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消化不良采用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 2018 年 4 月至 2020 年 4 月收治的 112 例消化不良患者作为实验样本,根据红蓝球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的患者为 56 例。对照组使用的治疗药物为多潘立酮,治疗组使用的治疗药物为多潘立酮 + 阿米替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临床症状积分情况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行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P < 0.05 ;治疗前两组进行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反酸等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P 均> 0.05 ;治疗后作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P 均< 0.05 ;两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 结论:消化不良进行 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和缓解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采纳和借鉴价值。
简介: 摘要:目的:對慢性丙肝采用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至 2020年 3月期间收治的 94例慢性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7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采用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慢性丙肝采用索非布韦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对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明显,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舍曲林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80例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40例。对照组采用右佐匹克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舍曲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 PSQI、 HAMD及 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临床有效率 (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 (85.0%),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7.5%)明显低于对照组 (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予以舍曲林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失眠、焦虑症状,且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采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随机挑选70例在本院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采用计算机随机配号方式将上述患者平均分为两个研究小组,对比组(n=35)采用单一用药,观察组(n=35)联合采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优于对比组,NIHSS评分低于对比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硝唑联合克林霉素治疗细菌性阴道炎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9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分为两组,设置对照组(n=45)与联合组(n=45),两组分别采用甲硝唑和甲硝唑+克林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联合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期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8.89%)与对照组(6.67%)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对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治疗中,使用甲硝唑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而联合使用甲硝唑与克林霉素后,可提升对疾病治疗效果,治疗方式临床应用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不同时间水溶法服药对华法林抗凝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科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水溶法口服华法林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21:00服药,对照组9:00服药,比较两组患者抗凝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服药前、服药后1 d、服药后3 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5 d、1周、3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首次达目标(INR)范围的时间后变异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NR<1.6,INR>3.0的比例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时,不同的服药时间对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有影响,晚睡前给药受饮食因素的影响更小,吸收更完全。夜间消化道蠕动慢,有利于华法林的吸收,减少华法林用药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甲硝唑与克林霉素联合治疗细菌性阴道炎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于 2017 年 6 月至 2018 年 10 月收治的 68 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按照随机 分组 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 43 例。研究组采用甲硝唑与克林霉联合治疗,参照组则采用甲硝唑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 100.00% )高于参照组的总有效率( 82.24% )( P <0.05 ),研究组的复发率( 2.94% )低于参照组的复发率( 17.65% )( P <0.05 )。 结论 甲硝唑与克林霉素联合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高于单一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并能降低病情复发的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一株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HRSV)A亚型全基因组序列的变异和遗传特征。