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者分析了观念艺术在当代社会的起源、发展,指出当代艺术所针对的生态、环境、身份、种族、性别、社会平等等问题是政府所关切的问题,也是社会公众所身处的日常现实,所以当代艺术特别是观念艺术在西方常常被称为"社会治疗学"。作者对此又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念本身不是目的,艺术本身才是目的。

  • 标签: 治疗学观念 社会治疗学 艺术中国
  • 简介:吴文莉,陕西西安人,既是作家,又是画家,师从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陕西长安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西安市文联创研室副主任。西安文史馆研究员,柳青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叶落长安》改编成4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并在全国多次热播。出版画册《吴文莉国画·人物卷》、《当代工笔画唯美新势力·吴文莉工笔荷花精选》、《中国画名家作品集·吴文莉人物画选》。熟悉吴文莉的人都知道,她身在俗世,心却皈依了佛境。她为人处事,所传达给朋友和身边人的,时时刻刻,就都是暖暖的禅意。身与心浸润在佛理与禅思中的吴文莉。很自然的把佛与禅相融于她的艺术创作中了。这在她近些年来对荷花的研究与用墨。是可窥一斑的。她为此出过一本《水墨莲花》的画册.只那雅洁的封面,谁看了都会眼睛为之明亮许多。到翻开画页细阅慢读时,更会因那一幅幅圣洁的画作而心悦,阅读者的身心,被那漾溢着佛光禅韵的莲荷所俘虏。而自觉自愿地经历一次佛的洗礼、禅的教化。出淤泥而不染。中国的文化人,所认识的莲荷只到这个境界。而无边无际的佛与禅。对莲荷的觉悟要广阔得多,像佛与禅的大境界一样,无边无际。是为画家的吴文莉,以她的实践。完美了这一高标的艺术展现。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作品选 电视连续剧 西安市 为人处事 艺术创作
  • 简介:一“妖魔化中国”已从政治话语进入当代艺术话语长期以来中国被西方“妖魔化”很厉害。有个西方教授到中国来讲演,他发现中国学生对西方的了解非常深入而全面,而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却大多知之甚少。当一个学生问这位教授,你对鲁迅怎么看?那个外国教授竟然疑惑地说“鲁迅是什么”,他甚至不知道鲁迅是个人名还是一个地名。由此可见中国对西方文化大大“文化透支”,而西方文化对中国极端忽略,从而导致对中国由于无知以至于任意“妖魔化”。近三十年来,西方媒体在妖魔化中国的问题上出现了多种论调,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发展论,中国妖魔美国论,如《华盛顿邮报》曾发表《中国妖魔化美国》的社论,居高临下地认为中国媒体有不少反对“美国霸权”的文章。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提升和中美双赢模式的共识达成,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已经没有太多的市场,中美公众和媒体更能接近公正地看待相互形象和地位。但是,由于美国控制了全球媒体和国际传播渠道,因此美国媒体尽管在报道态度与视角上有了些调整,开始更多地提出中国发展论和中国对话论。但一个世纪以来的精神文化侵略姿态和不时闪现的政治偏见,使得中国在文化误读中仍能相当沉重地感到西方主流媒体刻薄的批评和不公平的嘲弄。可以...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妖魔化中国 当代艺术身份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如今。逐渐被娱乐化的诗歌界经常会有闹剧出现。诗歌不断地遭到误解,而诗歌批评的位置此时或许比诗歌本身还让人迷惑。许多人远离了诗歌,更多的人远离了诗歌批评和研究,综合起来考量,从事诗歌批评与研究应该是当下较为尴尬的文学行为了。即便如此,出于对诗歌这种语言精华艺术的热爱,仍然有一些执著的人在默默地从事着诗歌批评与研究工作。罗振亚先生就是这些人当中非常虔诚与执著的一位学者型批评家。

  • 标签: 新诗批评 罗振亚 新诗研究 诗歌批评 伦理 娱乐化
  • 简介:网络电影批评的崛起,对中国电影批评影响深远,而且极具有文化意义。它本质上是电影批评的“媒介化”转向,是批评的意识形态、方法论和手段的整体转向,体现出了一种范式转型特点,亦即库恩所言的“范式”再造。虽然这种范式还在形塑之中,但它的社会影响日益重要。

