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化疗在晚期肺癌的治疗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高,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会影响化疗方案的正常进行,降低缓解率。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用于预防及治疗粒细胞减少症,它是由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单甲氧聚乙二醇共价结合后生成,其使用便利性、不良事件均优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但是存在应用时间短、应用经验不足、应用指征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文系统阐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对手足部Ⅲ度冻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1月—2017年4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45例(共71个创面)符合入选标准的手足部Ⅲ度冻伤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rhGM-CSF组24例(35个创面)和对照组21例(36个创面)。rhGM-CSF组患者中男20例、女4例,年龄(38±1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2例,年龄(36±14)岁。2组患者均进行复温、抗炎止痛、抗感染、抗凝、溶栓等全身治疗,rhGM-CSF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创面分别外涂rhGM-CSF凝胶和芦荟抑菌胶,每平方厘米创面外涂10 mg,每24小时换药1次,直至创面完全愈合。治疗1、3、7、14 d,对创面炎症反应进行评分;治疗前及治疗6、12 d,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并计算细菌阳性检出率;观察用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治疗1、3 d,2组患者创面炎症反应评分相近(t=0.37、2.93,P>0.05);治疗7、14 d,rhGM-CSF组患者创面炎症反应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5.77、5.83,P<0.01)。治疗前,2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治疗6、12 d,rhGM-CSF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1%(2/35)、22.86%(8/35),略低于对照组的13.89%(5/36)、30.56%(1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GM-CSF组患者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中1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为创面红肿,创周皮肤片状红斑,经生理盐水冲洗后缓解。rhGM-CSF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2.3±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6.5±0.8)d(t=24.89,P<0.05)。结论外用rhGM-CSF凝胶治疗手足部Ⅲ度冻伤创面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创面炎症反应,临床应用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前列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多西他赛(75 mg/m2,21 d为1个化疗周期)或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联合顺铂(30 mg/m2,第1~3天)/卡铂(400 mg/m2,第1~3天)每21 d为1个化疗周期方案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hormone-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mHSPC)患者61例,年龄53~82岁。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内分泌治疗,包括去势手术、药物去势、去势联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共6个周期。6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不予任何升白药物干预,出现粒细胞减少后再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治疗,直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内给予PEG-rhG-CSF。结果61例患者死亡1例,因肝功能异常终止化疗2例,失访1例,最终57例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27例、观察组30例。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3.3%,其中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0%,粒细胞缺乏及减少化疗剂量发生率均为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77.8%、33.3%、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有骨痛、肌肉疼痛、乏力和注射部位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用于mHSPC多西他赛单药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卡铂方案化疗患者,疗效肯定,能降低患者发生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的概率,减少因骨髓抑制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的概率,确保患者能够接受标准剂量化疗,提高治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后序贯行辅助放疗患者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收治的4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组患者21例,于放疗前1~3 d皮下注射PEG-rhG-CSF 6 mg;对照组患者22例,放疗前不予PEG-rhG-CSF处理。对两组患者放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最低值、中性粒细胞减少致放疗中断天数、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使用支数及药物所致骨骼肌疼痛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放疗期间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观察组未出现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照组出现3例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观察组中位ANC最低值为1.56×109/L,高于对照组的1.3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1,P=0.023)。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rhG-CSF使用支数分别为1、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8,P=0.012)。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放疗中断天数分别为0、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7,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现药物所致骨骼肌疼痛患者分别为1例(4.8%)和5例(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6,P=0.208)。结论PEG-rhG-CSF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后放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减少由此带来的放疗中断及放疗期间rhG-CSF的使用,有利于放疗的顺利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PBSCM)的效果及药物经济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初治MM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意愿,采用大剂量化疗结合皮下注射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分别为42、49例。