方法对北京友谊医院住院儿童鼻咽抽吸物样本核酸进行二代测序,获得了一株HRSV A亚型全基因组序列,与其他相关参考株构建系统发生树,并对主要蛋白编码区进行同源性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以及N-糖基化位点预测。结果系统发生树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提示,本研究获得的HRSV病毒株(RSVA/Beijing-China/2017)属于A亚型ON1基因型。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分析表明G蛋白、F蛋白和L蛋白变异性较大。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显示G蛋白第142位发生了氨基酸替换(L142S)。F蛋白P27肽中(110-136aa)有一处氨基酸替换(S105N),在抗原位点Ø(62-69aa和196-210aa)中也发生了氨基酸替换(C69Y)。N-糖基化位点预测发现该毒株的F蛋白N-糖基化位点有5个,G蛋白N-糖基化位点有4个。结论本研究所得的HRSV毒株属于A亚型ON1基因型,G蛋白、F蛋白和L蛋白变异较大,G和F蛋白共发生22处氨基酸替换。
简介:摘要目的拟采用不同核磁共振图像、不同机器学习模型来建立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影像组学模型,探究影像组学模型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常规MRI检查的脑胶质瘤患者93例,分为低级别胶质瘤(LGG组)和高级别胶质瘤(HGG组)。将DICOM格式图像导入GE-AK软件,对T2WI和T1增强(T1CE)图像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将提取得到的直方图特征和纹理特征导入R语言软件包进行特征预处理和降维,选择三种函数建立六种机器学习模型,将全部数据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利用10倍交叉验证对六种模型进行训练,然后通过测试集进行验证,并绘制ROC曲线,计算其分类LGG与HGG的敏感度、特异度、AUC。结果LGG组平均年龄低于HG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LGG组与HGG组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种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均大于0.8,基于T1CE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均大于基于T2WI图像模型的AUC,其中基于T1CE图像的RF模型的AUC最高,达到0.97。结论影像组学诊断模型对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六种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均较高,其中基于T1CE图像的RF模型诊断效能最高。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东南亚十二节段双链RNA病毒(South-East Asian dodeca RNA viruses,Seadornavirus)的分子进化规律及遗传差异。方法基于Seadornavirus衣壳蛋白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性、系统进化、理化性质、抗原表位预测以及三级结构和表面电荷分布的分析。结果Seadornavirus的最近共同祖先大约于2 359年前,分为3个进化簇,其进化时间分别为约距今1 338、499、253年前,其平均核苷酸替换率为3.6×10-4n/s/y。Seadornavirus 3种病毒之间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31.3%~100%(μ=68.0%)和11.9%~100%(μ=56.0%)。理化性质和抗原表位分析显示,版纳病毒(Banna virus, BAV)衣壳蛋白为酸性疏水性蛋白质,存在6个B细胞表位和2个Th抗原表位,而辽宁病毒(Liaoning virus, LNV)和卡迪皮诺病毒(Kadipiro virus, KDV)为碱性亲水性蛋白质,分别存在3和5个B细胞抗原表位,其中LNV仅有1个Th抗原表位,KDV病毒则不存在。三级结构以及蛋白表面电荷分析显示,Seadornavirus的α螺旋和β折叠各不相同,并且BAV有2个明显的带正电荷区域和2个带负电荷的区域,LNV只有1个带正电荷区域,KDV则有2个带正电荷区域。结论Seadornavirus进化速率快,并且其基因组、衣壳蛋白抗原表位、理化性质、三级结构等具有较大的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热力灭活和3种常见化学消毒剂对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的灭活效果,为肠道病毒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活动后的消毒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消毒剂浓度下,按照不同的作用时间处理一定滴度的EV-A71病毒,将灭活处理后的病毒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逐日观察并记录细胞病变效应,最后计算病毒处理液的病毒滴度。结果EV-A71病毒在56 ℃加热灭活30 min后可被有效灭活(灭活对数值>6),在65 ℃加热灭活30 min、70 ℃加热灭活10 min后,无细胞病变效应发生;3种化学消毒剂在一定浓度和作用时间下可以有效灭活EV-A71病毒。结论EV-A71病毒的灭活效果与热力灭活温度、化学消毒剂浓度和处理作用时间等因素有关,对EV-A71的灭活曲线进行研究,有利于在不同灭活环境下灭活条件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组配式肿瘤型反肩关节假体在肱骨近端肿瘤行MalawerⅠ型切除后重建中的适应证、早期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及注意事项。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7例行肱骨近端肿瘤大段切除组配式肿瘤型反肩关节假体置换的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32.4±16.2)岁(范围:14~59岁)。7例的肿瘤类型:骨巨细胞瘤3例,骨肉瘤2例,骨髓瘤1例,肾癌转移瘤1例。采用肱骨近端MalawerⅠ型肿瘤切除后采用组配式肿瘤型反肩关节假体重建。随访摄肩关节X线片观察手术部位情况及假体情况,并测量肩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使用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及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5~215 min,平均158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57 ml;切除肱骨近端10~16 cm,平均12 cm。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7个月,平均8个月。至末次随访7例肩关节主动外展平均108°(范围:80°~175°),主动前屈平均124° (范围:90°~175°)。3例诉肩部轻度不适,余患者无肩部疼痛;所有患者睡眠均无影响,7例手均可过顶。7例患者的肩关节内、外旋受限,肩关节外展力量下降,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72%(范围:59%~78%),MSTS功能评分为84%(范围:67%~93%)。7例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等相关并发症。1例三角肌止点切除重建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脱位,经切开复位采用更大关节盂球,并收紧三角肌张力后未再脱位。