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性椎动脉夹层动脉(T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1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回顾性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夹层动脉体部分显影,3例夹层动脉完全闭塞。术后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力下降,经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29.5±10.8)个月(12~47个月),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者11例,Ⅳ级者1例。1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24.6±10.4)个月(6~40个月),夹层动脉均完全闭塞。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TVADA安全、有效,可降低动脉再出血的风险。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动脉瘤,夹层 椎动脉 血管内手术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符海秋 符小花 陈志晔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10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三亚 57201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三亚 572013 海口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口 570208,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三亚 572013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515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显微手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HB)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41例HB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合并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肿瘤切除术前,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行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3例行部分供血动脉栓塞术。术中患者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2例联合应用术中B超与术前MRI融合技术,2例辅助神经内镜技术。术后3个月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4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0例(97.6%),部分切除1例(2.4%)。术后1例(2.4%)患者死于颅内感染,2例(4.9%)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术后3个月随访,40例患者中,症状改善者30例(75.0%),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者10例(25.0%);KPS为(79.8±15.3)分,与术前的(70.2±14.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MRI检查显示4例(10.0%)出现原位复发或远隔部位新发病灶,其中3例为合并VHL的患者;4例均给予放射治疗,随访MRI证实肿瘤均缩小。结论在多种技术联合下,中枢神经系统HB的手术全切除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合并VHL综合征者术后肿瘤可能更易复发。

  • 标签: 血管母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性椎动脉夹层动脉(T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1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回顾性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夹层动脉体部分显影,3例夹层动脉完全闭塞。术后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力下降,经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29.5±10.8)个月(12~47个月),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者11例,Ⅳ级者1例。1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24.6±10.4)个月(6~40个月),夹层动脉均完全闭塞。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TVADA安全、有效,可降低动脉再出血的风险。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动脉瘤,夹层 椎动脉 血管内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2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等4家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破裂颅内动脉患者3 724例,其中采用开颅手术夹闭动脉2 417例,采用血管内栓塞动脉1 307例。采用1 ∶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筛选血管内栓塞组和开颅手术组各415例,回顾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疗效及动脉复发率。结果开颅手术组术中动脉破裂率为22.9%(95/415),高于血管内治疗组的17.3%(72/415)(P=0.046)。术后并发症方面除了继发慢性脑积水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肺部感染、切口愈合不良、颅内感染及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均为开颅手术组高于血管内治疗组(均P<0.05)。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0.0个月和33.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术后动脉复发率分别为0.7%(3/415)和2.9%(12/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格拉斯哥预后评级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组预后好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的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均优于显微手术夹闭,但动脉复发率相对较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2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等4家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破裂颅内动脉患者3 724例,其中采用开颅手术夹闭动脉2 417例,采用血管内栓塞动脉1 307例。采用1 ∶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筛选血管内栓塞组和开颅手术组各415例,回顾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疗效及动脉复发率。结果开颅手术组术中动脉破裂率为22.9%(95/415),高于血管内治疗组的17.3%(72/415)(P=0.046)。术后并发症方面除了继发慢性脑积水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肺部感染、切口愈合不良、颅内感染及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均为开颅手术组高于血管内治疗组(均P<0.05)。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0.0个月和33.