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0-2岁婴儿应用维生素D3(VitD3)后儿童VitD3缺乏及中毒情况。方法定期随访2013年1月-2015年1月来院400名儿童,嘱其从生后半月时开始补充VitD3,于第6个月及1岁时分别进行肝功、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CRP)、钙、磷的检测。结果给予口服VitD3后,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极低,发生佝偻病病例也均为早期,无典型临床体征,口服VitD3治疗后基本上都恢复正常;未出现VitD3中毒。结论给予VitD3400-800单位既可预防VitD3缺乏症,又不会发生VitD3过量中毒。

  • 标签: VitD3 预防 儿童 VitD3 缺乏及中毒
  • 简介:为探讨1例急性粒单核细胞自血病原始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机制,分离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棱细胞,采用常规染色和普通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双荧光分析免疫表型,单荧光胞浆蛋白标记分析周期蛋白表达和免疫印迹进一步证实周期蛋白D3的表达情况,采用周期蛋白和DNA双标记分析周期蛋白Ds表达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白血病原始细胞中CD13^++HLA-DR^+细胞为94.69%,CD13^++CD34^+细胞为96.86%,CD41a^++CD34^+细胞为41.6%,CD13^++CD41a^+细胞为40.0%,周期蛋白D3表达明显升高,大部分细胞表达周期蛋白D3,周期蛋白D3阳性细胞在细胞周期各时段所占的比例分别为。G1期52.1%,S期9.9%,G2+M期38.0%。结论:周期蛋白D3的异常表达导致此白血病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周期蛋白D3 基因表达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细胞周期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细胞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维生素D3治疗日光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组,采用肌肉注射维生素D3配合常规治疗30例,与单纯采用常规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中痊愈21例,显效7例,有效2例,愈显率为93.3%;对照组中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76.7%。两组愈显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4.16,p<0.05)。结论维生素D3治疗日光性皮炎疗效显著。

  • 标签:
  • 简介:摘要维生素D是指一组具有不同药效而生物活性类似的类固醇激素。活性维生素D3是一种细胞循环调节剂,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具有调节钙磷代谢的功能。活性维生素D3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在体内发挥多种多样的生理学功能,1,25-(OH)2D3作用于小肠粘膜,促进钙、磷的吸收;促进肾小球近球小管对钙、磷的回吸收;作用于骨组织,影响钙、磷的吸收。临床上可用来治疗炎症、皮肤病、骨质疏松、癌症和免疫疾病等。

  • 标签: 活性维生素D3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老年糖尿病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方法:予以老年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100例治疗,参照组50例采用碳酸钙D3单药治疗,研讨组50例采用阿仑膦酸钠联合碳酸钙D3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手段的应用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在骨密度互比,无差异性,P>0.05。但治疗后,两组在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而研讨组更高,P<0.05。研讨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应用阿仑膦酸钠联合碳酸钙D3较比碳酸钙D3单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可提高骨密度,减轻疼痛感,值得推广。

