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白细胞介素(IL)-10的CD8+Foxp3+Treg细胞的比例。采用Graphpad 7.0进行作图,所有数据采用M(IQR)表示,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8+T细胞在所有患者鼻黏膜组织淋巴细胞中的比例高于CD4+T细胞[37.75%(17.35%)比4.72%(4.29%),Z=-5.70,P<0.001],而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比例低于CD4+T细胞[23.60%(9.33%)比44.05%(10.93%),t=9.72,P<0.001]。CRSwNP患者鼻黏膜组织中Tc2细胞和Tc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CRSsNP患者及对照组[1.82%(1.22%)比0.84%(0.79%)比1.09%(0.92%),1.93%(2.32%)比0.54%(1.04%)比0.47%(0.51%),P值均<0.05]。与CRSsNP[0.43%(1.45%)]和对照组[0.48%(0.83%)]相比,CRSwNP患者鼻黏膜组织中CD8+Foxp3+Treg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最低[0.10%(0.32%),Z值分别为-2.24、-2.22,P值分别为0.025、0.027];CRSwNP患者鼻黏膜组织中产TGF-β和IL-10的CD8+Foxp3+Treg细胞占总CD8+ T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1.46、0.49,P值均为0.001)。CRSwNP患者鼻黏膜组织中CD8+Foxp3-IL-10+Treg细胞占总CD8+T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CRSsNP患者[0.14%(0.28%)比0.89%(0.81%),Z=0.61,P=0.030]。CD8+Foxp3+Treg细胞和CD8+Foxp3-IL-10+Treg细胞在ECRS患者鼻黏膜淋巴细胞中的占比显著低于Non-ECRS患者[0.07%(0.44%)比0.53%(0.75%),0.13%(0.21%)比0.29%(0.76%),t值分别为2.14、2.78,P值均<0.05],并与CR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Eos百分比呈负相关(R2值分别为0.56、0.78,P值均<0.001)。外周血中CD8+Fxop3+Treg和CD8+Fxop3-IL-10+Treg细胞在各组之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CD8+Treg细胞在CRSwNP患者尤其是ECR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所占比例降低,与Tc2、Tc17趋势相反,与Eos计数呈负相关。提示CD8+Treg比例降低可能与CRS患者鼻黏膜免疫失衡及Eos浸润有关。

  • 标签: 鼻窦炎 CD8+Treg细胞 嗜酸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鼻咽癌和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下降是否为预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潜在指标。方法回顾分析2017—2018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调强放疗联合紫杉醇脂质体和铂类同步化疗并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鼻咽癌和宫颈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评估单核细胞最初下降、下降到最低水平、最终增加到正常值的天数是否显著少于中性粒细胞相应变化时间。此外,对中性粒细胞数目绝对值(ANC)减少程度和基线单核细胞数目绝对值(AMC)关联性进行χ2检验。结果两周期同步化疗AMC的变化趋势与ANC的变化趋势均一致,AMC最初下降、下降到最低水平、最终增加到正常值的天数明显少于ANC(4 d∶6 d、4 d∶10 d、10 d∶16 d,P<0.001;5 d∶6 d、6 d∶9 d、7 d∶12 d,P<0.001;),但并未发现单核细胞基线值与随后发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AMC<0.4×109)∶(AMC≥0.4×109)=32∶63,P=0.172]。结论单核细胞计数减少是预测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重要潜在指标,也是指导下次监测中性粒细胞计数时间及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同步放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单核细胞减少 鼻咽癌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感染(IAI)致脓毒症患者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在外周血CD4+、CD8+ T细胞和中性粒粒细胞上的表达。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本院普外科及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2例IAI致脓毒症患者,根据确定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流程分为脓毒症组(n=17)和感染性休克组(n=15),另随机选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组时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24 h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3组研究对象入组时抽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器及FlowJo_V10软件分析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PD-L1)在健康对照组、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外周血CD4+、CD8+ 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上的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感染性休克组CD4+ T细胞PD-1的表达与APACHE-Ⅱ、SOFA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上PD-1表达增加,感染性休克组表达更高(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上PD-L1虽均表达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上PD-1、PD-L1均表达增加,感染性休克组患者表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脓毒症组比,感染性休克组患者APACHE-Ⅱ和SOFA评分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性休克组患者CD4+ T细胞PD-1表达与APACHE-Ⅱ和SOFA评分成正相关(r=0.850,P=0.000;r=0. 