分析两组动员后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数、采集物CD34+细胞数、动员中最高中性粒细胞(mANC)数、动员的费用以及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结果PEG-rhG-CSF组和rhG-CSF组的中位采集MNC数分别为5.86×108/kg[(1.08~24.54)×108/kg]和6.61×108/kg[(0.83~33.80)×108/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83.00,P=0.245);PEG-rhG-CSF组的中位采集物CD34+细胞数高于rhG-CSF组,分别为5.56 ×106/kg[(0.94~19.90)×106/kg]和4.82×106/kg[(1.12~14.61)×106/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32.00,P=0.038)。PEG-rhG-CSF组动员期间中位mANC数较rhG-CSF组低,分别为20.50×109/L[(7.26~61.30)×109/L]和32.08×109/L[(6.92~69.9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90.00,P=0.001)。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后,PEG-rhG-CSF组白细胞计数(WBC)恢复至1.0×109/L的时间较rhG-CSF组短[(11.59±1.98)d比(12.93±2.8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5,P=0.019);PEG-rhG-CSF组血小板计数(Plt)恢复至20.0×109/L的时间也较rhG-CSF组有缩短趋势[(12.86±2.62)d比(14.80±5.4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9,P=0.085)。PEG-rhG-CSF组的动员总费用与rhG-CS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 405.47± 7 365.98)元比(22 976.83±10 264.34)元,t=-0.721,P=0.474]。结论PEG-rhG-CSF联合大剂量化疗是MM患者PBSCM的有效方案,其动员费用与rhG-CSF相当。PEG-rhG-CSF可能是MM患者PBSCM的更好选择。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肺泡蛋白沉积症(autoimmune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aPAP)与机体内产生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抗体有关,是肺泡蛋白沉积症最常见的类型,约占90%。重组人GM-CSF雾化吸入可有效治疗aPAP,但尚未获得我国批准,属于超适应证和超给药途径给药。肺泡蛋白沉积症共识专家组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和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系统评估国内外专家应用GM-CSF雾化吸入治疗aPAP的经验,内容包括GM-CSF雾化吸入治疗aPAP的适用人群、GM-CSF雾化吸入治疗的给药方案、妊娠和哺乳期患者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和使用GM-CSF雾化吸入治疗的注意事项,并给出循证推荐建议。本专家共识有助于规范我国GM-CSF雾化吸入药治疗的临床应用,促进aPAP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肺癌同步放化疗期间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同步放化疗的149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预防组79例,包括初级预防组(全程同步放化疗中预防使用PEG-rhG-CSF)48例,次级预防组(出现粒细胞减少后的化疗周期中预防使用PEG-rhG-CSF)31例;未预防组70例。对比预防组和未预防组之间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同步放化疗完成率、放化疗剂量减量和治疗时间延迟发生率。结果全组患者在放化疗中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32.2%(48/149)。其中,初级预防组的发生率为6.3%(3/48),次级预防组的发生率为9.7%(3/31),未预防组的发生率为35.7%(25/70)。预防组(初级预防+次级预防)与未预防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1,P<0.001)。全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为3.4%(5/149),未在初级预防组出现。同步放化疗足量完成率在预防组为96.2%(76/79),明显高于未预防组的82.9%(5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0,P=0.007)。预防组放化疗剂量减量和治疗时间延迟发生率为19.0%(15/79),未预防组为40.0%(2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P=0.005)。结论PEG-rhG-CSF的预防使用可以有效降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更好地保证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按计划完成。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国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初级预防与接受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初级预防或无预防的成本-效果。方法构建2种状态Markov模型,假定队列患者是年龄为45岁的Ⅱ期乳腺癌患者。第1种状态模拟4个周期多西他赛联合环磷酰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风险>20%]化疗的成本和结果,其假设基于文献综述,包括FN发生率[基线(确定敏感性分析范围),0.29(0.24~0.35)]和相关事件[FN病死率,3.4(2.7~4.1)]。第2种状态模拟长期生存,并与相对剂量强度(RDI)[RDI<85%和≥85%的死亡风险比为1.45(1.00~2.32)]进行关联。临床效果、治疗成本和经济学效用值是基于同行评审的出版物和专家意见。结果与rhG-CSF初级预防和无预防治疗方案比较,PEG-rhG-CSF初级预防成本分别增加了5 208.19元和5 222.73元,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分别提高了0.066年和0.297年。因此,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79 146.3元/QALY和17 558.77元/QALY,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 000元)的意愿支付阈值。敏感性分析显示,PEG-rhG-CSF初级预防的临床效果越好,越具有成本-效果优势。RDI<85%对比≥85%的死亡风险比越低,PEG-rhG-CSF初级预防越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结论尽管PEG-rhG-CSF初级预防的成本较高,但考虑到其额外的收益,中国FN风险>2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PEG-rhG-CSF初级预防与rhG-CSF初级预防或无预防相比,PEG-rhG-CSF很可能是一种具有成本-效果的替代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FGF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收集6例因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骨髓,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BMSCs,流式细胞术分析评估其纯度。选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实验组用含10 ng/ml bFGF的F12培养基培养,对照组用常规F12培养基培养;培养第1、3、5、7天,CCK8检测hBMSCs增殖能力并制作细胞生长曲线图;实验组bFGF连续培养72 h后进行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其衰老状况,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Real-time PCR检测干性基因Nanog、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D1、CDK2和CDK4的相对表达量;数据采用非配对t检验或者ANOVA(SNK)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hBMSCs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快,bFGF连续培养72 h后,细胞衰老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细胞周期检测显示实验组G0/G1期细胞比例(72.67%)明显低于对照组(81.69%),而S期比例增高,二者分别为11.94%和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衰老细胞比例[(19.64±1.47)%]较对照组[(60.8±0.73)%]明显减少(P<0.05)。