  • 标签: 阿仑膦酸钠 碳酸钙D3 老年糖尿病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D3淋巴结清扫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4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的13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D3组74例,行D3淋巴结清扫术;D2组58例,行D2手术。结果D2组和D3组术后1、2年的生存率无差别,但3至5年的生存率D2组分别为56.9%、46.6%和36.2%,D3组71.6%、62.2%和56.8%,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D2组和D3组分别为8.6%和13.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D2组手术时间为(182.0±32.3)min,明显短于D3组的(236.0±23.7)min(P〈0.05)。在生活质量评估方面,D2组和D3组患者术后2、4、6个月组间各项特殊症状评分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D3淋巴结清除术是安全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不影响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 简介:摘要:在生命科学领域由于基因与基因之间存在关联性,导致对基因序列所反映的功能作用的研究受到了阻碍,研究基因关联效应成为了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基因序列体系庞大,在面对大量关键基因数据分析时,面临着数据结果难以整合,以及不能高效解读关键结果的问题,新兴的可视化技术,以直观简洁的优点使其更加适用于数据繁多复杂的场景,采用可视化技术展示基因数据之间的关联效应可以极大提高科研人员对关键基因的解读速度和准确性。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cyclinD1/D2/D3在大鼠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细胞数为3×10^5个)借助动物立体定向仪接种于Wistar大鼠左侧尾状核区,解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GFAP、cyclinD1/D2/D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yclinD1/D2/D3均呈阳性表达。cyclinD1/D3主要在细胞胞核表达,cyclinD2主要在胞浆表达,部分在胞核表达,不同存活期荷瘤鼠瘤组织中cyclinD1/D2/D3表达量不同。结论cyclinD1/D2/D3过分表达参与调节大鼠脑胶质瘤增殖。荷瘤鼠生存期与cyclinD家族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胶质瘤 CYCLIN D1/D2/D3 大鼠
  • 简介:胃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以彻底清扫胃周淋巴结为主的胃癌根治术,使胃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在世界多数国家基本达成共识.唯西方少数国家对D2根治术作为进展期胃癌标准术式持反对意见,认为D2根治术后并发症高于D1根治术,而二者5年生存率相似,尤其对D3扩大淋巴结清扫术争议较大.60年代以来,日本首先倡导D2、D3胃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经过30余年积极的临床实践,Marayama等报告了Ⅱ、ⅢA期胃癌5年生存率分别从61%和39%提高到76%和63%,其他日本医疗单位也相继报告了令人羡慕的结果.正如王舒宝教授所言,我科1978年在国内首先引进日本胃癌D2、D3淋巴结清扫术,多年来手术医生相对固定,配合密切,术式及方案统一,共施行胃癌根治手术3000余例,经统计,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60年代为19.6%,70年代为38.5%,80年代为57.6%,90年代达到63.7%.结果显示,自开展D2、D3手术以来,5年生存率提高近20%,而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并未增加[1].其结果与西方报告的结果和观点差异较大.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或商榷,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即手术方案的合理化、规范化和个体化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所谓手术方案合理化应具备以下4个条件:①病人自身条件是手术安全性和根治性的基础;②病期是设计手术方案的依据;③肿瘤自身的生物学行为是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关键;④医生的技术及设备条件是D2、D3手术得以实施的保证.20年来我们针对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证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受病期早晚和癌肿自身生物学行为影响.因此,病期和生物学行为是选择D2、D3手术的主要依据.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治疗 适应证 淋巴结转移癌
  • 简介:目的探讨D3淋巴结清扫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4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的74例进展期胃癌D3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2纽和D3组术后2年的生存率无差别,但3至5年的生存率出现差别,D2组为58.6%、46.6%和37.9%,D3组为71.6%、64.9%、56.8%,两者之间比较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D2组和D3组分别为8.6%和13.5%,两者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仅在手术时间上有所差异。D2组和D3组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组间各项特殊症状评分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进展期胃癌D3巴结清除术是安全的,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不影响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清扫术 预后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cyelin)D1/D2/D3在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细胞数为3×10^5个),借助动物立体定向仪接种于Wistar大鼠左侧尾状核区,解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定性监测。随后检测肿瘤组织中cyclinD1/D2/D3蛋白表达。结果cyclinD1/D2/D3均呈阳性表达。cyclinD1/D3主要在细胞核表达;cyclinD2则主要在胞浆表达,部分细胞核呈阳性,不同存活期荷瘤鼠其瘤组织中cyclinD1/D2/D3表达量不同。结论cyelinD1/D2/D3的过分表达,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失控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荷瘤鼠生存期与cyclinD族的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胶质瘤 细胞周期素D1/D2/D3 大鼠
  • 简介:摘要目前对右半结肠癌D3淋巴结清扫的范围,特别是中央淋巴结清扫的内侧界尚存争议。D3淋巴结清扫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是局部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手术的两种主流术式。D3是从淋巴结的分布角度描述内侧界,主流清扫内侧界应该是肠系膜上静脉(SMV)左侧,但也有肠系膜上动脉(SMA)左侧作为内侧界的报道;而CME是从结肠系膜起点的角度来描述内侧界,应该强调SMA左侧。本文结合D3清扫内侧界的解剖学基础、肿瘤学疗效以及技术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认为,以SMA左侧为D3淋巴结清扫的内侧界是安全可行的。这一方式同时兼顾了系膜和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完整性,且清扫了更多存在转移风险的远处淋巴结,有其解剖学依据和潜在的肿瘤学优势。但就目前而言,这一技术理念在实践上仍属探索阶段,相关临床证据尚未充分。

  • 标签: 结肠肿瘤,右半 D3淋巴结清扫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血浆中总25-羟维生素D水平,以评价广州地区健康成人的维生素D浓度水平状况,为今后维生素D缺乏的临床预防及治疗用药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方法 筛选广州地区常规体检报告正常的健康成人1010例,收集其资料及血浆标本,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总25-(OH)D3的检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健康成人总25-(OH)D3的平均值为(19.80±6.51)ng·ml-1,维生素D缺乏、不足、正常的百分比分别占57.13%、36.34%、6.53%;样本均值与参考标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男性的维生素D含量高于女性。结论 广州市健康成人维生素D水平较低,应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和增加户外活动,尤其是女性。