0.901,P=0.000)。结论PD-1在IAI致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表达增加,且与SOFA评分、APACHE-Ⅱ呈相关性,可能可用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作为IAI脓毒症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腹腔感染 脓毒症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临床意义。 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458例AMI患者,按照是否发生NOAF分为NOAF组48例和窦性心律(SR)组41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治疗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AMI患者发生NOAF的相关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预测AMI患者发生NOAF的价值。 结果与SR组相比,NOAF组的患者年龄更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高血压患者更多,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和左心房内径较高,淋巴细胞计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右冠状动脉闭塞者较多(均为P<0.05);而在性别、吸烟、饮酒、体质指数、急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血脂异常、住院时间、其他冠状动脉闭塞和治疗方法上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降低、NLR升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AMI患者发生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NLR预测AMI患者发生NOAF的曲线下面积为0.717(95%CI:0.673~0.758,P<0.001),灵敏度68.8%,特异度67.8%。 结论本研究提示在AMI患者中,NLR水平与NOAF独立相关,高水平的NLR对预测AMI患者发生NOAF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炎症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山奈酚逆转耐多柔比星(ADM)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ADM细胞耐药性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ADM作用24 h对K562和K562/ADM细胞的毒性,计算24 h ADM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耐药倍数。MTT法检测山奈酚作用24 h对K562/ADM细胞的毒性,计算24 h山奈酚5%抑制浓度(IC5)、10%抑制浓度(IC10),以二者确定后续实验山奈酚两组浓度,未经山奈酚处理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及山奈酚干预组ADM作用24 h的细胞抑制情况,计算各组24 h的细胞抑制情况,计算各组24 h ADM IC50,空白对照组与山奈酚组IC50的比值为山奈酚逆转耐药倍数。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山奈酚作用后K562/ADM细胞内ADM荧光强度。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分别经山奈酚、p38-MAP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山奈酚和SB202190联用后的K562/ADM细胞耐药蛋白[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磷酸化p38(p-p38)、总p38(t-p38)]表达情况。结果ADM处理24 h后,K562、K562/ADM细胞IC50值分别为(0.9±0.6)、(28.1±3.5)μg/ml;相对于K562细胞,K562/ADM细胞对ADM作用24 h的耐药倍数为31.16倍。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山奈酚呈剂量依赖性抑制K562/ADM细胞增殖,依据IC5和IC10,确定以0.5、1.0 μmol/L山奈酚进行后续实验。山奈酚和ADM共同作用24 h后,空白对照组、0.5 μmol/L山奈酚组、1.0 μmol/L山奈酚组K562/ADM细胞24 h ADM IC50分别为(33.7±5.7)、(21.4±0.6)、(15.9±1.8)μg/ml(F=30.85,P<0.05;组内两两比较,均P<0.05),0.5 μmol/L山奈酚组、1.0 μmol/L山奈酚组K562/ADM细胞24 h逆转耐药倍数分别为1.58、2.12倍。流式细胞术检测示,空白对照组、0.5 μmol/L山奈酚组、1.0 μmol/L山奈酚组K562/ADM细胞内ADM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138.4±8.9、154.3±2.2、165.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48,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5、1.0 μmol/L山奈酚处理24 h后,K562/ADM细胞的P-gp、MRP1、p-p38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均P<0.05),而t-p38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202190可降低P-gp、MRP1、p-p38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P<0.05);SB202190联合不同浓度山奈酚作用后,K562/ADM细胞P-gp、MRP1、p-p38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未下降(P>0.05)。结论山奈酚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通路降低K562/ADM细胞P-gp、MRP1的相对表达量,实现增加细胞内ADM的蓄积,从而逆转K562/ADM细胞的耐药性。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慢性 抗药性,肿瘤 山奈酚 多柔比星 P糖蛋白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 p38 MAP激酶 K562/ADM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细胞向粒系细胞终末分化过程中,miR-5581-5p的功能及其与三基序蛋白22(TRIM22)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APL细胞(NB4)向粒系细胞分化,以二甲基亚砜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化前后TRIM22的表达变化,qRT-PCR检测分化前后miR-5581-5p的表达变化。