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支架管结壳患者尿液菌群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和济南市济钢医院就诊的35例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后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内支架管4周。排除标准:尿液细菌培养阳性;严重肉眼血尿;近期口服抗生素;存在明显残石患者。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注册号为ChiCTR1800020025),根据有无支架管结壳将患者分为结壳组23例和无结壳组12例。收集拔管当日患者尿液行细菌16s DNA检测。使用UPARSE、UCHIME和RDP calssifier等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尿液菌群分布特点,明确两组患者尿液中细菌种类总数、细菌丰度,以及丰度占比较大的细菌类别,比较两组患者尿液细菌种类、数量及细菌丰度的差异,明确结壳组患者尿液中丰度占比较大的细菌菌属。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置管侧别、内支架管型号及结石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s DNA检测结果显示,结壳组丰度占比>1%的菌属数量为11个,丰度占比>0.01%的菌属数量为74个;无结壳组丰度占比>1%的菌属数量为7个,丰度占比>0.01%的菌属数量为11个,两组丰度占比>1%的菌属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P=0.000)。结壳组中菌属丰度占比前3位分别为乳杆菌属(23.1%)、拟杆菌属(18.8%)和未分级拟杆菌属(17.1%),非结壳组中菌属丰度占比前3位分别是为埃希菌-志贺菌属(32.2%)、肠球菌属(24.9%)和假单胞菌属(18.2%)。两组间差异最大的3种细菌是乳杆菌属(P=0.010),拟杆菌属(P=0.004)和未分级拟杆菌属(P=0.004)。结论支架管结壳患者尿液中细菌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多于非支架管结壳患者。拟杆菌属细菌在支架管结壳患者尿液中的细菌种类丰度较大。
简介:目的探讨胰管塑料支架预防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1月期间37例胆管炎或胆管结石患者在ERCP术中胆管插管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均采用胰管括约肌小切口,并置入胰管塑料支架,观察是否并发术后胰腺炎或其他并发症。结果在接受ERCP的37例患者中,3例卅现高淀粉酶及高脂肪酶血症,其中1例淀粉酶高于正常值的3倍,余两例淀粉酶值分别为132和312IU/I,脂肪酶324和523IU/1。72小时后复查,上述结果均恢复正常。患者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胰腺周围无渗出或假性囊肿的出现。术后3~4周,电子胃镜下取出支架。除2例支架轻度外移1.0cm外,其余均放置良好,未见堵塞。结论ERCP胆管插管困难患者放置胰管塑料支架可以预防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延伸护理服务对术后携带输尿管支架管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围绕我院术后携带输尿管支架管患者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2年12月止于2023年12月,对其实施延伸护理服务。结果:延伸护理服务落实后,经随访患者出院3周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进一步促进了其生活质量的改善。结论:在术后携带输尿管支架管患者中,延伸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明显,是促进预后改善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留置尿道支架管的尿道下裂术后非计划提前拔尿管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进行尿道下裂手术并在术后留置尿道支架管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和是否提前拔导尿管分成A组(Snodgrass术式提前拔尿管组)、B组(Snodgrass术式正常拔尿管组)、C组(分期手术提前拔尿管组)及D组(分期手术正常拔尿管组),比较各组的手术效果。结果A组11例,术后导尿时间(5.32±1.25)d,尿瘘6例,占54.55%;B组52例,术后导尿时间(10.56±0.12)d,尿瘘6例,占11.53%;C组37例,术后导尿时间(5.13±1.74)d,尿瘘4例,占10.81%;D组215例,术后导尿时间(10.16±0.08)d,尿瘘19例,占8.84%。各组均未发现其他并发症,A组尿瘘发生率较其余3组明显增高,其余3组尿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留置尿道支架管的情况下,提前拔尿管,分期的尿道下裂手术不影响手术效果,Snodgrass术式则会增加尿瘘的机会。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早期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在动脉瘤破裂发病24h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栓塞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1-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恢复良好11例,术后偏瘫1例,术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病例,复发1例行再次栓塞后2个月,DSA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结论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方法可行,可提高破裂动脉瘤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分析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原因,为预防及减少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提供临床依据及提出改建建议.方法我院2010年12月至2015年1月诊断为冠心病并行PCI、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病人1241例,按照6-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CAG)的结果进行统计.分别从危险因素、血管病变的类型、手术操作的技巧等方面,分析DES内再狭窄的原因.结果发生DES内再狭窄的病人40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长期抽烟及系统性血管炎是植入DES后发生ISR的主要危险因素,多支血管病变、长病变是发生ISR的主要病变类型,使用长支架或多支架重叠、后扩球囊使用不足致支架贴壁不良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原因.结论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及戒烟、筛查并治疗系统性血管炎是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的基础;在使用长支架或多支架重叠时,充分使用后扩张球囊使支架贴壁良好是防止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手术操作技巧.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原因及对策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06-01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置放金属支架对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02年7月至2008年9月间无法进行外科根治手术的恶性梗阻的患者,共有42例接受了胆道金属支架置放术和随访观察。