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术后动脉复发率分别为0.7%(3/415)和2.9%(12/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格拉斯哥预后评级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组预后好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的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均优于显微手术夹闭,但动脉复发率相对较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显微手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HB)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41例HB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合并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肿瘤切除术前,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行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3例行部分供血动脉栓塞术。术中患者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2例联合应用术中B超与术前MRI融合技术,2例辅助神经内镜技术。术后3个月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4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0例(97.6%),部分切除1例(2.4%)。术后1例(2.4%)患者死于颅内感染,2例(4.9%)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术后3个月随访,40例患者中,症状改善者30例(75.0%),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者10例(25.0%);KPS为(79.8±15.3)分,与术前的(70.2±14.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MRI检查显示4例(10.0%)出现原位复发或远隔部位新发病灶,其中3例为合并VHL的患者;4例均给予放射治疗,随访MRI证实肿瘤均缩小。结论在多种技术联合下,中枢神经系统HB的手术全切除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合并VHL综合征者术后肿瘤可能更易复发。

  • 标签: 血管母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同期血管内治疗的15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63.9±9.1)岁(范围:43~79岁);动脉狭窄部位共15处,狭窄程度为75%~95%,其中前循环8处,后循环7处;动脉共17个,最大径(5.3±1.2)mm(范围:3~7 mm),其中前循环动脉11个、后循环动脉6个。患者均行同期动脉狭窄支架成形及动脉栓塞术治疗。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处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残余狭窄<30%);17个动脉中,10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7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均完全栓塞。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轻微脑梗死症状,其余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43.8±8.2)个月(范围:24~85个月),患者术后6~12个月均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所有动脉未见复发。截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缺血性卒中等相关症状。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应根据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动脉的大小、形态、位置、数量及两者的位置关系等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给予同期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硬化 颅内外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血管母细胞成分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 with hemangioblastoma(HB) component, ccRCC-HB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9月和2016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手术切除标本及会诊病例共2例ccRCC-HBc,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TFE3、TFEB及VHL基因,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女性,年龄分别为33和66岁,肿块大小4.0 cm和8.5 cm。病理组织学上2例肿瘤可见明确ccRCC区域,部分区呈血管母细胞(HB)样表现,见增生的毛细血管,细胞多变,胞质透明、空泡样,两种成分相互移行。免疫表型上,ccRCC区细胞呈PAX8、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上皮细胞膜抗原(EMA)、波形蛋白、CD10、肾细胞癌标志物(RCC)、碳酸酐酶Ⅸ(CAⅨ)、P504s阳性;HB样区域α抑制素、CD34、波形蛋白阳性,CD10弱阳性。FISH均未检测到TFE3、TFEB基因分离信号(0/2),例2未检测到VHL基因突变(0/1)。结论ccRCC-HBc属于ccRCC一种罕见的变异亚型,确诊依靠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必要时行分子病理检测有助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并辅以化疗,必要时行靶向治疗。

  • 标签: 癌, 肾细胞 血管母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结合颅脑动脉患者探讨微创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的颅脑动脉患者70例进行分析,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把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有3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微创血管内介入手术疗法,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其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析研究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于肝脏血管与肝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选择商洛市某医院收治肝脏血管和肝癌患者共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肝脏血管组和肝癌组两组,均行CT多期增强扫描后,分析肝脏血管与肝癌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临床诊断价值。发现普通平扫CT难以发现小于5mm的肝脏血管病灶,且与肝癌等恶性病变之间难以分辨。通常用增强扫描来对这两类患者做有效鉴别诊断,并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肝脏血管瘤 CT多期增强扫描 肝癌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开颅夹闭术及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的疗效展开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我院神经外科诊治的78例脑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开颅夹闭术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9%(37/3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4%(29/39);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2.8%(5/39),同样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8.5%(15/3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治愈率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效果优于开颅夹闭术,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开颅夹闭术 血管介入栓塞术 脑动脉瘤 血管造影
