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前列腺癌是目前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最可靠的检查手段。然而由于系统穿刺点的随机性,导致其具有相对较高的漏诊率。临床上为提高阳性率所采取的饱和穿刺,不但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且增加了无临床意义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导致过度诊断和治疗。因此,精确识别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显得极为重要。随着精准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影像学对于肿瘤的定位越发精确,以超声增强造影、弹性成像、核磁共振成像以及超声与磁共振图像融合引导下的前列腺靶向穿刺技术应运而生,甚至机器人引导的靶向穿刺也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及应用。靶向穿刺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前列腺靶向穿刺技术应用的进展进行概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晚期肝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录2022年2月到2022年10月期间我医院收治的晚期肝癌病人46例,随访8个月,采用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的23例患者设计为实验组,23例姑息治疗的患者设计为对照组。通过病例系统收集患者资料,通过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的病情资料。分析出两组的疾病控制率(DCR),病情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功能状态评分(KPS),Kaplan-Meier法用来分析两组生存现状。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干预后状态。结果:实验组疾病控制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0.0%(P<0.05);实验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实验组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曾下降趋势,具有临床意义;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干预后可耐受。结论:从疾病的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功能状态评分升降趋势,实验组药物安全性来看,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对晚期肝癌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控制患者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达中晚期,错失根治性治疗时机,导致较差的预后结局。转化治疗为不可切除肝癌创造可切除机会,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型靶向药物、抗血管药物、免疫药物及多维治疗方案在肝癌治疗中带来更高的客观缓解率、更长的缓解持续时间,转化治疗成为肝癌临床研究的热点。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时代下肝癌转化治疗内涵不断拓展、转化策略不断更新,肝癌转化治疗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笔者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最新研究进展,基于以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为核心的系统治疗及联合局部治疗等手段在中晚期肝癌中的疗效,对新时代下转化治疗的定义与拓展、肿瘤学转化治疗策略等内容进行深入阐述。
简介:摘要报道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家族性黑棘皮病1家系。先证者女,4岁,自1周岁时,颈部、腹部出现黑色斑片,近年来逐渐扩大至唇周、躯干前部。腹部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见乳头环下延扭曲及沟壑结构,乳头环内可见中高折光颗粒结构。先证者父亲及祖母既往有类似病史,但随着年龄增长色素沉着自发性消退,仅有局部皮纹增粗。采集先证者及父母、祖母外周血,对先证者外周血DNA行Panel靶向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FGFR3基因14号外显子c.1949A>C(p.Lys650Thr)错义突变,Sanger测序验证证实先证者及其父亲和祖母均存在此突变。诊断:家族性黑棘皮病。
简介:摘要在世界范围内,肺癌是引起癌症相关性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占肺癌的80%-85%。近几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NSCLC的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研究热点一直集中在EGFR、K-ras、EML4-ALK和VEGF等靶点上,并涌现出许多针对这些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面对日益增多的靶向治疗药物,关键在于根据每位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及临床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NSCLC治疗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期。本文将从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治疗,EML4-ALK融合基因的相关抑制剂以及MET为靶点的治疗等方面就目前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I新技术在肺癌靶向治疗中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6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靶向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在患者实施靶向治疗前后行MRI新技术检查,对照组在患者实施靶向治疗前后行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分析MRI新技术在肺癌靶向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价值。结果经研究得知,观察组检测结果中有21例患者完全缓解,8例患者部分缓解,2例患者未缓解,总缓解率为93.5%;对照组中有19例患者完全缓解,9例患者部分缓解,3例患者未缓解,总缓解率为90.3%。两组患者在检测结果上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新技术在能够被应用于肺癌靶向治疗中,且可以取得显著疗效,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Tau蛋白的异常累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及非AD类Tau蛋白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并且与神经变性和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近年来,第一代特异性Tau蛋白PET分子探针已经被研发,并进行了临床试验。因第一代PET分子探针中常出现脱靶结合,促进了具有更高结合力和选择性的第二代特异性Tau蛋白PET分子探针的研发。笔者综述了Tau蛋白PET显像作为AD病理学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和Tau蛋白分子探针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