  • 标签: 总25-(OH)D3 健康成人 广州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神经保护剂的研究在脑梗死的预防、治疗盛行,但并未取得理想的结果。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病理机制复杂,单靶点药物干预研究实施困难,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多靶点药物干预似乎更加合理。维生素D属于类固醇激素类,研究发现它能够在卒中后脑细胞促存活途径可能起了关键作用,因此也被称为“神经类固醇激素”。本文综述了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脑损伤的生化机制及维生素D可能干扰的细胞死亡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维生素D 缺血性脑卒中 保护机制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神经保护剂的研究在脑梗死的预防、治疗盛行,但并未取得理想的结果。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病理机制复杂,单靶点药物干预研究实施困难,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多靶点药物干预似乎更加合理。维生素D属于类固醇激素类,研究发现它能够在卒中后脑细胞促存活途径可能起了关键作用,因此也被称为“神经类固醇激素”。本文综述了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脑损伤的生化机制及维生素D可能干扰的细胞死亡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维生素D 缺血性脑卒中 保护机制
  • 简介:目的:分析维生素D3用于预防小儿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门诊接收的102例VDDR高危患儿为研究主体,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性的预防指导,包括加强饮食营养,多晒太阳等。研究患儿在对照组的干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滴剂。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生化指标、生长发育情况和VDDR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的血清Ca、25(OH)D水平均显著升高,BALP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研究组的LSDS高于对照组,身材矮小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干预后9例(17.65%)发生佝偻病,研究组中2例(3.92%)发生佝偻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维生素D3用于预防小儿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生化指标和生长发育情况,降低佝偻病的发生率。

  • 标签: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VDDR) 生长发育情况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维生素D3对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干眼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9年1─12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接受FS-LASIK且术后1个月有明显干眼的患者90例(90眼)。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45例(45眼),连续12周服用维生素D3 2 000 IU/d;对照组45例(45眼),不口服任何药物。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3、6个月测定患者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液破裂时间(TBUT)、Schirmer Ⅰ试验、泪河高度,血清维生素D3水平以及对比敏感度情况。采用Kolmogorov-Smirnov、LSD-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服药后1个月,研究组OSDI评分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07)。研究组的TBUT(t=3.02,P=0.027)和Schirmer Ⅰ试验值(t=2.78,P=0.030)均高于对照组。服药后3个月,研究组OSDI(t=2.50,P=0.010)、TBUT(t=2.32,P=0.031)和Schirmer Ⅰ试验值(t=3.25,P=0.026)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服药后6个月,2组患者OSDI(t=2.31,P=0.025)、TBUT(t=2.30,P=0.039)和Schirmer Ⅰ试验值(t=3.03,P=0.0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恢复更好。研究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3水平与OSDI评分呈负相关(r=-0.90,P<0.001),与Schirmer Ⅰ试验值(r=0.88,P<0.001)、TBUT评分(r=0.89,P<0.001)和TMH(r=0.80,P<0.001)呈正相关。服药后6个月时,研究组患者的明视对比敏感度和暗视对比敏感度均优于对照组(3 cpd:t=2.40,P=0.04;6 cpd: t=2.16,P=0.04;12 cpd:t=2.23,P=0.04;18 cpd:t=2.37,P=0.04)。结论:维生素D3不仅改善了术后干眼症状及泪膜稳定性,而且可以改善FS-LASIK术后的视觉质量。

  • 标签: 维生素D3 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干眼
  • 简介:摘要活性维生素D3与脂肪组织的关系密切,参与了脂肪组织在生理、病理过程中诸多功能的调控。为了深入探究活性维生素D3在促进自体脂肪移植再生中应用的科学性,该文作者综述了活性维生素D3与脂肪组织之间的相关作用,特别是活性维生素D3对脂肪生成、细胞凋亡及炎性反应的调控,为临床应用实践拓展了新思路。

  • 标签: 骨化三醇 胆骨化醇 脂肪组织 自体移植 巨噬细胞 脂肪细胞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中不同的25-(OH)D3水平对于儿童佝偻病临床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经我院检查并确诊的106例佝偻病患儿,所选患儿均接受血液生化检测、血清免疫学测试、骨骼X线检查,将其血清中的25-(OH)D3含量分成<37.5μg/L、≥37.5且小于50μg/L以及≥50μg/L且<250μg/L三个区间,并统计各区间内的佝偻病患儿所占比率情况。结果25-(OH)D3含量<37.5μg/L的患儿所占比率最高,且与其他两个区间中患儿所占比率存在明显差别(P<0.05)。结论随着血清中的25-(OH)D3含量的增加,儿童发生佝偻病的比率逐渐降低,而将血清中25-(OH)D3含量<37.5μg/L作为儿童佝偻病的初筛标准有助于提升诊断效率,值得临床实践。

  • 标签: 儿童佝偻病 血清 25-(OH)D3含量 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