  • 作者: 姜海 程庆丰 朱宝珍 杨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2266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400042,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人民医院介入科,吴忠市 751300,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人民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吴忠市 7513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少症的相关性。方法该横断面研究纳入了从2013年6月到2015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7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完善肝脏超声检查并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检查身体组分。根据性别及是否合并NAFLD将患者进行分组,收集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腰围、生化指标、骨骼肌质量指数(SMI)、少症患病率、用药情况等指标。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或χ2检验;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性别糖尿病患者中NAFLD与少症及SMI的相关性。结果792例患者的年龄为(64.54±9.61)岁,NAFLD患者301例(38%)。男性和女性NAFLD患者中少症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NAFLD患者(男性20.2%与9.9%,χ2 = 9.67,P = 0.002;女性12.2%与5.1%,χ2 = 5.64,P = 0.018)。NAFLD患者中男性SMI(30.92±2.31与31.81±2.17,P < 0.001)和女性SMI(25.48±2.14与26.34±2.28,P < 0.001)均显著低于非NAFLD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少症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2.006,95% CI: 1.012~3.976,P = 0.046),女性患者在调整临床危险因素后少症与NAFLD不存在相关性。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少症与NAFLD存在独立相关性,少症可能是男性NAFL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肌少症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9例(男4例,女5例) AT/RT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患儿中位年龄19个月,年龄范围5个月~39个月,原发灶位于幕下5例,幕上1例,幕上、幕下同时受累3例。体最大径49.9±18.3 mm,伴有偏心囊变7例,体出血6例,脑转移3例,脑、脊髓同时转移1例;体实性成分在CT上以等或高密度为主,MRI T2WI信号混杂,DWI上体实性成分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体强化模式多样。结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AT/RT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表现,有助于诊断。

  • 标签: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诊断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BMSC-Exo)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促进移植脂肪血管化的机制。方法获取1例2020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腹部脂肪抽吸术的30岁健康女性的废弃脂肪,处理后将脂肪颗粒分别移植于12只Balb/c裸鼠背部皮下左、右两侧,每侧注射0.5 ml,建立脂肪移植模型。左侧设为外泌体组,每周以50 μg的BMSC-Exo溶于100 μl PBS溶液中,移植后即刻在脂肪周围多点局部注射,然后每周注射1次,连续4次;右侧设为对照组,于同一时间注射同等剂量的PBS溶液。观测项目:(1)分别在术后4、8周获取2组脂肪移植物组织,用电子天平称其湿重并计算保留率。(2)术后8周,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检测脂肪移植物中脂滴包被蛋白A(Perilipin A)阳性细胞,观察2组脂肪细胞的结构和完整性;(3)术后8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脂肪移植物中CD31阳性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检测Notch1、Notch4阳性细胞、计算阳性细胞面积比例;(4)术后8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移植物中Notch1、Notch4、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应用Graphad Prism 8.0分析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4、8周,对照组脂肪湿重保留率分别为(41.15±9.68)%和(34.30±6.45)%,外泌体组分别为(61.77±10.98)%和(55.93±5.89)%,均高于对照组(P<0.05)。(2)术后8周,外泌体组较对照组中脂肪细胞结构完整性更好,具有较多的新生毛细血管;外泌体组中有较多的完整Perilipin A阳性脂肪细胞,而对照组中则较少。(3)对照组微血管密度为(4.67±0.57)个,显著小于外泌体组的(13.00±2.00)个(P<0.05);对照组每视野下Notch1和Notch4阳性细胞面积比例均低于外泌体组[(0.53±0.28)% vs.(1.67±0.11)%,(0.11±0.06)% vs.(1.20±0.24)%,P<0.05];(4)外泌体组Notch1、Notch4、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3±0.20、1.50±0.26、2.56±0.55,均比对照组(1.00+0.00)明显上调(P<0.05)。结论BMSC-Exo可能通过上调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激活Notch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移植脂肪血管新生,提高移植脂肪保留率。

