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健脾补肾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期间,接受治疗的9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对参与研究患者分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取健脾补肾中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对患者采取健脾补肾中药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加强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与肾移植体液性排斥反应(H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检测了非HLA抗体水平的40例肾移植受者资料,选取活检证实发生HR,并且发生HR时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阴性或者弱阳的受者入组HR组(11例),选取术后2周至检测非HLA抗体时移植肾功能稳定的受者入组稳定组(29例)。采用Luminex单抗原微珠法检测HLA抗体、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32种非HLA抗体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抗体水平。分析两组受者非HLA抗体阳性率和阳性非HLA抗体数量的差异。结果24例受者具有阳性非HLA抗体,剩余16例受者的非HLA抗体全为阴性。HR组分别有3例受者的肌动蛋白(ACTIN)抗体、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Ⅲ)抗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θ1(GSTT1)抗体和γ干扰素(IFN-γ)抗体阳性,而稳定受者的这4种非HLA抗体都是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4例HR受者的Collagen Ⅱ抗体阳性,而仅1例稳定受者的Collagen Ⅱ抗体阳性,HR受者的Collagen Ⅱ抗体阳性率高于稳定受者(P=0.023)。HR受者的平均阳性非HLA抗体数为2.36个,而稳定受者为0.90个,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高水平非HLA抗体增加肾移植HR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不同法则组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探讨中药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疏肝解毒、健脾消导4种不同法则组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化痰祛湿组、活血化瘀组、健脾消导组、疏肝解毒组5组,每组各20例;各治疗组分别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易善复。观察患者服药3个月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血清MDA、SOD及肝脏B超影像学变化。结果各组均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增强SOD活性、降低血清MDA水平(P<0.01或P<0.05);而活血化瘀组、健脾消导组、疏肝解毒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活血化瘀组、健脾消导组能明显降低血脂,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B超影像学及整体疗效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健脾消导组、活血化瘀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各种治法均可通过清除机体自由基,增强抗氧化能力,调节和改善自由基代谢平衡,从而不同程度地防治肝脂变和肝脏炎症活动,健脾消导组、活血化瘀组在整体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其他2组,化痰祛湿法效果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的临床抢救处理。方法对临床2012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患者14例临床抢救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12例患者在24~72小时后高渗状态纠正,血钠降到正常,死亡2例均为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积极补液,主张用等渗盐水,如出现休克,应予生理盐水和胶体溶液,尽快纠正休克。定时监测血糖、渗透压、血气、血常规和电解质等的变化,及时处理。在抢救昏迷和高渗透压同时,应积极有效地排除诱发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方向,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研究成果,对其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结果中医药对NAFLD的临床研究已经从单味药到复方,从经方到自拟方,实验研究由组织形态学发展到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探讨发展到对作用靶点与调控环节的分析,中医药研究水平趋深入,研究领域趋扩大。但仍存在统一标准缺乏、设计不规范等问题。结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疗效显著,前景良好,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建立一个统一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以及疗效判定标准势在必行。完善领域科研设计、优化造模方法、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点是当下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肥胖有相关的基因,但是也可发生在人体质量指数< 25 kg/m2的非肥胖人群中。这种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发生在亚洲。在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中肥胖型和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没有明显的差异。内脏肥胖、高果糖和胆固醇摄入、以及遗传因素如APOC3基因变异等与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死率增加,主要是心血管病因,与其他代谢因素无关。虽然关于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死率影响的数据并不完整且有限,但诊断、管理、治疗可能很重要。改变生活方式以减少内脏肥胖,包括饮食变化和体力活动,仍然是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主要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性与非酒精性韦尼克脑病(WE)的病因、临床表现、头颅MRI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9年5月至2019年5月51例WE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WE,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MRI检查结果、治疗及疗效。结果51例WE患者中酒精性占19.6%(10/51),非酒精性占80.4%(41/51),其中胃肠道手术(17.1%,7/41)、胆胰疾病(14.6%,6/41)和恶性肿瘤(12.2%,5/41)是非酒精性WE的常见原因。仅39.2%(20/51)WE患者具有典型的精神意识障碍、眼部症状、共济失调三联征;酒精性WE组与非酒精性WE组中出现典型三联征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0比36.6%(15/41),χ2=0.959,P=0.619],而精神意识障碍更多见于非酒精性WE[95.1%(39/41)比7/10,χ2=5.738,P=0.017]。45例患者头颅行MRI检查,其中53.3%(24/45)出现双侧丘脑、导水管周围、第三脑室旁等部位对称性异常信号的典型表现,而非酒精性WE更易合并不典型病灶受累[66.7%(14/21)比1/3,χ2=10.578,P=0.001]。49例患者在院期间予以维生素B1治疗,91.8%(45/49)的患者症状改善,且非酒精性WE患者对维生素B1的治疗反应优于酒精性WE患者[97.4%(38/39)比7/10,χ2=8.128,P=0.017]。结论WE的非酒精性病因值得临床关注。与酒精性WE相比,非酒精性WE精神意识障碍发生率更高,头颅MRI更易出现不典型病灶受累,对维生素B1的治疗反应更好。早识别、早诊断、早期予以补充维生素B1是改善WE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