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与文献,研究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时间范围2018年1月-2019年5月,研究对象选取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80例体检者作为常规组,两组均进行超声诊断,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诊断出76例(95.00%)下肢动脉血管病变,高于常规组的9例(11.25%),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下肢动脉血管内径(股动脉、腘动脉、胫动脉、足背动脉)全部小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检查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可以明确下肢动脉血管病变位置、种类、以及严重程度,进而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足动脉血管早期病变的准确性展开分析。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50名观察对象,观察对象均为糖尿病足动脉血管早期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入组后,依次予以患者超声造影技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超声造影技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结果差异进行分析。结果:50名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完全确诊,无假阳性病例,确诊率100.00%。在超声造影诊断中,49例确诊,1例假阳性病例,确诊率98.00%,(p>0.05);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患者血管狭窄呈Ⅳ级23例,Ⅲ级20例,Ⅱ级17例,Ⅰ级1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超声造影诊断反馈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无需进行血管造影,对机体无创伤影响,更加安全、可靠,患者接受度更好,临床可行性价值高。
简介:目的 分析颌面鼻咽部血循环特点,探讨安全有效的颈外动脉(ECA)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技术。方法 37例患者,疾病包括鼻咽纤维血管瘤、颌面血管畸形、鼻出血、上颌窦血管瘤、右眶内骨折出血、颈静脉球瘤、颈静脉球瘤并颈动脉体瘤、脑膜瘤、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均经ECA及分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25例共行32支ECA及分支栓塞治疗。结果 均取得治愈或好转疗效。其中1例右眼失明,1例左颊及耳廓坏死。结论 颌面鼻咽部血供丰富,侧支吻合多,ECA及分支DSA可明确病变血供,了解侧支及危险吻合情况。应尽量高超选择直接栓塞病灶,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正确选择导管及熟练操作是高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的保证。不能超选择性插入分支者采用血流再分布原理进行栓塞。对活动性出血不能超选择性插管时可采取主干栓塞后局部降压而止血。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治疗中应用血管内介入阿替普酶溶栓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配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外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动脉血气生化指标水平。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22/30),低于研究组的96.7%(29/30)(P<0.05);治疗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依次为(87.35±11.82)min、(23.17±3.29)min、(118.21±11.15)mmHg(1 mmHg=0.133 kPa)、(82.49±1.56)mmHg,研究组依次为(80.07±12.37)min、(19.38±3.12)min、(121.17±10.26)mmHg、(71.31±2.47)mmHg,研究组各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PaCO2、PaO2、PAOI及NT-proBNP水平依次为(38.47±9.35)mmHg、(70.48±13.58)mmHg、(5.42±2.47)、(689.32±182.47)ng/L,研究组依次为(33.21±8.26)mmHg、(81.25±12.47)mmHg、(3.56±1.79)、(486.27±191.35)ng/L,研究组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将血管内介入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应用于急性肺动脉栓塞治疗中优势明显,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对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及生命体征水平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具有进一步推广使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在同期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同期血运重建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颈动脉内膜剥脱组(CEA组)及颈动脉支架组(CAS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CEA组42例,平均手术时间(288.81±43.28)min,出血(419.05±127.33)ml;CAS组11例,平均手术时间(251.82±23.16)min,出血(318.18±98.16)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0 d内CEA组出现小卒中4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2例、4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表现,无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CAS组出现TIA 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在同期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术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应根据病变特点及术者经验选择适合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在老年患者特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200例老年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6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特殊护理,对照组患者未开展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观察组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对比两组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心率显著变化63例(10.5%,屏气不良36例(6.0%),图像质量不佳31例(5.2%);对照组患者心率显著变化319例(53.2%),屏气不良152例(25.3%),图像质量不佳137例(22.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老年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能够在特殊护理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心率显著变化,避免屏气不良,提高图像质量,对老年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日后,老年患者的特殊护理,可推广应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冠心病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5月接收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30例,采用心电图检查手段,研究组为30例,予以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模式,比较两组诊断准确性。结果统计比较分析,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96.67%),参照组诊断准确率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积极应用64排螺旋CI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提升诊断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精确度,具有十分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采取小剂量低辐射手动触发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区间为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本科室接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为探究主体,统计70例,按照双盲法分组,分为参照组(n=35)和试验组(n=35),参照组辅以常规化CTPA扫描,试验组行低管电压小剂量比对剂CTPA扫描,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在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方面,试验组与参照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DLP、ED及CTDLvo1数值较参照组低P<0.05。结论: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采取小剂量低辐射手动触发技术效果显著,可减少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图像质量清晰,具临床运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及血管重塑方面与豆纹动脉数量及深度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0例有症状组患者与40例无症状组患者参加该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行HR-MRI 3D-T1WI-VISTA序列成像。受试者高分辨血管成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应用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软件对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血管数量及深度进行统计。采用SPSS 25.0软件对两组受试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的深度及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相比,有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有更高的增强指数(P <0.05)且豆纹动脉长度明显短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管腔重塑指数与豆纹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的强化程度与豆纹动脉深度存在一定差异,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MCA粥样斑块评估具有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外周动脉导管留置与维护情况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以提高其置管技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于2021年3月至5月从山东省烟台市5所综合医院抽取200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其外周动脉导管留置与维护情况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得知,90.0%(180/200)的护士置管前会评估患者凝血情况;常用动脉导管类型为专用动脉留置针,占比78.5%(157/200);92.0%(184/200)的护士选择桡动脉进行穿刺,但有31.0%(62/200)的护士置管不实施局部麻醉,40.0%(80/200)的护士置管前偶尔或从不进行Allen试验,45.0%(90/200)的护士足背动脉置管前偶尔或从不评估足部侧支血流情况,且86.0%(172/200)的护士偶尔或从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动脉穿刺置管;90.0%(180/200)护士表示有动脉标识;91.0%(182/200)护士选择无菌透明敷料;98.5%(197/200)护士经常更换敷料;89.0%(178/200)护士每班评估导管通畅情况;84.0%(168/200)护士常规冲洗动脉导管;60.0%(120/200)护士采用肝素盐水冲洗液;60.0%(120/200)护士会按说明书要求更换一次性传感器;99.0%(198/200)的护士一直或偶尔评估患者穿刺部位侧肢情况。结论烟台综合医院ICU护士外周动脉导管留置与维护的认知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医院制定统一的操作标准及规范,加强ICU护士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提升其置管技能,减少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确诊为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50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B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C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要去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半年内血脂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踝肱指数情况。结果治疗结果显示,A、B两组患者颈动脉IMT与治疗前具有显著差异,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A组患者ABI定量水平高于治疗前,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A、B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肝功能异常与横纹肌溶解。结论针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都可以稳定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瑞舒伐他汀药物对强化治疗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超声引导下困难穿刺的外周动脉穿刺在心肺复苏时行ECMO的患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本院急诊ICU住院的外周困难穿刺的动脉穿刺在ECPR的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左挠动脉穿刺10例,右挠动脉穿刺10,左足背动脉10例,右足背动脉10例),穿刺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观察穿刺效果。结果左挠动脉及挠动脉脉穿刺各10例及左右足背动脉各10例一共40例,患者有35例一次性穿刺成功,成功率为87.5%。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于ECPR的患者外周动脉穿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大大的提高,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利于临床更好的治疗,提高抢救ECPR患者成功率,为ECMO的患者争取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