通过细胞转染miR-5581-5p mimic和inhibitor调控miRNA表达,并设阴性对照,qRT-PCR验证调控效果,荧光素酶结合实验检测二者是否存在靶向结合,Western blotting检测miRNA差异表达后对TRIM22的表达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调控miR-5581-5p对ATRA诱导的NB4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ATRA诱导NB4细胞向粒系细胞分化后,TRIM22在基因水平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4.56±2.80 vs. 1.02±0.13;t=8.392,P=0.001),在蛋白水平表达量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80±0.01 vs. 0.17±0.01;t=44.900,P<0.001)。而NB4细胞诱导分化后miR-5581-5p在基因水平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14±0.02 vs. 1.01±0.08;t=10.840,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共转染miR-5581-5p mimic和TRIM22 WT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共转染miR-5581-5p mimic和TRIM22 MUT组(0.73±0.02 vs. 0.98±0.03;t=7.534,P=0.002)。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转染miR-5581-5p inhibitor后,TRIM22表达较阴性对照明显升高(0.44±0.01 vs. 0.21±0.01;t=18.290,P<0.001);转染miR-5581-5p mimic后,TRIM22表达较阴性对照明显下降(0.62±0.01 vs. 0.80±0.02;t=6.402,P=0.003)。ATRA作用后miR-5581-5p mimic组CD11b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45.80±1.80 vs. 56.61±1.88;t=4.159,P=0.014),而miR-5581-5p inhibitor组CD11b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66.48±2.54 vs. 52.60±1.70;t=4.539,P=0.011)。结论miR-5581-5p靶向结合TRIM22 3′UTR区,通过负性调控机制影响TRIM22的表达。下调miR-5581-5p可增加TRIM22的表达,从而促进ATRA诱导的NB4细胞粒系分化。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细胞分化 miR-5581-5p TRIM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0 d临床转归的相关性,以及将NLR加入ICH评分能否提高预测转归不良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住院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以及基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在发病24 h内获得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并计算NLR。在脑出血发病后3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基线NLR、ICH评分及NLR+ICH评分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59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男性106例(66.67%),年龄(62.29±15.10)岁;中性粒细胞计数(7.30±3.95)×109/L,淋巴细胞计数(1.41±0.67)×109/L,NLR (6.94±7.66);基线血肿体积(17.93±25.87)ml,ICH评分中位数0分(四分位数间距0~1分)。30 d时60例患者(37.7%)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患者冠心病、收缩压、舒张压、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血肿破入脑室、血肿体积、NIHSS评分以及ICH评分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30 d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1.135,95%可信区间1.092~2.321;P=0.03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NLR最佳截断值为6.679,预测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67%和76.77%;ICH评分最佳截断值为1.0分,预测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71%和89.80%;联合应用NLR+ICH评分预测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58%和82.65%。结论NLR与自发性脑出血发病后30 d转归不良独立相关,加入ICH评分能提高预测转归不良的准确性。

  • 标签: 脑出血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变化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6例接受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资料,分析新辅助治疗前后NLR、PLR变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治疗后NLR、PLR升高均为43例。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的NLR及PLR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癌结节数量、肿瘤长径均无关(均P>0.05),肿瘤与肛门距离<6 cm者治疗后NLR、PLR升高者比例均高于≥6 cm者[60.00%(30/50)比36.11%(13/36),χ2=4.778, P=0.029;64.00%(32/50)比30.56%(11/36),χ2=9.364,P=0.002];体质量指数≥28 kg/m2者治疗后NLR、PLR升高者比例均高于<28 kg/m2者[81.82%(9/11)比45.33%(34/75),χ2=5.108,P=0.024;90.91%(10/11)比44.00%(33/75),χ2=8.444,P=0.004]。治疗后NLR降低组患者的缓解率高于NLR升高组[72.09%(31/43)比51.16 %(31/43),χ2=3.983,P=0.046],而治疗前后PLR变化与患者新辅助治疗效果无关(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NLR变化与其疗效相关。

