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加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86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33例有ATP事件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比较其临床特征,并对其1 056次ATP事件进行ATP治疗后室速加速发生率、临床特点、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3例患者,男28例,女5例,年龄(51.49±12.39)岁。11例患者存在由ATP引起的室速加速。通过分析其1 056次ATP事件,发现ATP所致的室速加速发生率为3.8%(40/1 056)。同时,ICD/CRT-D记录的室速的种类数可以作为预测ATP加速的相关因素,其最佳切点为1(AUC=0.791,敏感性72.73%,特异性77.27%,P<0.001)。此外,短室速周长(OR=0.981,P<0.001)和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增加(OR=1.062,P<0.001)亦可预测ATP后室速加速。室速周长最佳切点为347 ms(AUC=0.665,敏感性82.50%,特异性47.64%,P<0.001),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最佳切点为7.33 ms(AUC=0.659,敏感性77.50%,特异性56.69%,P<0.001)。周长<347 ms的室速,脉冲数多的短阵快速刺激容易引起室速加速(OR=3.312,P<0.001)。结论器质性心脏病ICD术后患者中,多种室速类型,室速的周长短及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增加可导致室速加速,其中室速周长<347 ms的室速在短阵快速刺激下易引起加速,甚至蜕变为心室颤动。
简介: 摘要: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有利于变电站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学高效的设备检修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电力系统各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同时,通过定期的检修,对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问题等信息进行必要的记录,为今后的设备分析和处理工作提供可靠的详实的参考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变电站继电保护的状态检修必然也将逐渐向着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用电服务。 关键词:变电站;二次设备;继电保护;状态检修 变电二次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是以保护装置为对象,对其运行状态进行正确评估,将传统固定时间检修模式转变为根据设备运行状态为基准的检修模式,仅当设备性能急速下降至临界点或设备性能即至破坏状态才强行停电,使设备退出运行状态进行检修。如此可确保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始终处于运行状态,从而避免因二次继电保护设备定期维护检查而造成一次设备停电,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一、变电二次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定期维修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电网发展的需求,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可以在设备运行状态,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存在,大大提高设备运行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安全保障,同时减少继电保护人员的维修工作压力,从而同时减少更多的电力保护设备存在的风险系数。不要很多维修人员参加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只需要做好设备状态检修监测工作,根据运行状况,确定设备是否需要检修,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此外,现代计算机保护技术的网络化应用,为基于状态的维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微机保护技术中的保护装置功能强大、可靠,在信息采集和信息保存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 二、继电保护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目标 (一)保障供电可靠性 状态检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障电力系统能够可靠运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工作人员定期地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检修,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保证继电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避免出现老化现象,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也降低了变电站设备运营成本的资金、技术投入成本。 (二)提高设备利用率 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状态检修,有利于不断加深工作人员对该设备的熟悉程度,从而使其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一旦检测出问题,便能快速准确的找出故障所在,并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修理,从而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无故停工的现象。 (三)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 二次设备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进行状态检修,可以促进继电设备的管理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变电站设备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三、变电站二次设备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技术实现 基于变电站二次设备继电保护的状态检修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状态监测、设备诊断以及检修决策。其中,状态监测是整个状态检修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工作人员后期进行诊断、决策等环节的重要依据。 (一)站内设备的实时监测 目前,我国的微机保护技术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等在全国各地有着普遍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变电站二次设备继电保护以及电力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通过状态检修工作,结合相关的微机保护理论知识,可以对设备电流、电压的输出回路进行实时监测,快速采集样本数据进行校验,随时监视继电保护执行回路的运行状况,确保其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原位骨瓣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瓣重建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术后颅底缺损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手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咽管瘤19例,鞍上蛛网膜囊肿2例。患者均采用原位骨瓣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术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重建骨瓣均一次形成,术后当日鞍区薄层CT显示骨瓣无移位。术后视力改善11例,无变化10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1例,疑似颅内感染2例,3例均行腰大池引流术治愈。无二次手术修补脑脊液漏的患者和死亡患者。21例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个月(3~10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无迟发性脑脊液漏发生,无鼻腔不适症状,鞍区薄层CT显示骨瓣均有不同程度愈合,其中19例患者的鞍区增强MRI显示游离中鼻甲黏膜瓣强化,提示黏膜瓣生长良好。结论应用原位骨瓣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瓣重建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术后颅底缺损,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重建效果,而且可以减少鼻腔创伤,对降低二次手术风险亦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血常规联合毛细管血红蛋白电泳检测对妊娠妇女地中海贫血的筛查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我 院 2019 年 1月— 2019年 12 月门诊 妊娠妇女地中海贫血患者共 100 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5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血常规检查,观察组采用血常规联合毛细管血红蛋白电泳检测筛查,观察两组的检测效果与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 90.91%,对照组的满意度为 66.67%,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的指数为( 89.23±1.65),( ,68.15±2.36),( 12.15±1.21),对照组的指数为( 96.25±6.84),( 80.47±4.22),( 10.12±1.56),观察组的血红蛋白与平均红细胞容积的指数低于对照组,平均红细胞分布 宽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血常规联合毛细管血红蛋白电泳检测对妊娠妇女地中海贫血的筛查意义更高,具有临床运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时速 400公里标准化动车组空调控制器连接器制作的相关工序,并对制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同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不同的改进方案,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提高了空调控制器连接器制作的工作效率,对今后时速 400公里动车组批量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胶质瘤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可溶性GPR56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夹心法检测41例胶质瘤患者与31例脑外伤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GPR56水平,分析各组间GPR56表达差异。结果胶质瘤患者脑脊液GPR56水平(11.73±5.64)μgPL明显高于脑外伤患者(4.81±2.19)μgPL,P<0.01。垂体瘤患者GPR56水平(10.45±3.67)μgPL高于脑膜瘤(9.78±3.39)μgPL、神经鞘瘤(8.89±2.31)μgPL和听神经瘤(9.62±2.27)μgPL,P<0.05。胶质瘤患者血清GPR56水平(49.14±16.16)μgPL明显高于脑外伤患者(32.67±12.28)μgPL,P<0.01。垂体瘤患者GPR56水平(54.51±20.67)μgPL高于脑膜瘤(36.78±13.39)μgPL、神经鞘瘤(42.79±12.31)μgPL和听神经瘤(44.62±12.27)μgPLP<0.05。结论胶质瘤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高水平的GPR56提示GPR56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可为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靶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