结论组配式肿瘤假体具有安装简便,手术要求相对复合异体骨反肩低,容易控制假体长度的优点,同样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液质联用的血液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三妙丸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根据体重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采用臀部多点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1 ml制备RA大鼠模型。实验第7天开始给药,给药组大鼠灌胃三妙丸溶液0.054 g/ml,按1 ml/100 g大鼠体重灌胃,连续给药7 d。分别于实验第1、14天测定各组大鼠足肿胀程度。末次给药后代谢48 h,采集血液样本进行代谢指纹图谱分析。对非靶向的轮廓质谱数据(Continuum模式)采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处理,通过降维处理后明确RA大鼠与健康大鼠的最大代谢差异,在通过有监督的模式识别分析筛选和锁定差异离子,最终通过权威的代谢组学数据库HMDB等及自动化的分析软件进行结构鉴定和相关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足肿胀度[(2.01±0.19)ml比(2.27±0.30)ml]减轻(P<0.01)。给药组大鼠的代谢轮廓主要分布在空白组和模型组间,表明三妙丸对RA模型大鼠有一定的干预作用,整体代谢水平向健康状态发展。通过聚焦分析得到20个与RA相关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三妙丸对RA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关键代谢酶及代谢通路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芜湖市2014年首例人感染A(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特征。方法患者标本经Real-time RT-PCR检测A(H7N9)核酸阳性后送检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分离毒株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序列提交GenBank并Blast。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Star Lasergene 7.1和MEGA7.0对该病毒基因组进行同源性、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毒株命名为A/Wuhu/1/2014(H7N9),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系统进化树分析属于W2-4分支,HA裂解位点为PEIPKGR↓G,对比高致病性疫苗株A/Guangdong/17SF003/2016(H7N9)缺失4个氨基酸KRTA插入序列。HA受体结合位点发生T160A、G186V和Q226L突变。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茎区69~73位缺失5个氨基酸QISNT。PB2出现L89V、M535L及E627K突变。PB1 I368V,PA V100A、K356R和S409N,NS1 P42S和N205S,NS2 T48A,M1 N30D和T215A均发生了位点突变。NA未发生E119V、R152K、H274Y和R292K突变,但M2出现了S31N突变。结论A/Wuhu/1/2014(H7N9)毒株来源为禽类,起源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对人类受体有亲和力、不耐NA抑制剂、耐M2离子通道抑制剂以及对哺乳动物毒力和人类的适应性增强,属于低致病性A(H7N9)禽流感病毒。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 T1WI的最优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及其预测软组织肉瘤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8年1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13例软组织肉瘤患者的术前MR T1WI资料,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80)和验证组(n=33)。根据法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FNCLCC)系统将软组织肉瘤病理分级分为Ⅰ~Ⅲ三个级别。Ⅰ级为低级别,Ⅱ、Ⅲ级为高级别。训练组中18例为低级别、62例为高级别病变,验证组中7例低级别、26例高级别病变。图像进行标准化后,采用A.K软件对肿瘤感兴趣区进行特征提取,并基于不同特征选择方法(加入和不加入递归式特征消除)、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和采样技术(不进行过采样、使用少数样本合成过采样技术、使用随机过采样技术),组合成12种机器学习算法组合,应用弃一法交叉验证进行验证,建立分类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软组织肉瘤病理级别的效能。结果在12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软组织肉瘤分级预测模型中,联合使用递归式特征消除和少数样本合成过采样技术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效能最佳,其在验证组中预测软组织肉瘤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 (95%可信区间为0.808~1.000),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85%、86.21%和75.00%。结论基于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方法在预测软组织肉瘤病理分级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不同CT扫描时相图像鉴别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的影像组学模型,并探讨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NSCLC患者的术前CT图像,所有患者均行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CT扫描。选取231枚纵隔淋巴结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1月—2017年6月入组的163枚淋巴结作为训练组,2017年7月—2018年6月入组的68枚淋巴结作为验证组。分别在三时相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每个ROI提取841个影像特征,使用LASSO算法筛选特征,基于各时相CT影像组学特征和两不同时相CT影像组学特征的差值建立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UC值)、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的差异。结果共建立6个模型,其AUC值均>0.800。平扫期CT模型具有最优的鉴别效能,其训练组的AUC值、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26、0.860、0.871、0.906,验证组的AUC值、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25、0.769、0.882、0.870,均高于其他模型。平扫和静脉期CT图像联合动脉期CT图像之后,训练组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从0.879、0.821和0.919、0.789提高到0.949、0.878和0.979、0.900。结论CT各时相影像组学模型均可用于辅助临床诊断淋巴结。平扫CT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最高,而联合动脉期CT图像可提高模型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