Real-time PCR检测显示实验组干性基因Nanog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D1、CDK2、CDK4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能上调干性基因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进展,延缓细胞衰老,且不改变细胞的免疫表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诱导化学治疗并发口腔黏膜炎(OM)患者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辅助治疗的效果及对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庆阳市中医院血液病科收治的48例AML诱导化学治疗并发OM患者,男25例,女23例,年龄(39.58±5.18)岁,年龄范围为22~55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复方氯己定组和联合rhGM-CSF组,每组24例。复方氯己定组患者予以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治疗,联合rhGM-CSF组在复方氯己定组的基础上与rhGM-CSF含漱液交替治疗。治疗30 d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OM疼痛缓解程度、OM愈合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联合rhGM-CSF组患者OM治疗有效率[87.5%(21/24)]高于复方氯己定组[62.5%(15/24)]、OM疼痛缓解率[87.5%(21/24)]高于复方氯己定组[58.3%(14/24)]、OM愈合时间[(21.42±3.26)d]短于复方氯己定组[(23.59±4.16)d]、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2.5%(3/24)]低于复方氯己定组[45.8%(1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L诱导化学治疗并发OM患者采用rhGM-CSf含漱液联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交替治疗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有效缓解疼痛,加快OM创面愈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联合洛铂(TP)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清远市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治疗的年龄≥18岁、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接受TP方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单个周期化疗后接受PEG-rhG-CSF、重组人粒细胞(rhG-CSF)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6 mg/次。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rhG-CSF,5 μg·kg-1·d-1,直至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比较两组预防骨髓抑制的效果。结果预防治疗后,两组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第10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7、2.296,均P<0.05)。两组患者予以升白细胞处理后,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0.00%(1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52%(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6,P=0.047)。观察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6%(1/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35%(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9,P=0.030)。两组疲劳、肌肉骨骼疼痛、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EG-rhG-CSF用于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TP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优于rhG-CSF的多次给药方案,可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辅助化疗后预防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供了新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8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1、2级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进行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云南白药保留灌肠,试验组给予rhGM-CSF+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云南白药保留灌肠,均2次/d,连续治疗3周。根据主观客观管理分析(SOMA)量表对灌肠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合粪常规及直肠镜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根据SOMA量表评分,两组患者灌肠后便血、腹泻、里急后重、腹痛症状评分均较同组灌肠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间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灌肠后试验组便血评分比对照组低[(0.33±0.15)分比(0.48±0.32)分,t=2.045,P=0.022],两组其他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9%(51/64),试验组为90.63%(5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5,P=0.026)。全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rhGM-CSF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放射性直肠炎有效率高,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新生大鼠高体积分数氧(高氧)肺损伤炎症的影响。方法将72只新生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组、高氧+低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L)]组、高氧+高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H)]组。BPD组、高氧+EPO(L)组和高氧+EPO(H)组新生大鼠暴露于850 mL/L氧气中,高氧+EPO(L)组和高氧+EPO(H)组分别于高氧暴露后1、3、7 d给予800 IU/kg、2 000 IU/kg rhEPO皮下注射,对照组和BPD组注射等量9 g/L盐水。实验开始后3、7、14 d记录各组体质量。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肺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检测肺组织放射状肺泡计数(RAC)。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肺组织磷酸化NF-κB(pNF-κB)、抑制蛋白(IκB)及Caspase-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结果1.BPD组新生大鼠14 d时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8.97±3.21) g比(27.97±2.3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d时,高氧+EPO(L)组和高氧+EPO(H)组新生大鼠体质量[(24.16±2.15) g、(26.04±1.97) g ]均显著高于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结构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PD组3 d肺泡间隔有少量炎性细胞渗出,7 d更为明显,肺泡腔有渗出,14 d出现肺泡数量减少,肺大疱形成,间隔增厚,RAC明显减少(5.50±1.29比14.33±2.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氧+EPO(L)组和高氧+EPO(H)组新生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RAC值在14 d均明显高于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PD组NF-κB p65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荧光强度增强,给予EPO处理后可减少NF-κB p65阳性细胞数目,荧光强度减弱。