  • 标签: 直肠肿瘤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新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在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H2S通过多种途径抑制NETs的形成,包括抑制血小板活化介导的NETs产生,上调miR-16-5P抑制其目标基因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hosphoinositide-3-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1, PIK3R1)和RAF1的表达,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途径,减少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及呼吸爆发,降低自噬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等。文章就硫化氢类药物及其衍生制品的研发和应用、NETs相关疾病的临床防治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硫化氢 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导致癌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结直肠癌患者的数量逐步增加。已证明炎症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中性粒细胞作为重要的炎症细胞,其在肿瘤中的作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已发现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可以被极化为促肿瘤和抗肿瘤两种表型,并具有促进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细胞远处迁移的能力。文章综述了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与转移中的作用,以及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作为癌症治疗潜在靶点的可能性。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 肿瘤微环境 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罕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类似粒细胞白血病,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类似于乳腺癌或乳腺脓肿。对其认识的重要性在于不能误诊为浸润性癌,特别是在冰冻诊断时误诊而导致过度手术。本研究收集3例乳腺粒细胞肉瘤病例,标本均充分取材,完善临床及预后资料,观察临床病理学特点,SP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探讨乳腺粒细胞肉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乳腺肿瘤 髓系肉瘤 粒细胞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血象及骨髓象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始非神经性颗粒细胞瘤(primitive non-neural granular cell tumour,PNN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皮肤PNNGC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5岁,左侧鼻梁与内眦交界处包块,镜下肿瘤境界较清楚,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大量嗜伊红色颗粒,可见泡状细胞核及嗜酸性核仁。肿瘤细胞呈波形蛋白、CD10、CD68阳性,不表达S-100蛋白和SOX-1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ALK基因重排。随访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结论PNNGCT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间叶性肿瘤,不确定分化,不表达S-100蛋白,部分病例出现ALK基因融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辽宁省金秋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重症肺炎治疗的具有完整数据资料的老年患者1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87例,女60例,年龄65~85岁,以治疗28 d为观察期,根据治疗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生存组118例,死亡组29例。收集并记录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疾病史等。检测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并计算NPR(NEUT/PLT)。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础资料、病史、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WBC、CRP、PCT、PLT、Lac、NPR×100等指标,单因素筛查有意义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对NPR×100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生存组PLT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157.73±16.99)×109/L比(120.48±14.06)×109/L],同时生存组NPR×100、PCT、Lac、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9.00±4.08)比(15.78±6.26)、(12.20±3.09)ng/L比(14.06±3.04)ng/L、(1.04±0.27)mmol/L比(1.73±0.27)mmol/L、(22.25±5.17)分比(29.79±4.9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16、7.139、2.913、12.330、7.107,均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示PLT、NPR×100、Lac是监测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03、0.007、0.008),患者入院24 h内NPR×100值对重症肺炎预后判断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NPR最佳界值为12.960,灵敏度0.729,特异度0.887,约登指数为0.616。