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和甲型流感病毒双价DNA疫苗,并在小鼠模型中评价其免疫原性。方法将SARS-CoV-2 Beta突变株S1蛋白编码序列和甲型流感病毒Cambodia (H3N2)株HA蛋白编码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合成,采用Over-lapping PCR方法,将两个编码基因通过自裂解2A肽(self-cleaving 2A peptides)序列连接成S1-2A-HA片段,构建能同时表达S1蛋白和HA蛋白的双价DNA疫苗,命名为pVRC-S1-2A-HA,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验证S1蛋白和HA蛋白的表达。将DNA疫苗以肌肉注射加电转途径(IM+EP)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假病毒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小鼠体液免疫应答,IFN-γ ELISPOT、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ntracellular cytokine staining,ICS)和CBA法检测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结果双价DNA疫苗pVRC-S1-2A-HA可以同时表达S1蛋白和HA蛋白,初次免疫后能够显著诱导小鼠产生针对S1蛋白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针对HA蛋白的特异性IgG结合抗体;加强免疫后特异性免疫应答都显著增强,针对S1蛋白的特异性IgG结合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提高至3 251,细胞免疫提高至1 238 SFC/106个细胞,针对HA蛋白的特异性IgG结合抗体GMT达到45 407。ICS法检测到疫苗加强免疫可诱导小鼠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IFN-γ、TNF-α;CBA结果显示单针免疫后小鼠脾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IFN-γ)。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能同时表达SARS-CoV-2 S1蛋白和甲型流感病毒H3N2亚型HA蛋白的双价DNA疫苗,该疫苗可诱导产生针对S1蛋白和HA蛋白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具有较好的研发与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表达甲型H5N1禽流感病毒(H5N1 avian influenza A virus,H5N1 AIAV)NIBRG14株结构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为研制新型人用流感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反转录PCR扩增H5N1 AIAV NIBRG14株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编码基因,并将改造的HA、NA基因克隆至痘苗病毒穿梭质粒pSCCK。在重组质粒与痘苗病毒天坛株(vaccinia virus Tiantan,VTT)于Vero细胞中发生同源重组后,筛选同时表达HA和NA的重组痘苗病毒(rVTT-HA/NA),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反转录PCR扩增的HA和NA基因大小约分别为1 700和1 400 bp,与预期相同。DNA测序证实,改造的HA和NA序列正确。对获得的rVTT-HA/NA进行PCR及测序表明,HA和NA基因正确插入VTT。蛋白质印迹显示,rVTT-HA/NA感染的Vero细胞表达的HA和NA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表达的HA具有血凝活性,血凝滴度为1∶32。结论重组痘苗病毒rVTT-HA/NA可稳定表达H5N1 AIAV NIBRG14株的HA和NA。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甘肃省2018年10岁以下儿童中门诊流感样(influenza-like illnes,ILI)病例中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Flu)、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的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特征,为Flu、RSV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甘肃省19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ILI病例咽拭子标本共8 559份,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流感病毒,对其中的3 436份,用RT-PCR法对RSV检测。结果Flu阳性934份,阳性率10.91%,其中甲型H1N1阳性431例、H3N2阳性70例、乙型428例、甲型H1N1和乙型混合5例;RSV阳性320份,阳性率9.31%。14个市州之间Flu、RSV检测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6.99,Р<0.01;χ2=263.34,Р<0.01)。流感1月份为最高峰,阳性率为50.70%,乙型B/Yamagata系(占53.53%)和甲型H1N1(占39.93%)同时流行。RSV的流行高峰在2~4月,阳性率达13.98%,5岁以下儿童RSV阳性率10.11%,高于5岁及以上儿童RSV的阳性率6.94%.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7,Р<0.01)。结论10岁以下儿童ILI就诊病例中RSV和Flu是主要的病原,每年冬春季节存在流行高峰,建议加强RSV的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1株靶向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功能性抗体FNA1,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依据单链抗体(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scFv)序列信息,合成FNA1重链以及轻链可变区序列,连入抗体哺乳细胞表达载体pFRT-IgG1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FRT-IgG1κ-FNA1。利用瞬时高效表达系统ExpiCHO以及亲和纯化技术获取抗体蛋白FNA1。ELISA检测FNA1与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NA抗原的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FNA1与细胞膜表面表达N1亚型NA抗原的结合。通过抗体抑制NA蛋白活性试验检测抗体FNA1的体外功能活性。结果蛋白质电泳结果显示制备获取了高纯度FNA1。FNA1特异性识别结合N1亚型的NA抗原,且呈浓度依赖效应。FNA1能通过结合细胞膜表面表达的N1亚型NA蛋白,有效阻断细胞膜表面的NA活性,从而抑制包装的假病毒从细胞表面释放,继而抑制进一步的靶细胞感染。结论获得1株具有体外功能活性的靶向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NA蛋白的抗体FNA1。