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图像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方法对医院于2011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结果经过统计,45例患者的浸润性导管癌形态学分型情况位团块型(21例)、结节型(19例)、囊实型(5例);肿块形状为不规则形(24例)、圆形(17例)、卵圆形(4例);边缘形态情况为不规则(27例)、规则(12例)、浅分叶(6例);内部回声情况位低回声(39例)、等回声(6例);钙化(34例)、无钙化(11例);淋巴结转移(17例)、不转移(28例);血流分级情况0级(3例)、1级(3例)、2级(21例)、3级(18例)。结论利用超声诊断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疾病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病症、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其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有关的各种因素建立预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预后模型,并与传统的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评价其效果。方法收集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34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资料。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为人工神经网络(ANN)。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一组作为训练样本,不参与数据挖掘过程,共计27例;一组用于筛选变量及建立预测模型,参与数据挖掘过程共计107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评价指标来比较两种方法对于评价预后模型的准确度。结果T分期、肿瘤直径、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单发及多发、手术方式、病理分级,6项指标均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5生存状态相关(P<0.05)。ANN模型预测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准确率为85.18%、敏感度为57.14%和特异度为95.00%,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评价指标,准确率77.78%、敏感度44.44%、特异度94.44%。神经网络各项指标均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数据挖掘技术可从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大量信息中挖掘出有意义的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建立预测模型来判断患者5年后的生存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联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共48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膀胱癌根治性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同时运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半年随访,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8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2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浸润性膀胱癌,采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有着确切的疗效,同时还可以加快患者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肺浸润性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s,IMA)是肺原发性腺癌中具有独特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特征的亚型。肺IMA与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vasive non-mucinous adenocarcinomas,INMA)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准确的病理诊断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和结合实际病例,总结肺IMA的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特征。肺IMA的组织学特征包括,常呈贴壁型或腺泡型结构,肿瘤细胞高柱状、有细胞内黏液,部分病例可见杯状细胞,细胞温和,异型性较小。肺IMA的免疫表型有别于INMA,表达HNF4α、仅少数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具有胃型黏液蛋白表型,并且常存在KRAS突变或NRG1融合。IMA患者的预后研究结论争议较大,研究显示以铂类为主的传统化疗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生存期。虽然,肺IMA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但尚无有效的靶向药物,仅少数临床实验抗EERB3单抗治疗可延长NRG1融合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此外,形态学上伴有黏液分泌的部分腺癌,如伴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的肺INMA和一些TTF1阳性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肺IMA可以通过接受相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获得更好的预后。因此,将这两类疾病与经典KRAS突变肺IMA相鉴别十分必要,明确肺IMA的准确诊断与鉴别诊断对患者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肺IMA与INMA具有显著的生物学差异,准确地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简介:目的探讨黏膜下注射塞替派对非肌层侵犯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选择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非肌层侵犯膀胱癌患者66例,随机分为注射组和常规组,各33例。注射组:先在膀胱镜下将塞替派注射到肿瘤基底部和膀胱黏膜下,30min后行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切除术(PKRBt),术后1周起用卡介苗(BCG)27mg定期行经尿道膀胱灌注;常规组:PKRBt+BCG灌注。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内注射组肿瘤复发5例,复发率15.2%;常规组复发9例,复发率27.3%,两组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黏膜下注射塞替派、PKRBt、BCG灌注联合治疗非肌层侵犯膀胱癌具有简单易行、安全、不良反应少、费用低等优点,为有效降低非肌层侵犯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实用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特征预测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在2021年组织学新分类中浸润性和浸润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GGN患者281例(304个病灶)。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前驱病变组(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129个、微浸润组(微浸润性腺癌)116个、浸润组(浸润性腺癌)59个。记录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及CT参数[形态、边界、分叶、毛刺、空泡征、支气管异常征、内部血管征、胸膜牵拉征、最长径、最短径、平扫CT值、增强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强化程度ΔCTA-N(CT值动脉期-CT值平扫)、ΔCTV-N(CT值静脉期-CT值平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χ²检验比较3组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GGN浸润性[前驱病变与浸润性病变(包括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及浸润程度(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对各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前驱病变组、微浸润组、浸润组之间年龄、pGGN形态、分叶、空泡征、支气管异常征、内部血管征、胸膜牵拉征、最长径、最短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泡征(OR=2.832,95%CI 1.363~5.887,P=0.005)、内部血管征(OR=3.021,95%CI 1.909~4.779,P<0.001)和平扫CT值(OR=1.003,95%CI 1.001~1.006,P=0.019)是pGGN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叶(OR=5.739,95%CI 2.735~12.042,P<0.001)、内部血管征(OR=1.968,95%CI 1.128~3.433,P=0.017)和平扫CT值(OR=1.004,95%CI 1.001~1.008,P=0.012)是pGGN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内部血管征区分pGGN前驱病变与浸润性病变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灵敏度为50.3%,特异度为89.8%;分叶区分pGGN微浸润性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的效能最高(AUC=0.702),灵敏度为61.0%,特异度为79.3%。结论CT特征预测肺pGGN在2021年组织学新分类中浸润性和浸润程度具有一定价值,内部血管征对pGGN浸润性的预测效能更高;分叶对pGGN浸润程度的预测效能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以及生命的一种恶性肿瘤之一,所以我院将会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浸润特征与保乳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8月我院接受治疗104例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研究乳腺癌疾病的病症,对其大小、腋淋巴结肿瘤侵润的距离等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无乳头溢液的肿瘤患者的肿瘤<2cm,距离肿瘤1.5cm侵润患者的阳性率达到了100%,无乳头溢液的肿瘤患者的肿瘤2-3cm,距离肿瘤2.0cm侵润患者的阴性率达到了100%,肿瘤大于3cm的患者,距离肿瘤为2.5cm侵润患者的阴性概率100%。结论我们在进行乳腺侵润性导管癌症手术时,要结合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情况来确定进行手术能否保乳和保乳的安全性范围,这样才能使得手术更安全,效果才有可能达到最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浸润性膀胱癌(IBC)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L-2)的表达及对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93例IB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切除的IBC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用于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IBC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BCL-2基因相的对表达量,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IBC患者癌组织中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不同复发情况IBC患者癌组织中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BCL-2对IBC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IBC癌组织中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的IBC患者癌组织中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转移、肿瘤分期、肿瘤分级的IBC患者癌组织中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IBC患者癌组织中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未复发IBC患者(P<0.05);BCL-2预测IBC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95%CI:0.887~0.994),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6.5 %,准确度为89.9%。结论IBC组织中BCL-2呈高表达状态,BCL-2表达与IBC患者肿瘤转移、肿瘤分期、肿瘤分级及预后相关,BCL-2对IBC复发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密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17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术中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比较两种组织中TIDC密度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CD54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结肠癌组织中TIDC密度、TIDC的MHC-Ⅱ和CD54表型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TIDC密度及MHC-Ⅱ、CD5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肿瘤细胞类型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DC密度及MHC-Ⅱ、CD54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DC密度明显低于高分化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4,P﹤0.01);TNM分期为Ⅲ期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DC密度及MHC-Ⅱ、CD5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TNM分期为Ⅱ期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45、3.278、5.750,P﹤0.01)。结论TIDC在结肠癌组织中密度下降,不成熟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比例增加,可能与肿瘤细胞生长、转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