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措施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接收的儿科科室中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患儿羧甲淀粉钠溶液,比较两组患儿相关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患儿在肺啰音、咳嗽以及持续感染消失的时间上,研究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发生率46(97.87%)明显高于对照组38(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科室中,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经由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羧甲淀粉钠溶液治疗,可有效降低患儿肺啰音、咳嗽以及持续感染消失的时间,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治疗效果有效率明显有所提升,利于患儿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措施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接收的儿科科室中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患儿羧甲淀粉钠溶液,比较两组患儿相关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患儿在肺啰音、咳嗽以及持续感染消失的时间上,研究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发生率46(97.87%)明显高于对照组38(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科室中,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经由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羧甲淀粉钠溶液治疗,可有效降低患儿肺啰音、咳嗽以及持续感染消失的时间,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治疗效果有效率明显有所提升,利于患儿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引起多种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在全球范围内,呼吸道病毒感染在儿童死亡率中占有较高比例。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 鼻咽拭子检测:这是一种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可以通过采集鼻咽部的分泌物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2. 血液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3. 病毒基因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直接检测病毒基因片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 抗病毒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有多种疫苗可供选择,如流感疫苗、腺病毒疫苗等。2. 免疫增强剂: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结论:总之,儿科临床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不断,诊断方法更加准确,治疗手段不断完善。然而,由于病毒变异较快,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因此,临床医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密切关注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便为患儿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儿科门诊口服抗癫痫药处方用药的基本情况和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我院2013年1-4月的儿科门诊处方,每个星期随机抽取1日处方,对口服抗癫痫药的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916张含有口服抗癫痫药的处方纳入分析,抗癫痫药单一用药占68.67%(629/916),联合用药占31.33%(287/916)。单一用药中使用率排序居前3位的口服抗癫痫药分别为:左乙拉西坦30.36%(191/629)、丙戊酸钠27.03%(170/629)、奥卡西平12.60%(78/629)。结论:从口服抗癫痫药使用的品种、联合用药方案及使用剂量来看,我院儿科门诊口服抗癫痫药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且以新型口服抗癫痫药为主,符合抗癫痫药的使用趋势。
简介:摘要:研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中是否具有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2020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儿科患者100例,随即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50)人,观察组选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治疗。并且综合两组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阿奇霉素是否具有用药不良的反应。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恢复情况并无明显差距,而且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率远高于对照组。结论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并未促进儿童恢复,反而容易出现较高的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微生态制剂,以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为我院在2019年2月---2021年2月间儿科收治的消化系统疾病患儿应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在其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选取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放置时间对三种儿科常用抗菌药微粒数的影响。方法 取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分别与三种输液按照低浓度和高浓度调配后,检测于室温下放置0、1、2、3和4h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三种药物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液中粒径≥5μm和≥10μm的微粒数均低于其他两种输液的配伍液,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5 mg/mL浓度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时,粒径≥10μm的微粒数分别在放置0 h和3 h后超标,放置4h内最高可达90.2±3.7mL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时,粒径≥10μm的微粒数放置0 h时出现超标现象,放置4 h内最高可达270.4±6.5mL 。两种头孢类药物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粒径≥5μm和≥10μm的微粒数呈减少趋势,与另外两种输液配伍后,放置1 h减少,而后增多,多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与三种抗菌药物粉针剂配伍使用时,不溶性微粒数最少。如需使用另外两种输液配伍,将放置时间控制在1 h左右不溶性微粒较少。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粉针剂复溶后不溶性微粒过多,存在严重超标现象,建议儿童患者使用精密输液器输注该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科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特点。方法:选取2021年1月开始,收集研究数据,拟定相关计划,直至2022年12月截止共计纳入80例患儿参与分析,以计算机表法分组,对照组静脉滴注,研究组口服用药,均使用阿奇霉素治疗,每组患儿40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结果:经研究分析,患儿用药后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为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过敏反应等,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比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50%)较少,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97.50%)比较对照组治疗效果(90.00%)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儿科疾病具有显著效果,口服给药方式不良反应较少,因此,在临床使用用药治疗中,推荐口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针对42例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实施的临床带教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提升儿科临床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2例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实验组采用基于案例学习(CBL)结合模拟诊疗(Simulation-Based Learning, SBL)的带教方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讲授式(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带教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技能考核及理论知识测试等方式,对两组实习生的学习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实验组实习生在临床技能操作、病例分析能力及患者沟通技巧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实习生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95.2% vs. 76.2%)。结论:基于案例学习与模拟诊疗相结合的临床带教方法,在提升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临床技能、病例分析能力及患者沟通技巧方面效果显著,且能提高实习生的教学满意度。该方法值得在儿科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实习生的综合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院流感期间儿科门诊用药的情况及原因,为临床儿科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计算机中筛选本院儿科门诊用药病历,同时按不合理用药类型进行统计并制成帕累托图分析。结果:统计1702张儿科门诊处方中,不合理处方39张,处方不合理率为 2.29%。8 种不合理用药类型中,中药物成分含量重复(10例,占比25.64%)、超说明书用药(8例,占比20.51%)、遴选药物不适宜(8例,占比20.51%)的为主要因素。中成药功能相似(7例,占比17.95%)的为次要因素。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3例,占比7.69%)、药物药理作用冲突(1例,占比2.56%)、用药剂量不合理(1例,占比2.56%)、无适应症用药(1例,占比2.56%)为一般因素。结论: 本院流感期间儿科门诊处方合格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药师应根据不合理处方因素的类型制订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加强用药干预。规范儿科用药的临床应用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儿用药安全。
简介:目的:了解常用抗感染药物在我院儿科住院患者中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儿科2005年4月~6月出院病例284份,统计患儿性别、年龄、疾病名称、住院时间、实验室检查、是否有外院治疗史、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并根据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率、使用种类、药敏试验、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率为97.9%,共涉及7类22种抗感染药物;使用频度排序前3位的是:利巴韦林、头孢曲松、克林霉素;药敏试验率为10.1%;单一用药率18.2%,联合用药率81.8%.结论:我院儿科抗感染药物使用普遍,存在"大包围"使用等不合理用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