结果置放成功率与临床有效率分别是95.2%和95%,没有出现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7d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下降73.7%,60天内的病死率为5%。支架置入后存活时间最短33d。有13例(22.5%)分别于术后3~37月发生支架阻塞,经ERCP确定为支架阻塞,分别给予塑料支架置放术,其中5例先后予以2~4次塑料支架置放或更换术,最长存活者已4年余。结论内镜下置入金属支架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解除梗阻,持久胆汁引流消除黄疸,恢复肝功能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从而起到与外科手术相媲美地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地生存时间与质量;特别中晚期胆道肿瘤患者基本可替代姑息性胆道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鼻内镜手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降低炎性反应,减少术后水肿、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蛋白沉积等,优化手术疗效。然而,长期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严重的短期和长期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作为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新方法,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广泛。本文对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72例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中的5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及围手术期的抗血栓治疗等相关因素。结果5例患者5处靶病变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5处C型,5处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5例患者均为前降支近段分叉病变,1例为支架不能完全覆盖病变,1例为患者自行停用抗血小板药物,1例为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1)前降支近段分叉病变;(2)长病变,支架贴壁不良,支架没有完全覆盖病变,使用药物涂层支架;(3)不充分的抗血栓治疗;(4)氯吡格雷抵抗。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药物(腺苷、尿激酶、山莨菪碱等)冠状动脉内注射治疗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慢血流/无再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2009年第2期)、PubMed、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资源(截至2009年4月)。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包括5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尿激酶、腺苷和山莨菪碱均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山莨菪碱还可提高冠脉内血压。就不良反应而言,尿激酶能明显降低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非致死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但不能改变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和缺血性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山莨菪碱、尿激酶、乌拉地尔、腺苷对无再流的患者疗效较好,可明显提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改善心肌灌注,尿激酶还能明显降低住院期间部份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跗横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5月至2008年1月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跗横关节骨折脱位15例,骨折脱位按Main分型:ⅠⅤ8例,Ⅱ型2例,Ⅳ型1例,Ⅴ型4例。对骨折脱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使用微型外固定支架恢复维持足内外侧柱的长度。术后指导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拆除内、外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2例患者获得11—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3例失访。术后3个月AOFAS评分为(68.6±3.9)分,术后6个月为(72.9±2.6)分,术后1年为(77.5±4.6)分,所有患者均能自主行走,无需进一步治疗。结论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跗横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治疗时除了使骨折脱位解剖复位外,更广亘注意恢复足内外侧柱的长度。
简介: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研究支架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并在术前7d内和术后3d内行DWI检查,分析支架手术前后DWI的变化,对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支架术后有新发缺血梗塞灶23例,发生率为37.7%,其中出现新发无症状缺血梗塞灶20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3例;术前发病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术中行球囊后扩是支架术后发生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危险因素(P<0.05);在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方面,20例无症状新发缺血梗塞灶患者与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均发生了狭窄相关的穿支梗塞.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较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会降低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介入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4例依据数表随机分组理念划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行术中介入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同时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实行术中介入护理能取得良好效果,可大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血脂水平,且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