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3 个结果
  • 简介:回顾与反思百年客家文化研究史,有助于推进客家文化研究。在研究范式、成果影响、精神传承、产业创新等方面,客家文化研究表现出一些局限性。坚持"寻找差异、发现特色、避免雷同、培育个性"原则,秉承"平台为王、内容为本、科技为霸"理念,围绕"文化流域论、文化特质论、文化差异论"等观点,以宽广视野和宽容心态、务实学风和科学方法,推动客家文化传播和产业创新,方能巩固和提升梅州、河源、赣州等地在客家学研究中的地位与影响。

  • 标签: 客家文化 局限性 文化传播 产业创新
  • 简介: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宝贵资源,它是历史文化和积淀的结果,蕴含了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源需要规划管理者进一步去挖掘和保护。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城乡规划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日趋发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化的工作需要各种新技术的支撑,通过对现有历史文化名城信息平台的认识和相关新技术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信息化时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些新思路。

  • 标签: 历史文化名城 信息 系统
  • 简介:幸福不仅是个人的心愿,也是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目标之一,因此,对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通勤时间过长所带来的心理影响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通勤时间对于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通勤时间对于个人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个人通勤时间的增加,个人幸福感也随之降低。通勤时间与生活满意度也同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也证明了结论的稳健性。通过进一步考察通勤时间负面影响的异质性发现,通勤时间对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存在差异,对于个人收入高、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高的居民而言,通勤时间所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更大。因此,政府应重视通勤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致力于提高交通效率。

  • 标签: 通勤时间 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 简介:城市宗教史研究是我国城市史研究新的增长点之一,为不同领域的学者所关注,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寺庙宫观的研究,探讨城市信仰空间与市民生活等;二是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展开对城隍等城市神明信仰的研究;三是对城市制度宗教史的梳理;四是城市史中涉及的宗教信仰研究。但毋庸讳言,既有研究成果还存在一些盲点和不足。就研究内容而言,多是宏观性的研究,缺少比较有深度的个案研究;从宗教信仰自身脉络出发的研究还欠成熟,因而对既有关于'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等问题的研究推动乏力。在研究方法上,还比较缺乏对'传统与现代''宏观与微观'等方法的检讨。

  • 标签: 城市史 宗教史 民间信仰 社会文化
  • 简介:教育是当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利用博物馆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是博物馆在青少年领域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从实践层面看,馆校舍作依赖于博物馆与学校的自主性。但是通过研究日本、美国等博物馆教育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后可以得知,国家和地方从制度层面出台的相关规定和措施是实现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以期从制度层面为馆校合作提供勋力和保障。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研究,导致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彼此孤立,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制度优势。因此只有从政策法规出发,对经费投入、组织协作、监管评估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才能保障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教育。

  • 标签: 博物馆资源 学校教育 制度设计
  • 简介:烧结粘土砖作为中国古建筑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现有的机械物理性能检测方法多为破坏性的,采用超声波无损检测法则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砖的完整性。因此,本工作对比了试验台、砖表面平整度以及砖湿度等客观条件对超声波无损检测方法的影响,确定了超声波法检测古代粘土砖性能的操作流程。在初步测定采自山西南部及香港某古建筑的砖性能后发现,超声波无损技术可以标定砖的机械物理性能,并能判断同类型砖的不同劣化程度。超声波无损检测过程可以很好地保证古代砖的完整性,不会对古建筑造成破坏,而且具有便携性。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无损检测是可以推广应用的古建筑勘察及质量监测技术。

  • 标签: 超声波速 烧结粘土砖 古建筑 强度 含水率
  • 简介:本文选取武夷山茶文化为研究样本,借助质性访谈对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认知。结果表明: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资本因素。本文根据影响因子的量化研究,把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机理概括为:文化内驱力、社会推动力、市场调控力和资本外驱力合力驱动的结果。

  • 标签: 旅游地 文化变迁 影响机理
  • 简介:作为特殊文化商品,影视作品传递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及其价值观。中国影视作品要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走出国门,融人国际文化,被世界所接受,就必须体现其民族性。本研究探讨了素材中的民族性体现形式及其作用,结合例证分析了中国影视声音中民族性特色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影视声音 声音素材 民族性
  • 简介:文章旨在向藏学界首次译介有关吐蕃王陵的唯一一部密级史册——《桑瓦央琼》,与此同时详细考证了它的成书年代和吐蕃著名《五坚》史籍间的历史渊源,以及该史料所包含的独特历史观点和现行版本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较为深度的总结和分析。

