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估盆筋膜腱弓重建对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42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盆筋膜腱弓重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重建组),22例行常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常规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后第1天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尿控情况,以不使用尿垫作为完全尿控标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体重指数、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Gleason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拔除尿管后第1天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尿控率分别为4.55%(1/22)、18.18%(4/22)、36.36%(8/22)、68.18%(15/22)、81.82%(18/22);重建组分别为5.00%(1/20)、25.00%(5/20)、70.00%(14/20)、85.00%(17/20)、90.00%(18/20);重建组术后3个月尿控率高于常规组(P〈0.05),其余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筋膜腱弓重建技术对于腹腔镜前列腺癌术后早期(3个月内)的尿控恢复可能有帮助,对远期尿控效果改善不明显。
简介:目的总结21例行机器人辅助筋膜内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资料,探讨该方法对患者术后尿控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长海医院单一术者实施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100例,其中筋膜内前列腺癌根治术21例,21例中4例在前列腺切除术后行盆内筋膜重建。4例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均低于T2期,平均PSA为11.1ng/ml。在成功进行双侧筋膜内前列腺切除术后,应用尿道吻合剩余的倒刺线,自尿道吻合位置,将两侧剩余的盆内筋膜缝合,使膀胱颈口在两侧的盆内筋膜的挤压下形成一定长度的功能性尿道。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50-600ml,平均260ml,术中输血1例,术后14d拔除导尿管。术后住院天数为6-19d,平均9d。术后病理切缘阳性5例,其中4例为尖部阳性,包膜侵犯2例,精囊腺侵犯1例。术后4周血清PSA〉0.2ng/ml2例,〈0.2ng/ml19例。随访1-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4个月。本组21例,术后2周拔管排尿可控6例,术后1个月、3个月尿控有效率(以每天应用尿垫≤1块为标准)分别为61.9%(13/21)和90.5%(19/21)。结论选择肿瘤分期较早的患者,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机器人辅助筋膜内前列腺癌根治术可提高患者术后尿控。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验分析全身麻醉前期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患者诱导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胸外科收治的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共10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麻醉诱导方式,实验组在常规麻醉诱导的基础上增加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啶,比较两组患者循环变化及相关应激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插管3min及10min平均动脉压为(79.1+9.5)mmHg、(68.1+12.8)mmHg,对照组患者在插管3min及10min平均动脉压为(73.4+9.0)mmHg、(63.9+14.7)mmHg,相比于进入手术室后实验组平均动脉压(86.7+13.7)mmHg,对照组(85.7+9.9)mmHg下降程度显著,且对照组下降幅度高于实验组;两组患者皮质醇水平插管3min明显低于进入手术室后,血糖水平在插管10min明显低于进入手术室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刻的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乳酸(Lac)等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前期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啶能够显著减少胸外科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和全身麻醉诱导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紊乱程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9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纳入此研究中,根据抽签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别选择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方法,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此研究中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经不同麻醉方法治疗后,其观察组呼吸恢复用时、拔管用时以及睁眼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对比分析可知P<0.05,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应采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方法,此方法具有较快的苏醒时间,同时具备相应的安全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在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采用异氟醚吸入麻醉与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行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异氟醚吸入麻醉,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时间、诱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4%(4/35),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的发生率为45.7%(16/3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异氟醚吸入麻醉,采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法对患者进行麻醉具有更好的麻醉效果,术后患者拔管时间明显缩短、苏醒时间快,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昌吉州中小学生肺结核病的疫情特点,为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对策。方法收集2015—2016年昌吉州辖区中小学46例学生肺结核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现46例学生肺结核病患者,高中25例(54.35%),初中18例(39.13%),小学3例(6.25%);男性15例,女性31例,男女性别比为12.06;初中18例中,男性2例,女性16例,男女性别比为18;痰菌阳性和阴性人数相当,初诊患者45例(97.8%),复治患者1例(2.2%);阳性学生治愈率及阴性学生完成治疗率均为100%。对密接触者检查,发现阳性学生患者1例,二代续发率为0.05%。结论高中学生结核病患者较多、女生多于男生、初治患者为主、治疗效果较好是本市学校学生结核病的特点,增强锻炼、注重饮食营养、重视心理疏导、做好健康宣传、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和能力,是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治的关键。
简介:目的了解采用盆底筋膜保护与重建法对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控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同一术者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资料,其中采用盆底筋膜保护与重建技术的前列腺癌患者17例(治疗组),采用常规腹腔镜下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23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BMI、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临床分期、术前Gleason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吻合口漏尿率、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术后病理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及早期尿控功能恢复的情况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均经腹膜外完成,术中无中转开放,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吻合口无漏尿,两组均有1例术后病理切缘阳性。两组在年龄、术前BMI、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临床分期、术前Gleason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分期及术后Gleason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均在术后12~16d拔除尿管,治疗组拔除尿管后3d内、1个月内和3个月内的累积完全控尿比例分别为52.9%、64.7%和82.4%,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7%、26.1%和3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使用盆底筋膜保护与重建技术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的控尿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90例择期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异氟醚组和丙泊酚组,以麻醉诱导、苏醒、拔管时间长短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为麻醉效果的评定指标,评价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麻醉效果。结果丙泊酚组患者的麻醉诱导、苏醒、拔管时间与异氟醚组相比均较短,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异氟醚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进行胆囊切除等普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丙泊酚的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方式,起效迅速,患者苏醒较快,可在术后短时间内拔管,且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等基本生命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可靠,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手术中作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布托啡诺与丙泊酚进行复合靶控输注的麻醉方式用在宫腔镜相关电切术中临床实际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时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需行宫腔镜的电切术60例患者为临床分析对象,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且各组有30例患者。在观察组中实施布托啡诺-丙泊酚麻醉,而对照组实施芬太尼-丙泊酚麻醉。分别观察这两组患者在行手术之前“OAA/S”镇静的评分,且记录好各自手术麻醉的时间和患者相关状况。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在手术前进行“OAA/S”镇静评分要低,具有较好的麻醉以及镇痛效果,组间存在P<0.05差异在统计学中有着临床分析的意义。结论观察组的患者使用布托啡诺与丙泊酚复合靶控进行输注有着较好的麻醉效果,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好及其较少的麻醉相关并发症产生优点,被安全的应用在了宫腔镜电切术前的麻醉中,在临床治疗中可作为较好的麻醉有效方法进行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联合右美托咪定(DEX)在小儿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0例采用无痛胃镜检查的患儿,随机分成D组与C组,各15例。D组在进行胃镜检查前10min时微量泵输入0.5μg/kg的DEX,然后以该速度维持到检查完成。C组则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在手术中两组患儿都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TCI进行麻醉,然后对所有患儿的呼吸等状况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T0时刻比较,在T1时刻D、C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均出现显著下降趋势,D组在T1时刻MAP较C组高,D组T2时刻MAP较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刻比较,在T2时刻C组的心率(HR)出现快速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在T2时刻D组的HR出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两组患儿血氧饱和度(SpO2)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组丙泊酚用药量分别为(2.03±0.36)、(2.87±0.35)mg/kg,D、C组瑞芬太尼用药量分别为(1.11±0.44)、(1.81±0.36)μg/kg,且D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药量分别下降了(29.5±2.1)%、(38.5±1.4)%,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含义(P〈0.05)。D组苏醒时间要少于C组(P〈0.05)。结论在进行小儿无痛胃镜检查中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把控细胞输注联合DEX将提高检查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