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HN)基因分析我国流行人副流感病毒3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3, HPIV3)的基因变异规律和进化特征。方法采用多重荧光PCR方法对2007—2020年5个省市(北京、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常见病原体核酸筛查,对HPIV3阳性标本进行HN基因序列测定,与GenBank数据库的国外和我国10个省的HPIV3流行代表株HN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应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展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本研究期间从5个省市共获得49株HPIV3的HN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在96.6%~100%之间,其中48株为C3基因亚型,1株为C5基因亚型。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我国12个省市在2003—2020年间存在C1、C3和C5基因亚型的毒株共流行,毒株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4%~99.8%和97.9%~100%,其中C3是我国的优势流行基因亚型,分属于C3a、C3b、C3c、C3e和C3f进化分支,以C3f的传播范围和流行时间最为广泛。对C3基因亚型的进化分析显示,其最近共同祖先形成时间(tMRCA)可追溯到1990年,有效群体规模在2002—2010年间逐渐扩张而后趋于平稳;C3各进化分支HPIV3的HN基因进化速率在3.69×10-4~5.82×10-4替换/位点/年之间;C3基因亚型毒株HN蛋白共享N308、N351、N485和N523潜在N-糖基化位点,选择压力以负向选择为主。结论C3基因亚型是我国的本土优势HPIV3流行型别,形成了广泛传播和持续流行态势,并在流行过程中形成多个进化分支共同循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患儿合并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检查检验结果、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部战区总医院NICU住院、且检验出合并流感病毒感染的新生儿病例资料,对患儿临床症状、检查检验结果、治疗方法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11例NICU住院患儿合并流感病毒感染,其中甲型流感2例、乙型流感9例;10例(90.9%)患儿出现呼吸道症状(需升级氧疗8例、并发肺炎7例、呼吸困难4例、呼吸暂停2例),7例体温波动(发热6例、低体温1例),5例有循环系统症状,5例有消化系统症状,3例有泌尿系统症状,8例合并其他全身症状(精神反应一般或反应差3例、黄疸加重3例、体质量下降3例、血糖增高2例、水肿和硬肿1例)。治疗上,采用静注人丙种球蛋白免疫治疗10例,血浆免疫支持治疗2例,帕拉米韦抗病毒治疗1例;8例升级氧疗,其中上调无创呼吸机参数或模式4例、上调鼻导管给氧浓度2例、无创改为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1例、鼻导管给氧改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1例;4例患儿接受抗休克和/或增强心肌收缩力治疗。结论NICU住院新生儿合并流感病毒感染以呼吸系统症状、发热为主要表现,并发肺炎比例高,多系统同时受累时常导致严重疾病状态,需采取综合支持治疗;应关注相关症状,尽早检测流感病毒,明确诊断、及时隔离是防止暴发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他们并发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0年因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6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者并发肺炎的影响因素。结果160例甲型流感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159例,99.38%),其中121例(75.63%)并发甲型流感肺炎,157例(98.13%)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乳酸脱氢酶(OR=1.010,95%CI: 1.003~1.017)和C反应蛋白(OR=1.091,95%CI:1.034~1.150)是影响甲型流感患者并发肺炎的因素。结论发热为甲型流感最常见的症状,病毒性肺炎为其常见并发症,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可作为评估甲型流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型流感病毒对缺少唾液酸残基巨噬细胞的侵染情况,并初步分析其对IF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PR8、Memphis、Aichi三种甲型流感病毒株以相同的病毒滴度分别侵染MHS肺泡巨噬细胞,对照组(NC)加等量PBS,24 h收集上清及细胞样本。采用RT-PCR法检测实验组病毒的负载量;普通倒置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实验组及NC细胞病变;实时荧光定量RCR法检测实验组及NC巨噬细胞样本中IFN-β、IFN-γ及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HS巨噬细胞被3株甲型流感病毒株侵染后,镜下均观察到细胞病变,Aichi病变程度最强、Memphis次之、PR8最弱。在细胞和上清样本中检测到Aichi和Memphis核酸拷贝数较高(Aichi:胞内Ct=14.93,上清Ct=19.05;Memphis:胞内Ct=17.15,上清Ct=21.39),PR8拷贝数较低(胞内Ct=26.86,上清Ct=29.31)。与NC比较,3株病毒均诱导IFN-β高表达(Aichi/NC=210、Memphis/NC=93、PR8/NC=33),同时抑制IFN-γ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4.00和2 637.00,P均<0.001)。此外,Aichi诱导TLR3表达量升高(Aichi/NC=5.03),与N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P=0.031)。结论尽管巨噬细胞表面缺少甲型流感病毒唾液酸受体,但仍可通过其他途径被病毒侵染,并影响其胞内病毒RNA识别受体和IFN的表达,不同毒株之间的侵染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简介:目的观察H5N1型禽流感病毒对中国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易感性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将病毒通过滴鼻接种实验猴,观察感染后动物的临床症状,采血、咽拭子及各器官组织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及病理学检查,记录抗体变化、病毒分离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感染后动物表现轻度食欲下降、一过性体温升高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肺组织病毒分离及RT-PCR阳性,病理检查感染急性期动物肺组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宽,充血出血明显,肺泡受压变形,间质及肺泡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符合病毒性肺炎的改变,感染后14d动物血清IgG抗体水平较感染前升高4倍.