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上肢骨折术中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上肢骨折患者取样62例,入院时间2019年11月至2021年07月,抽签分组,皆给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瑞芬太尼,两组瑞芬太尼给药剂量分别为 0.1 μg/kg•min(n=33,实验组)和 0.05 μg/kg•min(n=29,对照组),对比血氧饱和度、心率、脉压指标和麻醉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术中血氧饱和度(95.20±1.13)%,心率(80.82±2.43)次/分,脉压(88.80±3.57)mmHg,术后血氧饱和度(96.31±0.92)%,心率(80.82±2.43)次/分,脉压(88.80±3.57)mmHg,皆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100.00%,比对照组75.86%高,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术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 0.1 μg/(kg•min)剂量瑞芬太尼可优化麻醉效果,更好的稳定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脉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上肢骨折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唑仑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上肢骨折患者(治疗时段为2021.3~2022.3),随机将其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咪达唑仑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给予观察组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唑仑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镇静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Ramsay镇静评分:观察组更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上肢骨折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唑仑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上肢骨折术中运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同时联合运用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上肢骨折术的患者,实验时段为2020.5—2022.9,共计纳入68例样本,随机做分组处理,组间均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34例)联合施以0.1μg/(kg•min)瑞芬太尼麻醉,参照组(34例)联合施以0.05μg/(kg•min)瑞芬太尼麻醉,观察和比较组间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有效率(97.06%)相比参照组(82.35%)要高(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术中施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同时联合实施0.1μg/(kg•min)瑞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更为理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实施在骨折术后患者护理中,对该类患者的作用。方法:将于2023年1月-2024年3月期间到本院接受术后治疗的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并设置为观察样本,样本例数50例,参照随机分组法将这50例骨折患者分组,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中医综合康复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关节活动度的对比结果为,研究组患者的更好(P<0.05);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结果说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P<0.05)。结论:对于骨折术后恢复期上肢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来说,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予以干预,这有助于改善其关节活动度,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对彩超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从2012年5月到2013年12在本院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骨科手术患者中选取120例,分组时按照针对锁骨上臂丛不同的定位方法进行,分为样本量均为60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将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法的组定为观察组,采用传统的解剖学定位的定为对照组,分别针对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显效时间及持续时间,麻醉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麻醉显效时间分别为(192.5±23.86)s、(10.45±2.39)min,对照组操作时间、麻醉显效时间分别为(227.75±26.18)s,(15.36±4.85)min,观察组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34,P1=0.015;t2=6.28,P2=0.022);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100%,对照组86.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X2=9.12,P=0.04);在观察组未有并发症发生的患者,对照组有并发症发生,其中并发皮下血肿患者2例,药物毒性反应1例,交感神经阻滞1例,有8.33%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4,P=0.049)。结论应用多普勒超声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以节约操作时间,显效快,能够持续较长实践,且有较高的麻醉优良率和安全性,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治疗联合功能训练治疗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康复治疗联合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关节活动度(ROM)、肌力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肌力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治疗联合功能训练治疗上肢骨关节损伤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功能,促进肌力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中,实施系统康复疗法+普通治疗,分析效果。方法:病例是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共80例,时间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普通治疗组(40例):实施常规药物干预。系统康复+普通治疗组(40例):做好系统康复疗法+普通治疗。比较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系统康复+普通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SHEF评分、上肢肌力恢复优良率更高[(85.39±5.11)分、(78.29±4.02)分、95.00%,同普通治疗组的(76.44±3.28)分、(59.37±3.11)分、65.00%比较](p<0.05)。系统康复+普通治疗组上肢功能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12.11±2.06)d、(14.78±2.37)d,分别同普通治疗组的(15.85±3.24)d、(17.36±3.27)d对比](p<0.05)。结论: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中,实施系统康复疗法+普通治疗模式,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 目的 回顾性研究患者静脉自控镇痛对上肢骨科手术患者治疗效果。 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上肢手术治疗的112例患者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麻醉方式、术后静息及活动VAS评分等,对项目进行t检验分析。 结果 应用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的上肢手术患者术后第一、二天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范围0-3分,属于轻度疼痛水平;术前预防性应用镇痛药物对患者术后第一天活动VAS评分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术后疼痛,当采用预防性镇痛联合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的模式时对上肢手术后第一、二日的疼痛控制有积极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接受康复治疗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列入2023年3月-2024年3月我院收治的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44例,通过全盲电脑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比对、联合两组,组均22例。比对组患者给予康复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肌力恢复优良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肌力恢复优良率(95.45%)显著高于比对组患者的肌力恢复优良率(63.63%),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接受康复治疗联合功能训练治疗,更有利于改善运动功能水平,帮助患肢肌力功能恢复,预后效果理想,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总结-改善-提升"的经验递进式护理对上肢骨折患儿术后康复效果及疼痛状态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上肢骨折患儿90例,以随机抽签法将其等分成试验组及常规组。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则予以基于"总结-改善-提升"的经验递进式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上肢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术后并发症控制效果,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肩关节屈曲、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屈、腕关节背伸的ROM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术后24 h、48 h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总结-改善-提升"的经验递进式护理可促进上肢骨折患儿术后康复,改善疼痛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诊疗的60例老年重症上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使用单纯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患者为参照组;使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为实验组,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总优良率为100.00%,参照组则为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较差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重症上肢骨折患者中,以超声引导为前提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其麻醉效果较佳,且还可缩短患者麻醉完成时间及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但会显著延长麻醉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