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台北凹陷西部构造活动晚期形成的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该区构造格架的定型、油气的运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体系所产生的近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和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将西部地区分割为若干棋盘格式构造块体。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起到阻断油气、控制油气成排成带分布的作用;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起到沟通深部油气,使之进行垂向运移和分隔、封堵油气,形成油气藏块体的作用,西部地区主要含油气层段砂层的沉积厚度变化较大,从而使平移断层错断砂体产生砂、泥对接成为可能,在侧向岩性尖灭或砂体不连通等因素的配合下,平移断层与岩性共同作用构成了台北西部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要素。根据差异推覆体系与油气分布规律,凹陷中部断褶带和北部山前逆冲推覆背斜及断阶带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延长组东、西部油藏分布格局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志靖—安塞地区纵向上油藏集中分布于长6段,平面上长6油层大面积连片分布;西部姬塬地区具有同一区块垂向上多油层叠合、平面上发育多个独立含油富集区的特点。分析认为,不同的运聚成藏模式导致了2个地区不同的油藏分布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沉积规模不同。东部的志靖—安塞地区属于陕北复合三角洲的主体部分,沉积规模大于西部的姬塬地区。②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志靖—安塞地区储层物性好于姬塬地区。③主要运移通道不同。志靖—安塞地区的主要运移通道是连通砂体,而姬塬地区主要是微裂缝。④运聚成藏模式不同。东部志靖—安塞地区为连通砂体侧向运移的运聚模式,西部姬塬地区为裂缝垂向多点式充注的运聚模式。明确盆地伊陕斜坡东、西成藏差异,总结石油运聚规律,对于指导盆地石油勘探部署及为勘探决策提供依据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和筇竹寺组页岩是同时期进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2套重点层位,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效果却不理想。利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野外露头资料、已钻页岩气井生产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的地质特征,并分析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与筇竹寺组页岩的含气性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最显著的特征为"高演化"和"强改造",这与北美海相页岩差异明显。统计大量页岩气井生产情况发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产气情况明显好于筇竹寺组页岩。筇竹寺组页岩压力系数较低,有机孔发育程度较差,相邻储层沥青分布广泛,这些都证实了桐湾期不整合面对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的破坏作用。震旦系顶桐湾期不整合面形成的排烃"通道"从生烃期开始的长期排烃,使层内残留烃量减少,是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较差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