结论高APACHEⅡ评分、高NPR、高PCT、高Lac及低PLT均可提示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对疾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LT、NPR及Lac可作为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NPR在预测重症肺炎患者死亡风险方面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重症肺炎 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计数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juvenile granulosa cell tumor,JGCT)伴Ollier病的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卵巢JGCT伴Ollier病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女,7岁,因性早熟伴进行性腹围增大1个月入院,6岁时诊断内生软骨瘤病伴下肢畸形(Ollier病)。此次入院经腹部B型超声及CT检查提示左侧卵巢实性占位,腹水大量;行左侧卵巢输卵管切除术+网膜切除+腹水脱落细胞检测。以"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内生软骨瘤病"、"Ollier病"、"Maffucci综合征"为关键词检索1981年1月至2021年1月的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并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卵巢JGCT,腹水脱落细胞检测(+),网膜无结节,肿瘤分期为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cs,FIGO)Ⅰc期,术后予卡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化疗,恢复良好,雌激素水平降至正常。文献检索到13例患儿患卵巢JGCT伴内生软骨瘤病(Ollier病或Maffucci综合征),结合本组1例,共14例患儿。14例患儿内生软骨瘤病诊断中位年龄为7.0岁,范围在1 d至17.0岁;卵巢JGCT诊断中位年龄为11.5岁,范围在1 d至22.0岁。其中6例患儿有雌激素升高相关表现;6例患儿合并腹水。所有患儿卵巢JGCT诊断时为FIGO Ⅰ期(其中Ⅰa期7例,Ⅰc期7例),均接受保育手术(患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后辅助化疗5例,除1例术后7年复发外,其余患儿均达完全缓解,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范围在5~96个月。内生软骨瘤病最终转化为软骨肉瘤2例,经过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卵巢JGCT伴内生软骨瘤病罕见。对诊断为内生软骨瘤病患儿,当发现卵巢占位,且有雌激素水平升高临床表现时,通常被诊断为卵巢JGCT。卵巢JGCT伴内生软骨瘤病患儿经过手术治疗、辅助化疗预后良好,需长期随访。

  • 标签: 内生软骨瘤病 幼年型颗粒细胞瘤 马富奇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肺真菌病的病原学、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诊断为侵袭性肺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培养、肺泡灌洗液涂片]、肺泡灌洗液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实验),观察患者病理学特征及治疗转归。结果46例患者中,位于前2位的肺真菌病是肺曲霉病63.0%(29/46)、肺隐球菌病28.3%(13/46),其中呼吸系统基础性疾病以支气管扩张(28.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6.1%)、肺结核(13.0%)为主,其他系统基础性疾病以糖尿病(19.6%)、肝功能异常(13.0%)为主。常见临床症状是咳嗽(65.2%)、咳痰(54.3%)、发热(26.1%)、呼吸困难(23.9%)、咯血(17.4%)。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结节(32.6%)、肿块(23.9%)、空洞(19.6%)、斑片影(17.4%)、晕轮征(17.4%)、空气新月征(10.9%)等。46例患者中37例患者经抗真菌治疗,痊愈17例,好转10例,停药后复发3例,无变化5例,死亡2例。结论侵袭性肺真菌病临床特点不典型,了解它的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有助于早诊、早治,减少侵袭性肺真菌病的病死率。

  • 标签: 曲霉菌属 隐球菌属 非粒细胞缺乏 侵袭性肺真菌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目前仍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解聚的染色质及相关蛋白形成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Ts),参与到血管内血栓构成。近些年,NETs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中受到了更多的重视。研究结果表明NETs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有着重要作用,文中介绍了NETs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血小板 粒细胞 卒中 脑缺血 中性粒细胞外陷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嗜酸性粒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细胞,有助于防御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感染,特别是在过敏反应中发挥重要效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种肿瘤,通过直接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或在肿瘤微环境中间接调节肿瘤进展。嗜酸性粒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嗜酸性粒细胞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等参与抗肿瘤效应,亦可通过促进炎症进展等方式促进肿瘤形成。为此,文章重点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及作为免疫治疗的预测靶标,对临床疾病治疗和监控的作用。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肿瘤 细胞因子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原发性小血管炎,常有全身多系统损害,但因患者临床表现复杂而易导致误诊。现报告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累及肺、肾、肝、肠道的长期误诊病例,经多学科协作病例讨论后确立诊断并给予适当治疗。

  • 标签: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 多系统损害 误诊 多学科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