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PD组pNF-κB p65及Cleaved Caspase-3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κ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PD组比较,高氧+EPO(L)组和高氧+EPO(H)组pNF-κB p65及Cleaved Caspase-3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κB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PD组IL-1β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EPO(L)组和高氧+EPO(H)组IL-1β表达则显著低于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PO能通过NF-κB途径抑制细胞炎性反应,减轻高氧诱导的肺组织凋亡,对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起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健康人肝细胞株L02的影响。方法以健康人肝细胞株L02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剂量rhTPO[对照组(0 U rhTPO)、低剂量组(150 U rhTPO)及高剂量组(750 U rhTPO)]处理L02细胞,观察各组L02细胞的存活率。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A组(0 U rhTPO)、B组(15 U rhTPO)、C组(150 U rhTPO)及D组(1 500 U rhTPO)]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及其磷酸化产物(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ERK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组L02细胞存活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843,P = 0.016)。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7.9 ± 4.0)%、(112.0± 1.6)%、(100.0 ± 2.5)%],且高剂量组细胞的存活率更高(P均< 0.05)。各组L02细胞间ERK蛋白及ERK 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1.140,P = 0.392;F = 0.437,P = 0.733),而各组L02细胞间p-ERK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1.400,P < 0.001),且B组、C组及D组细胞的p-ER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细胞(P均< 0.05),而B组、C组及D组细胞p-ERK蛋白表达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rhTPO可通过激活ERK促进L02细胞数量增殖。
简介:摘要目的表达和纯化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rhCol),并评价其性能。方法构建重组基因工程菌pET30a(+)-1880/pACYCDuet-hy726/BL21(DE3),稳定共表达rhCol和脯氨酰羟化酶。通过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与盐析和柱层析蛋白纯化技术制备并纯化rhCol。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rhCol的纯度,全自动蛋白质多肽测序仪测定rhCol的N端氨基酸序列,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rhCol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噻唑蓝法评价rhCol的细胞相容性。结果高密度发酵最终菌体湿重约200 g/L,表达量约3 g/L,通过亲和层析获得的rhCol的纯度大于95%。rhCol的羟脯氨酸含量为11.44%,其水溶性及细胞相容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制备的rhCol可作为一种优良的生物材料广泛用于皮肤护理及生物医药等领域。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粒细胞分型,评估不同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临床特征及恶化风险对个体化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AECOPD患者448例,根据入院时第一次抽取的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将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组(n=158)、中性粒细胞组(n=174)、混合粒细胞组(n=46)和乏粒细胞组(n=70),比较4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特征,以出院后再发需要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作为随访结局,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时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一步对恶化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住院期间呼吸衰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静脉激素及高级抗生素使用率均以中性粒细胞组最高,嗜酸粒细胞组较低(48.3%比31.0%,33.3%比7.0%,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中性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率最高,其次为混合粒细胞组,嗜酸粒细胞组及乏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率较低(P=0.003)。以嗜酸粒细胞组作为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风险较高(HR=1.95,95%CI:1.13~3.37,P=0.017),其他恶化因素包括年龄(HR=1.04,95%CI:1.01~1.07,P=0.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HR=0.98,95%CI:0.96~0.99,P=0.002)以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HR=1.61,95%CI:1.01~2.57,P=0.046)。结论基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粒细胞分型,中性粒细胞型AECOPD相比于嗜酸粒细胞型AECOPD住院期间病情严重,且再发急性加重风险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密度对单钠尿酸盐(MSU)晶体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三磷酸腺苷的参与机制。方法制备MSU晶体,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采用MSU晶体刺激不同密度中性粒细胞(5×106/ml为低细胞密度,20×106/ml为中细胞密度,100×106/ml为高细胞密度)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细胞荧光强度及活性氧产生,偏振光显微镜观察MSU晶体分布,免疫荧光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流式微球检测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干扰素γ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MIP-1α、MIP-1β水平。结果(1)低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后侧向散射角(SSC)值为170±19;中细胞密度为128±13;高细胞密度为93±9,较低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2)与低细胞密度比,高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1.8±0.2比6.2±0.7,P<0.05);而使用氧化三磷酸腺苷和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单纯MSU晶体干预明显增加(低细胞密度为7.5±0.3,中细胞密度为4.6±0.2,高细胞密度为3.4±0.5,P<0.05)。(3)经MSU晶体刺激后,加入活性氧荧光探针的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增多,且随着中性粒细胞密度增加,活性氧产生明显增加(荧光强度0.85±0.32比2.49±0.78比4.5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入氧化三磷酸腺苷干预后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显著降低。(4)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较多,进而促进MSU晶体聚集,氧化三磷酸腺苷可减少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5)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经MSU晶体刺激后上清中IL-1β、TNFα、IL-8、MIP-1、MIG、MIP-1α、MIP-1β水平均显著低于中细胞密度(P<0.05)。结论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呈细胞密度依赖性,三磷酸腺苷可能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