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治疗的15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方法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施行手术,经翼点入路手术152例,经前纵裂入路手术5例.其中施行瘤颈夹闭术者154例,另3例因动脉瘤较小或为前交通动脉的梭形扩张者施行动脉瘤包裹术.对26例IV、V级的动脉瘤手术中清除局部血肿后,对其中14例脑压较高者或术后因脑水肿反应严重者在首次手术时或再次手术行去骨瓣或颞肌下减压术.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outcomescore,GOS)判断,本组手术后近期恢复良好者140例(89.2%),中残5例(3.2%),重残4例(2.5%),死亡8例(5.1%,包括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的患者).死亡的8例中有7例为IV、V级的患者,另1例为动脉瘤包裹术后因再出血死亡.严重残废的4例患者也均为IV、V级病例.结论对出血时间在数小时之内、具有典型前交通动脉瘤的CT表现、病情十分危重的患者,可直接进行手术探察;对出血后早期呈IV、V级状态的患者,积极手术可能挽救一部分患者的生命.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市交通职工HIV/AIDS防治知识的现状,为今后加强HIV/AIDS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为交通系统职工进行HIV/AIDS的知识宣传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市长途客运和出租车职工以无记名的方式回答调查闯卷,共回收2762份,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5%以上的职工对HIV/AIDS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并掌握HIV/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但两组有60.6%和40.9%的职工认为与HIV感染者共用浴缸或便器可感染HIV,45.2%和61.5%的职工认为蚊虫叮咬可感染HIV.有42.2%的职工对用于乙型肝炎消毒的药物,完全可以用于HIV的消毒存在错误的认识。有75.5%的职工对HIV/AIDS存在恐惧心理;但又有33.1%和50.4%职工认为自己没有感染HIV的危险,在恐惧的同时对HIV/AIDS的流行又认识不足。95%以上职工希望得到艾滋病相关的防治知识,并愿意告诉家人和亲朋。结论:应加强北京交通系统职工HIV/AIDS知识的强化教育,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利用多种形式宣传HIV/AIDS防治知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简介:目的:完善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监测标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查2010年与2011年7—12月Ⅰ类切口住院患者病历各357份,认真填写医院《临床用药抽检监测表》并分析。结果:2年相比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率(15.30%/53.16%)提高了37.86%;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9.93d/15.83d)减少了4.1d;患者人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费用(5202.7元/4746.4元)下降了456.3元。结论:我院自监测标准实施以来,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药物选择、用法与用量、用药时间等方面日趋合理,但距国家标准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
简介:随着医院药师药学服务意识的增强,药学信息已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医院药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如何获取、整理以及传播最新最快的医学与药学信息,已成为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许多三级甲等医院和部分发达城市的中心医院逐步开始尝试开展药学信息服务。在信息服务观念的培养、设备的配置和人才建设等方面做了部分工作,但还有大部分医院的药学信息服务停滞不前,尚未意识到药学信息服务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药学信息服务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者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药学信息服务的开展情况做一介绍。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严重用药错误(SME)的发生情况及成因,为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0至2013年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从中选出所有E~I级(E级:对患者造成暂时性伤害;F级:导致患者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G级:对患者造成永久性伤害;H级:导致患者生命垂危;I级:导致患者死亡)ME(即SME)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指标为SME的分级、临床表现、发生原因、涉及药品和科室.结果共收集到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11份,其中SME报告80份,占15.66%;2010-2013年SME报告在当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的占比分别为22.52%(59/262)、16.67%(10/60)、3.95%(3/76)和7.08%(8/113).80份SME报告中,2010、2011、2012、2013年分别占73.75%(59份)、12.50%(10份)、3.75%(3份)、10.00%(8份);E、H、I级ME报告分别占95.00%(76份)、3.75%(3份)、1.25%(1份).E级ME以皮疹多见;H级ME均为过敏性休克;I级ME造成患者死亡.80份报告涉及81例次ME,发生原因为单次用药剂量过大者78例次(96.30%),日剂量过大、溶媒用量过少和有禁忌证用药各1例次.81例次ME涉及18种药品,其中76例次(93.83%)涉及14种抗菌药物.80份报告涉及14个科室,占比居前3位者分别为急诊科(46.25%,37/80)、骨科(15.00%,12/80)和普外科(11.25%,9/80).结论我院SME以E级为主,主要原因为单次用药剂量过大,但也有导致患者死亡的I级ME发生.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医院SME的防范.
简介:目的:了解本院感染科治疗肝炎口服辅助药和抗病毒药的应用情况,分析2008—2010年该类药物的使用数量、消费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对本院治疗肝炎的口服辅助药和抗病毒药使用的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的依据。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法,对本院感染科药房2008—2010年治疗肝炎的口服辅助药和抗病毒药的使用数量、消费金额及用药频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0年我院治疗肝炎的口服辅助药和抗病毒药的消费金额逐年增长比例分别为27.05%和34.78%,增幅较大。限定日费用(DDC)排名第1位的药物是熊去氧胆酸胶囊(优思弗),降幅排名第1位的药物是胆宁片。总金额排序/DDDs排序值总体均接近1,正偏离最多的品种为联苯双酯片,负偏离最多的品种为熊去氧胆酸胶囊(优思弗)。结论:我院感染科治疗肝炎的口服辅助药和抗病毒药的消耗近年呈上升趋势,以抗病毒药物为主,用药基本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