  • 标签: 吐蕃王陵 《桑瓦央琼》 文献价值
  • 简介:铅同位素研究显示,叶家山曾国铜器(有曾国族属铭文者)铅料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中大多数铅锡合金的铅同位素特征与东秦岭地区铅矿有较高重合度;铜料来源尚难以确认,但与大冶铜绿山古矿区铜矿的铅同位素数据更为接近;其他族属铜器中,有使用与曾国铜器相同原料的情况,其他器物的数据则与之存在差异;商代风格器物中,多数为先周时期制作,个别器物的成器年代则已进入西周时期。本文通过与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比较,探讨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青铜技术与文化联系及相互影响。论文指出,周王室对青铜物料资源进行了集中管控和配置,在周王室统筹下开展青铜冶铸生产并分配给各诸侯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业生产体系的主要形式。本文研究结果,还为深入认识曾国与其他族群或方国间关系、商末周初铸铜产业发展、西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冶金考古 叶家山墓地 西周铜器技术 曾国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青铜工业
  • 简介:本文在分析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甬钟形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出土和传世甬钟的资料及研究成果,对万福垴遗址的甬钟铸造年代及铭文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 标签: 万福垴遗址 甬钟 年代 铭文
  • 简介:在效率面前,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一茬茬收割殆尽。笔者所做研究目的其一在于谱写“回乡麦客”群体的生活史,凡是平民百姓,在历史之中甚少留有痕迹,或是雁过无痕,或是留有只言片语,但是草根历史恰恰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最真实状态,笔者所做不在于其他,只为证明“回乡麦客”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地区,曾经以那样的方式,真实地存在过;本次研究目的是从组织学的角度出发,了解“回乡麦客”的自组织行为,分析“回乡麦客”群体组织内部的运行方式、沟通方式、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方式等,为“回乡麦客”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回乡麦客” 自组织 组织行为
  • 简介:冀中南民间多供奉女神三皇姑并定期前往苍岩山朝拜,此习俗至迟在清代后期已经形成,至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起。当前,信众前往苍岩山进香不仅是为了"祈福祛灾保平安",更是为了完成"求子""还娃娃"和"报死亡"等人生仪礼。由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仪礼都与三皇姑及苍岩山紧密相连,朝山进香并正确地施行这些仪礼就成为一种对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正是这种义务性使得苍岩山进香习俗在当下依然得以维系和传承。

  • 标签: 朝山进香 家庭义务 人生仪礼 苍岩山 三皇姑
  • 简介: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1930年代涌现出一批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从事中国历史研究的史学家。他们创作了一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初步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谱系,具体表现为: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并以此为指导,以回应和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为研究指向,探索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开辟和拓展了诸多史学研究的新领域,细化和剖析了中国历史研究的范畴和问题,这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 标签: 1930年代 马克思主义史学 研究谱系
  • 简介:考古资料及地方志所载内容表明:明清时期出于巨额商税的刺激,国家对古道全线难以通行的路段整修栈碥、架桥造船及后期维护,并在古道沿线设铺,便于商旅往来,使商於古道通行条件大为改善。

  • 标签: 商於古道 商税
  • 简介:区域城市是指在特定地理单元内一定数量的不同形态和功能结构的城市,围绕中心城市组成彼此联系密切的城市群体,其形成和发展是某一区域历史动态与静态环境有机结合的过程,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近代是武陵山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城市分布逐渐由沿清江、沅江及其支流布局向沿公路上下延伸转变,致使城市形态与内部功能结构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 标签: 武陵山区 城市布局 形态 功能结构
  • 简介:对于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阅读,增进了我们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转型的新理解。这种转型意味着一种结构的新逆转,它为人类学对于现代世界的关注提供了一种正当性的契机。人类学研究异文化,也同时关注当下的世界转型。这种基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构化的转型为未来开启了一片新的研究天地,中国人类学必然会从中获得关于自身发展的启示性的意义。

  • 标签: 吉登斯 结构化 转型
  • 简介:1980年代以降,随着本土化思潮的兴起,在"重构台湾"的过程中,台湾史研究亦呈雨后春笋之势,随之风起,时至今日,已然成为台湾史学界的"显学"。1990年代以来,台湾学术界对台湾史研究的发展过程有不同角度和程度的回顾与反思。这些回顾与反思,既是学术史研究的成果,亦是学术史研究的对象。目前对于本课题及相关问题,笔者所见仅刘翠溶有过一定的讨论。

  • 标签: 90年代以来 台湾学者 台湾史 回顾与反思 学术史研究 80年代
  • 简介:晚明的历史特殊性已成为学界共识,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层面都发生了不同于此前的变化。在女性婚姻家庭层面,女教的相对流行、伙伴式婚姻关系的出现,均成为新的社会现象。本文以晚明吴江叶纨纨的《愁言》为中心,考察女教与晚明婚姻中的女性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女教对女性情理观、婚姻观以及对待婚姻生活态度的影响。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女教为婚姻关系中女性情感与道德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对这一时期女性,特别是上层社会女性传统的情理观和婚姻观造成冲击,并因此对其现实婚姻生活产生影响。

  • 标签: 女教 婚姻 《愁言》 晚明 情理
  • 简介:本文通过对日据时代台湾和朝鲜警察制度及其特征、警察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警察对基层社会渗透能力的比较研究,来更具体地评价两地“殖民现代性”形成程度,而且尝试重新研讨解释殖民地朝鲜历史的几个理论架构(包括殖民剥削论、殖民现代化论以及殖民现代性论)。本文特别考虑以下三点:第一,对台湾和朝鲜警察制度比较分析,以利凸显两地警察制度形成过程与其特征;第二,将殖民地台湾这个“参照对象”置于围绕朝鲜“殖民现代性”而展开的争论中,以助更客观地观察朝鲜的“殖民现代性”;第三,为此,用计量方式来集中分析有关警察数量与力量,以做笔者主张的依据。

  • 标签: 台湾地区 朝鲜 “殖民现代性” 警察辅助机关 地方社会规 训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