  • 标签: 脂肪组织 移植,异种 干细胞 骨髓 外泌体 新生血管化 Notch信号通路 脂肪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基因多态性与肾功能损伤、血管钙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70例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肾小球滤过率变化情况分为稳定组和恶化组,依据血管钙化与否分为钙化组和非钙化组。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FGF23水平,以Sequenom Massarray系统测定基因位点rs7955866、rs13312756、rs3812822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各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位基因频率与血清FGF23水平、肾功能损伤程度和血管钙化的相关性。结果CKD患者血清FGF23水平[(434.8±68.9)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300.5±34.4)pg/mL,t=20.911,P<0.001],对照组、稳定组[(345.6±38.8)pg/mL]、恶化组[(552.3±85.4)pg/mL]、非钙化组[(336.4±34.3)pg/mL]和钙化组[(561.4±89.3)pg/mL]的血清FGF2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稳定组、恶化组、非钙化组和钙化组在基因位点rs7955866(AA、AG、GG)、rs3812822(CC、CT、TT)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在基因位点rs13312756(CC、CG、GG)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7955866位点基因A、rs3812822位点基因C的频率,与血清FGF23水平、肾功能损伤程度及血管钙化情况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FGF23水平与CKD患者肾功能损伤、血管钙化进展呈正相关。FGF23基因位点rs7955866、rs3812822、rs13312756存在遗传变异,其中rs7955866位点基因A、rs3812822位点基因C是肾功能损伤和血管钙化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慢性肾脏病 肾功能 血管钙化
  • 作者: 冉茂霞 康婷 朱婷婷 林佳如 何涛 欧三桃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 四川省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 泸州市 646000 冉茂霞现工作于达州市中心医院肾病内科,四川省达州市 635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 四川省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 泸州市 64600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血管钙化大鼠模型主动脉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信号通路的表达,探讨该通路在CKD主动脉钙化中的作用。方法4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n=15)和CKD主动脉钙化组(CKD+AC组,n=25)。分别于第4、6、8周末收集大鼠尿液、血液、主动脉及肾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HIF-1α水平;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茜素红染色与主动脉钙含量测定评估主动脉钙化情况;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主动脉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Notch1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CKD+AC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尿素、血清酐、血胱抑素C、血清磷、钙磷乘积及24 h尿蛋白量均明显高于CON组(均P<0.05)。CKD+AC组血清HIF-1α水平在第4周及第8周末明显高于CON组(均P<0.05)。CON组大鼠主动脉各时间点均无明显钙盐沉积,CKD+AC大鼠主动脉各时间点均可见钙盐沉积,且随时间进展逐渐加重。与CON组相比,CKD+AC组大鼠各时间点主动脉α-SMA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减少(均P<0.05),而Runx2、HIF-1α、VEGFA和Notch1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大鼠血清HIF-1α(r=0.706,P<0.001)及主动脉HIF-1α(r=0.852,P<0.001)、VEGFA(r=0.747,P<0.001)、Notch1(r=0.813,P<0.001)蛋白表达与主动脉钙含量均呈正相关。结论CKD大鼠主动脉钙化时存在HIF-1α-VEGFA-Notch1信号通路的激活,表明该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CKD血管钙化,且血清HIF-1α水平有望成为CKD血管钙化的血清学标志物。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血管钙化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主动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Notch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在慢性肾脏病相关性血管新生内膜增生(neointimal hyperplasia,NH)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野生型C57BL/6J雄性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实验组(n=18),实验组小鼠用5/6肾脏切除和左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建立NH模型。建模成功后,小鼠被随机分为NH模型组、NLRP3抑制剂组和药物对照组(n=6/组)。NLRP3基因敲除组C57BL/6J雄性小鼠建立NH模型后不做任何处理。3周后收集小鼠血清和颈动脉结扎处血管组织样本。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血管组织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LRP3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血管组织NLRP3 mRNA的表达水平;比色法测定血管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活性水平。用10%尿毒症患者血清干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细胞(HASMCs)模拟尿毒症期机体内环境。转染NLRP3小分子干扰RNA(siRNA)或加入NLRP3抑制剂格列苯脲进行干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ASMCs的NLRP3 mRNA表达水平;比色法测定HASMCs caspase-1活性水平。结果NH模型组小鼠血清血酐、尿素氮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HE染色结果显示,NH模型组小鼠血管内膜较对照组明显增厚,血管平滑细胞明显增生肥大,细胞核深染,细胞排列杂乱并向血管内膜面迁徙。NH模型组新生内膜与管腔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H模型组小鼠血管组织NLRP3、caspase-1、IL-18、IL-1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增加,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表达下降(P<0.01),NLRP3主要定位于血管平滑细胞,血管平滑细胞表现为合成表型。与NH模型组相比,NLRP3抑制剂组和NLRP3基因敲除组小鼠NLRP3、caspase-1、IL-18、IL-1β和PCNA蛋白表达减少,α-SMA蛋白表达增加(均P<0.01),血管病理改变减轻。尿毒症血清刺激组细胞NLRP3、IL-18、IL-1β mRNA表达量较健康血清组明显增加,溴脱氧尿苷(BrdU)摄取量增加(均P<0.01)。转染NLRP3 siRNA和加入格列苯脲后,尿毒症血清刺激组NLRP3、IL-18、IL-1β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BrdU摄取量下降(均P<0.01)。结论NLRP3炎症体在促进CKD相关性血管新生内膜增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格列苯脲能有效减轻新生内膜增生。

  • 标签: NLR家族,热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3 肾功能不全,慢性 格列本脲 血管炎症 新生内膜增生 血管平滑肌细胞
  •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NAFLD发病机制的"多重打击"学说中,脂肪因子不仅直接参与"第1次打击"脂肪肝的形成,而且在"第2次打击"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启动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和研究脂肪因子与NAFLD的关系有助于有效防治NAFLD。现对近年来脂肪因子在NAFLD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因子类 慢性炎症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