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选研究对象以手术治疗差异分为传统组(25例,传统手术治疗)和腹腔镜组(25例,腹腔镜手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患者各手术治疗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且腹腔镜组患者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例,占比4%,传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例,占比24%,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且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阶段性功能锻炼在肝胆胰肿瘤并发肌少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该院普通外科收治且行肝胆胰肿瘤手术并发肌少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排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功能锻炼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阶段性功能锻炼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功能锻炼护理干预后的身体功能、肌肉状态以及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结果实施阶段性功能锻炼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身体活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肌肉质量、肌肉力量、肌肉功能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阶段性功能锻炼可显著提升肝胆胰肿瘤并发肌少症患者的身体活动功能,以及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有效加强了患者肌肉质量、肌肉力量、肌肉功能的恢复与提高,降低了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对患者获取更优质护理结局以及术后康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学习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腹腔镜食管下段与贲门肌层切开术(LHM)附加胃前壁180°包绕抗反流手术(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远期结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单一术者应用LHM+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连续病例共54例,已除外术后复发再手术和合并癌变者。术前、术后应用症状问询、食管造影检查评价手术疗效;术前应用胃镜检查除外食管黏膜癌变,食管测压检查进行分型,24 h食管pH监测观察食管酸暴露。分析上述术前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症状持续6.5年(0.5~30.0年)。术中4例(7.4%)黏膜穿孔,无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随访中位值5.2年(0.5~9.0年),吞咽困难症状由术前100%降至5.6%(P<0.001),术后烧心症状发生率3.7%,Eckardt临床症状评分由术前4.85±1.64降至0.71±1.08(P=0.000),手术疗效优良率94.4%。术后5年无症状(Eckardt评分≤1)率88.8%。术前有、无夜间呛咳症状患者相比,术后5年无症状率分别为54.6%和91.7%(P=0.047)。术前Ⅰ、Ⅱ度食管扩张与Ⅲ、Ⅳ度食管扩张患者相比,术后5年无症状率分别为92.3%和79.0%(P=0.02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食管扩张程度较重是术后症状控制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6)。结论LHM+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症安全可靠、症状缓解率高且疗效持久,术前食管扩张程度是手术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瓣在电烧伤后肩周肌力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伴有肩周严重损伤的电烧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55岁,对其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受伤肢体为左上肢8例、右上肢5例,均为Ⅲ~Ⅳ度焦痂创面,其中伴有肱二头肌缺损6例、三角肌缺损3例、肱三头肌缺损2例、肩周多条肌肉复合缺损2例。手术分2个阶段进行,Ⅰ期行肩周电烧伤创面清创探查,在保证全身状况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局部组织、保存肢体。最后1次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6 cm~40 cm×15 cm,肌肉缺损面积为8 cm×4 cm~19 cm×12 cm,7例患者伴有肱骨外露。Ⅱ期根据残留肢体缺损程度,采用背阔肌肌瓣行肩周肌力重建,背阔肌肌瓣切取面积为15 cm×6 cm~20 cm×18 cm,剩余创面采用自体头部刃厚皮修复,肌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肌瓣成活和创面封闭情况及随访时供受区外观。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参照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系统,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肩部外观及功能恢复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3例患者肩周肌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片移植区域残余创面,其中1例患者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患者换药后再次行自体头部刃厚皮移植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肩周肌瓣外形饱满、不臃肿,修复区域萎缩性瘢痕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肌瓣供区遗留线性缝合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60~90°,上举120~180°,肌力恢复Ⅳ级以上8例、Ⅲ级5例;肩关节功能评定为优8例、良5例;10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背阔肌肌瓣的应用为肩周电烧伤后肌力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佳选择,术区外形好,上肢功能预后较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亮丙瑞林、腹腔镜手术联合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共纳入7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起始于2019年8,截止于2021年3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37例)和联合组(38例)。前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者在手术的基础上联合亮丙瑞林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性激素水平、一年后复发和妊娠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促黄体生成素、卵巢卵泡刺激素两项性激素水平相似(P>0.05),治疗后,较参照组,联合组各项激素水平明显更低(P<0.05)。较参照组,联合组一年后复发率更低,妊娠率更高(P<0.05)。结论:亮丙瑞林、腹腔镜手术联合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治疗中可调节患者的性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提高妊娠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降低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参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少,焦虑情绪更低,生活质量更高,组间数据两两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护理中均发生了并发症,但实验组患者仅发生1例腹胀,并无术后感染、尿潴留现象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低至4.3%,而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4%,组间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在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心理情绪,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且有效的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保障了手术效果。因此,综合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影像特征和临床特点分析。方法:选取在2020年1月~2021年2月期间,我院就诊的
简介:【摘要】从目前的临床来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定义为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引起的病症,如生长在如子宫肌层、卵巢或盆腔内其它部位。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痛经、不孕、月经不调、性交疼痛、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周期性膀胱刺激症状等,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两种方式,其中手术治疗的应用比较常见。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认可,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来说,在腹腔镜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对患者的损伤。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有效机制进行探究,从而加深对腹腔镜治疗的认知,为患者的治疗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由LMNA基因错义变异所致的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CMD),并分析该错义变异的致病性。方法对患儿行肌肉活检术;肌肉组织行HE、免疫化学染色以及电镜检查以明确其临床诊断;同时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中DNA物质,进行全外显组测序法(trio-whole exome sequencing, trio-WES)检测以明确肌病基因诊断,并通过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变异,对检出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患儿肌肉活检组织在光镜和电镜下均可见大量的坏死肌纤维组织伴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Dysferlin呈阳性;结合其临床特点以先天性运动发育迟缓和肌酶升高为主,"CMD"临床诊断基本明确。家系trio-WES分析发现,患儿LMNA基因上第6外显子存在一个c.1072G>A (p. E358K)杂合错义变异,该变异国内外尚未见报道(PS2);在主要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中均不存在(PM2);该变异经多种变异预测软件预测结果均提示为有害变异(PP3);导致编码蛋白第358位氨基酸改变,影响调控中间丝蛋白形成的Filament功能域(aa:30-386)的功能(PM1)。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判定该新发错义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1+PM2+PP3),可明确该患儿的基因诊断。结论LMNA基因c.1072G>A (p. E358K)可能为该患儿罹患CMD的致病原因,该结果可为患儿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新的LMNA致病变异扩充了LMNA基因的变异谱。
简介:摘要1例50岁女性患者因反复肝功能异常不规律口服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约22个月,后改用复方甘草酸苷3片、3次/d。复方甘草酸苷治疗4个月后,患者出现肌肉疼痛伴乏力,症状逐渐加重,以致四肢无力,行走困难。停用复方甘草酸苷1周,但症状未见好转,血压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血钾1.9 m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4 U/L,肌酸激酶(CK)>2 200 U/L,肌红蛋白542.1 μg/L,血pH 7.56。给予静脉和口服补钾及对症治疗,3 d后患者四肢乏力及肌痛症状明显好转,血钾恢复至3.5 mmol/L;2周后,患者肌力恢复正常,血压100/71 mmHg,血钾4.2mmol/L,ALT 45 U/L,AST 38 U/L,CK 44 U/L。为明确诊断,行醛固酮体位激发试验及卡托普利抑制试验,结果示醛固酮水平正常、肾素浓度降低。诊断为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低钾性横纹肌溶解,考虑与长期服用甘草酸制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