  • 标签: 网络电影批评 范式 构型
  • 简介: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现状,现代性、后现代性等西方舶来的术语似乎无从回避,但倘若将其原封不动地照搬至中国文艺实践,有效性很是值得怀疑:它们是否真的适用于中国语境,是否是借西方话语强权对中国艺术现状进行“强制阐释”,对中国学者而言,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装置艺术 现代主义 个案 陈箴 后现代性
  • 简介:宁小龄(《人民文学》副主编):我们首先请《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致辞。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各位文朋诗友,大家上午好!第四届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又在绍兴举办,这也是第三次在大家公认的文学之城绍兴与大家欢聚。在次,我谨代表《人民文学》杂志、

  • 标签: 青年作家 批评家 中国故事 峰会 《人民文学》 纪要
  • 简介: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充盈着多年浸淫于西方人文氛围所汲取的西方文学批评传统,同样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互为镜像的两种"传统"体现到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就是"世界向度"与"中国向度"的交织缠绕。而"夏氏诗学"的"中国向度"主要体现为这样三个方面,即:感时忧世的人本情怀,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直觉感悟的文本把握。

  • 标签: 夏志清 文学批评 感时忧世 知人论世 直觉感悟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01
  • 简介:人们长期以来所关注的对联入史问题,社会上曾经有几种说法:一是"对联无史"论,即近代的文学史没有中国楹联的地位;二是"不能入史"论,认为中国楹联是"雕虫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编入文学史;三是"入史无用论",即认为中国楹联是"诗词附庸",不是单独的文学门类,入不入史无所谓。笔者认为,上述这几种说法,一是文化"视觉"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文

  • 标签: 文学史 中国 楹联 对联 艺术 漫话
  • 简介: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苏轼在品评前人的书法时眼光独到,他的评析往往能够穿透前人的心灵。通过批评,苏轼提出了自己的审美倾向:不满于瘦硬的书风,标举寓进挺清秀于丰腴厚实之中的书风;提倡“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审美理想;崇尚平淡深远之美。

  • 标签: 苏轼 书法批评 审美倾向 审美理想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24
  • 简介:因为在先锋小说中最属马原和孙甘露的文本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游戏精神,但在马原这部小说中,而先锋小说也并非是后现代主义批评最理想的阐释对象

  • 标签: 后现代批评 早产实验
  • 简介:批评的危机已经被言过其实地夸张了许多年头,好像已成定论,人们似乎觉得,批评是一个谁都可以质问上几句的行当。危机是慢慢被夸大的,有时是耸人听闻的攻击,有时是冷言冷语.有时则是自嘲自贬,高兴的话还会加一点噱头与花絮——于是,对批评批评居然异常的繁荣.这倒是一种真正的危机:缺乏思想交锋中的现实针对性,沉溺于内部之战,一味地自我消耗;

  • 标签: 批评 现实针对性 危机
  • 简介:自有文学以来,崇古就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老子认为:"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孔子提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为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也因为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心理,"古意"便在崇古传统中滋生,成为艺术品评的标准和审美理想的代名词。然而,尽管如此,"古意"之于文艺品评,却并不完全等同于复古或者拟古。

  • 标签: 戏曲创作 信而好古 道纪 思想文化资源 李开先 《西厢记》
  • 简介:1在一次题为“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的研讨会上,某作家这样表述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的期待:“希望批评家能够认真地分析和评论作品,希望批评家老师们能对我们的写作多进行有益的指导”。貌似客气而谦逊的发言,却引发了在座批评家的不满和反驳,一位青年批评家直接拿起话筒反问:“批评为什么要指导创作?文学批评仅仅是为创作服务的吗?”

  • 标签: 文学批评 写作 批评家 评论作品 创作
  • 简介:  岁月荏苒,流光易去,不知不觉间,又快到路遥逝世十五周年的祭日了.  十五年里,我经常听人谈起路遥,谈起这个四十二岁便赍志而殁的优秀作家.  论及路遥,语含不屑甚至轻蔑的,自然大有人在.他们把路遥说成一个落伍而可笑的人,甚至把他的作品说得几乎一钱不值.这不奇怪.在文学领域,就连大师,都难免要受到别人的质疑和苛责.更何况,路遥还不是大师;更何况,路遥的作品的确存在问题.……

  • 标签: 怀念路遥 路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