结论H5N1病毒可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可以作为感染模型进行H5N1病毒的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等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副流感病毒(PI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以2016年8月至2019年11月入住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或重症监护病房(ICU)的PIV核酸阳性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鼻咽拭子、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查,且符合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根据是否合并免疫功能低下,分为免疫功能正常组(44例)和免疫功能低下组(26例),根据是否合并混合感染,分为单纯PIV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症状、疾病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病原学特征、是否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抗菌药物应用情况、30 d病死率等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应用Cox回归分析探讨PI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4月份、7~8月份和12月份是PIV发病高峰,占所有患者的58.6%(41/70)。70例患者包括肺炎43例(61.4%),间质性肺疾病合并感染16例(22.9%),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7例(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4例(5.7%)。8例(11.4%)患者没有任何基础疾病,21例(30.0%)合并呼吸衰竭,18例(25.7%)给予机械通气治疗,15例(21.4%)30 d内死亡。免疫功能低下组患者肺炎严重指数评分,CT合并磨玻璃影和网格、蜂窝影的比例,机械通气、呼吸衰竭、住ICU的比例及30 d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组[(91.5分比84.0分)、(60.0%比34.1%)、(44.0%比11.4%)、(42.3%比15.9%)、(50.0%比18.2%)、(38.5%比22.7%)、(34.6%比13.6%)](均P<0.05);PIV下呼吸道感染中合并混合感染27例(38.6%),其中病毒检出17株(24.3%),细菌19株(27.1%),真菌(曲霉)14株(20.0%),胞内分枝杆菌1株(1.4%)。混合感染组中16例(59.3%)患者合并免疫功能低下,21例(77.8%)患者合并基础肺疾病。Cox回归分析发现机械通气和间质性肺疾病为PI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机械通气为单纯PIV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成人PI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且易合并混合感染,30 d病死率高,若合并间质性肺疾病或机械通气提示预后不佳。
简介:目的建立能快速准确检测发热病人咽拭子样本中2013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四重RT—PCR方法。方法针对甲型流感病毒的M基因设计通用引物,针对2013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HA和N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选择人源看家基因beta—aetin设计质控引物,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建立一步法四重RT—PCR反应体系。与商品化实时荧光RT—PCR试剂盒进行方法比对。结果成功建立四重一步法RT—PCR筛查2013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技术。结论该方法简便、实用、成本低廉,适用于2013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乙型流感病毒并发溶血尿毒综合征一例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诊断的1例儿童乙型流感病毒并发溶血尿毒综合征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总结。以英文关键词"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influenza B"检索Pubmed数据库,以"乙型流感病毒"、"溶血尿毒综合征"检索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将检出的文献汇总。结果(1)患者,男,9个月,主因"发热3 d、眼睑水肿2 d,少尿1 d"入院。入院后化验结果提示有进行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肾功能不全,考虑溶血尿毒综合征。流感病毒乙型核酸测定阳性。化验便常规、便培养未见异常。胸部CT未见异常。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遗传代谢筛查及ADAMST13活性未见明显异常。全外显基因检测阴性。患儿Coombs试验阴性。血浆置换前交叉配血无凝集现象,血浆置换治疗无不良反应,且溶血迅速停止,肾功能恢复正常,病情好转。出院随访至今病情稳定。(2)Pubmed数据库检索到2篇文献4例,结合本例,共5例。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检索,未发现报道。结论乙型流感病毒含有神经氨酸酶,理论上可导致T抗原暴露,此患儿Coombs试验阴性,可能发病机制为流感病毒直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而非T抗原暴露。若Coombs试验阳性,血浆置换需谨慎。乙型流感病毒相关性溶血尿毒综合征报道极少,血浆置换治疗是否有效及安全性还需大样本观察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治疗小儿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8例流感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口服中药、静脉滴注喜炎平及化痰散外敷的方法进行,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白细胞、影像学差异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等指标。结果胸部X线检查发现对照组炎性面积更大,阴性结果占比更大。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治疗小儿流感病毒性肺炎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易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