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胃癌、癌旁组织、慢性胃炎和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病理诊断明确的60例胃癌标本及距胃癌边缘1.5cM处的癌旁组织、距胃癌边缘5cM以上的正常组织及胃炎组织中HSP90的表达差异,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SP90的表达在60例胃癌中的阳性率为71.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胃炎组织(p<0.01)和正常组织(p<0.01);HSP90的表达与病人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类型和浸润胃壁深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中HSP90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胃炎组织和正常组织,提示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病人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类型和浸润胃壁深度无明显相关性;与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具有相关性。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WWdomaincontainingoxidoreductase,WWOX)的表达,探讨WWOX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WWOX的表达情况。分析WWOX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WWOX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7%(49/60),明显高于其在胃癌组织26.7%(16/60)(χ2=36.554,P<0.001)。WWOX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χ2=12.214,P=0.004),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大体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结论WWOX做为一种抑癌基因,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并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为以EGFR为靶点的胃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1年3月-2009年12月胃癌手术石蜡标本78例,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胃癌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78例胃癌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7%,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EGFR表达率为0%,且EGFR蛋白的高表达与胃癌的部位、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结论在胃癌组织中,EGFR表达增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EGFR为靶点的胃癌靶向治疗理论意义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A3(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A3,PDIA3)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PDIA3对肝癌细胞中IL6、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88例肝癌患者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中PDIA3的表达情况。将HepG2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转染PDIA3-siRNA质粒,对照组细胞转染MOCK-siRNA质粒,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PDIA3 mRNA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的PDIA3、IL6、IL17表达情况,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肝癌患者组织PDIA3阳性率为85.22%(75/88),癌旁组织组织中表达率为6.81%(6/88),PDIA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染siRNA后,实验组和对照组HepG2细胞中PDIA3 mRNA表达量分别为1.23±0.20和0.43±0.12,PDIA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19±0.11和0.23±0.08,IL6表达量分别为1.11±0.15和0.57±0.09,IL17表达量分别为1.19±0.14和0.45±0.08,IL6、IL17的表达显著下降(均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HepG2细胞CCK8实验120 h的吸光度分别为2.28±0.10和1.11±0.09,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PDIA3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与肝癌的恶性程度相关;且PDIA3通过调控IL6、IL17的表达影响肝细胞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简介:为探讨1例急性粒单核细胞自血病原始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机制,分离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棱细胞,采用常规染色和普通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双荧光分析免疫表型,单荧光胞浆蛋白标记分析周期蛋白表达和免疫印迹进一步证实周期蛋白D3的表达情况,采用周期蛋白和DNA双标记分析周期蛋白Ds表达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白血病原始细胞中CD13^++HLA-DR^+细胞为94.69%,CD13^++CD34^+细胞为96.86%,CD41a^++CD34^+细胞为41.6%,CD13^++CD41a^+细胞为40.0%,周期蛋白D3表达明显升高,大部分细胞表达周期蛋白D3,周期蛋白D3阳性细胞在细胞周期各时段所占的比例分别为。G1期52.1%,S期9.9%,G2+M期38.0%。结论:周期蛋白D3的异常表达导致此白血病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中表达VEGFR-1的造血前体干细胞在肝细胞癌肺转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22例肝细胞癌肺转移组织(研究组)、20例正常肺组织(对照组)中VEGFR-1的表达情况,结合患者的病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组VEGFR-1的阴性表达3例,阴性率为13.6%,阳性表达19例,阳性率为86.4%;对照组VEGFR-1的阴性表达15例,阴性率为75.0%,阳性表达5例,阳性率为2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细胞癌肺转移中VEGFR-1呈高表达,分析VEGFR-1表达可谓肝细胞癌的靶向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猪带绦虫(Ts)14-3-3.2原核表达系统,并观察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在遵义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前期获得Ts14-3-3.2基因序列的基础上,采用基于PCR的精确合成(PAS)方法全基因合成Ts14-3-3.2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NdeⅠ和XbaⅠ双酶切后连接质粒pCzn1,构建重组质粒pCzn1-Ts14-3-3.2。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ArcticExpress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分析和鉴定表达产物,通过镍(Ni)柱亲和纯化获得纯化Ts14-3-3.2重组蛋白。采用该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zn1-Ts14-3-3.2,诱导表达后菌体上清液和沉淀均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9.31 × 103处出现Ts14-3-3.2目的蛋白条带。纯化后带有His标签的Ts14-3-3.2重组蛋白能被抗His单克隆抗体识别,获得效价为1∶512 000的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均有表达。结论成功建立Ts14-3-3.2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高纯度、高效价的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阶段均有表达。
简介:本研究旨在构建多发性骨髓瘤黏蛋白1(两串联)基因(rnuc1-2vntr)的真核表达载体及该重组体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为研制多发性骨髓瘤基因疫苗奠定基础。以MUC1—2VNTR蛋白的编码基因作为目的基因,在其前端加上KOZAK序列后,两端分别加上HindⅢ和XbaⅠ酶的酶切位点,将人工合成的全基因定向插入pcDNA3.1/myc—hisB载体中,转化E-coli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菌株,经酶切及测序鉴定为pcDNA3.1-2vntr/myc—hisB重组质粒后,采用Lipofectimine脂质体介导法转染COS-7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对荧光表达进行观察,然后用Westernblot检测重纽体在细胞内外的表达。结果表明:合成的MUC1-2VNTR基因全长约140bp,所构建的pcDNA3.1-2vntr/myc—hisB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并含有完整的阅读框架和目的基因。将其转入COS-7细胞后48小时,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blot检测均可证实黏蛋白1表达。结论:成功的构建了多发性骨髓瘤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2vntr/myc—hisB,并在COS-7细胞中成功地表达黏蛋白1,这为黏蛋白1的功能研究和多发性骨髓瘤基因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简介:目的:构建双特异性细胞因子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及在肝细胞癌细胞中瞬时表达。方法:应用PCR方法对各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并经测序载体pGEM-T-Easy测序后,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的多克隆位点将二者融合为融合基因TK-TNF-α,并将其亚克隆至pEGFP-N3的EcoRl和BamHl位点间,成功地构建表达载体pEGFP-TK-TNF-α仅,并在该载体转染人肝细胞癌细胞HCC9204后观察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酶切鉴定证实TK-TNF-α融合基因片段已克隆到pEGFP-N3的EcoRl和BamHl位点问,并在转染人肝细胞癌细胞7901中观察到TK-TNF-α融合基因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论:pEGFP-TK-TNF-α表达载体便于观察转染细胞中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及蛋白定位,为双特异细胞因子基因疗法提供有利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二级医院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的现状及其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量表、护士组织公民行为量表对湖南省 8所二级医院 419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二级医院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得分为( 287.04±89.12)分,得分率 47.84%,组织公民行为与不良事件风险感知呈正相关( r=0.47, 0.01)。结论 二级医院护士临床不良事件风险感知处于中下水平,且组织公民行为与不良事件风险感知密切相关,组织公民行为得分越高的个体,不良事件风险感知越强。因此应提高护士组织公民行为,来增强临床不良事件风险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