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介绍许铣主任诊治皮肤病患者时重视调理其心身状态,从而治愈一些顽固皮肤病的临床思路和体会.其中,注重调理心、肝两脏的气血阴阳,是治疗难治和顽固皮肤病的重要思路.

  • 标签: 心身医学 皮肤病 名医经验 养心调肝 许铣 @@
  • 简介:1临床资料患儿男,6个月,因“头顶部丘疹3个月”于2017年3月就诊。患儿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在头顶部出现个粟粒至绿豆大小淡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之后皮损逐渐增大至豌豆大小,表面呈红白色。病程中皮损未出现水疱。患者为明确诊断来我科门诊就诊。既往史无特殊,否认外伤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情况。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查体:患儿头顶部有1个豌豆大小淡红色丘疹,皮损中央无脐凹,活动度可,质地中度,无压痛见图1,其余部位未见明显类似皮损。诊断:黄色肉芽肿?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组织病理:真皮内可见数个小叶状、内生性结节,结节中有较多嗜酸性包涵体,与结节相连下方有1个囊结构,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并可见颗粒层,囊内容物为大量层叠状角质物质及嗜酸性软疣小体,见图2~4。最后诊断:表皮囊肿伴传染软疣。

  • 标签: 表皮囊肿 传染性软疣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贝优芬与溃疡糊联合修复乳腺癌放射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8例Ⅱ级以上乳腺癌放射皮肤损伤的患者使用贝优芬与溃疡糊联合治疗,皮肤破溃的部分涂抹溃疡糊,未破溃及近期修复的皮肤涂抹贝优芬,直至完全修复后2~4周,以保护修复的皮肤免于再次损伤,同时恢复皮肤的弹性和减轻色素沉着。结果.28例患者经治疗3~9天皮肤损伤处完全愈合,1~2周后皮肤恢复弹性,色素沉着减轻或消失。本治疗出于人道考虑,无法设置对照组。结论:贝优芬与溃疡糊联合修复乳腺癌放射皮肤损伤效果确切。

  • 标签: 贝优芬 溃疡糊 修复 乳腺癌 放射性皮肤损伤
  • 简介:儿童真菌皮肤病占儿童皮肤病的0.5%~10.0%,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的儿童浅表真菌皮肤病有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真菌病及花斑糠疹。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头癣的治疗采用以口服药为主的综合疗法;体股癣、手足癣及花斑糠疹以局部治疗为主;不同临床类型的甲真菌病其治疗方法亦有不同。常用于儿童真菌皮肤病的口服抗真菌剂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及氟康唑。

  • 标签: 儿童 真菌性皮肤病 头癣 体股癣 手足癣 甲真菌病
  • 简介:目的观察系统红斑狼疮中西医临床分型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实验室检查,归纳系统红斑狼疮中医分型.结果心肾不交型多见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尿蛋白增高,左房增大,心动过速;热毒炽盛型多见白细胞增多,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心动过速;阴虚火旺型多见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尿蛋白增高,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心脾两虚型多见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尿蛋白增高,肝脾肿大,心动过缓,心率不齐;心火亢盛灼肺侮脾型多见白细胞增多,尿蛋白增高,血尿,心动过速,左房增大,心包积液,胸透胸片可见两肺纹理阴影增高;脾肾阳虚水寒射肺型多见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增多,尿蛋白增高、红细胞+,肝肿大,肺部感染;寒邪困脾伤肺型多见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增多,尿蛋白增高、红细胞+,肝脾肿大,腹水,少量胸腔积液.结论采用西医理论可以解释中医分型,并能高效治疗并发症.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 临床分型
  • 简介:白癜风常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autoimmunnethyroiddisease,AITD)、类风湿关节炎、1型糖尿病、恶性贫血、系统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thematosus,SLE)、艾迪生病、斑秃等,其中以AITD最多见,包括Graves病、慢性淋巴细胞甲状腺炎(桥本病)、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相关眼病等,但有关白癜风并发AITD确切机制研究甚少。鉴于白癜风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和各种非遗传因素相关,多数认为是由基因、环境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共同的终末通路,即氧化应激-自身免疫介导的黑素细胞缺失,特别是非节段型白癜风(non-segmentalvitiligo,NSV)。该文从白癜风的基因、自身免疫和氧化应激3个关联机制上综述、阐述其与AITD的关系。

  • 标签: 白癜风 甲状腺疾病 自身免疫性 遗传 自身免疫 氧化应激
  • 简介:报告1例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血管瘤。患者男,15岁,左大腿暗紫红色靶形丘疹6年,无明显自觉症状。专科检查:左大腿见一1.5cm×1cm大小暗紫红色斑丘疹,呈靶形,中央见1.0cm×0.3cm大小暗褐色丘疹,质硬,周围绕一暗紫红色淤血环,丘疹与淤血环间皮肤呈淡黄色。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轻度棘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充血,扩张血管与表皮平行,部分管壁内皮细胞肿胀,似鞋钉样突向管腔;真皮中层血管呈裂隙状,呈垂直走向;见较多管外红细胞,真皮中层见含铁血黄素。根据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为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血管瘤。

  • 标签: 血管瘤 含铁血黄素沉积性 靶样
  • 简介:痤疮治疗方法较多,对丘疹及脓疮痤疮疗效较好,而囊肿、聚合痤疮至今仍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我所美容中心,采用搔刮术配合中西药内外用药,对589例囊肿、聚合痤疮进行1个疗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标签: 面部囊肿 搔刮术 囊肿消 痤疮 囊肿性 痊疮
  • 简介:过敏紫癜(anaphylactoidpurpura,AP)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主要侵犯全身毛细血管的疾病,多发生儿童及成人。病因复杂,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发现可能与感染、药物、遗传等因素相关。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内皮素-1、Toll-like受体2、Toll-like受体4、基质金属蛋白酶、白三烯和脂氧素A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均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病因学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匐行血管瘤(A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例已确诊为匐行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18.60±4.98)岁,病程2-6年;均具有典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皮损表现为簇集或小片状红斑,其上见多发针头大小红色斑点,呈撒胡椒粉样,边缘匐行性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尤其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无炎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匐行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临床医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匐行性血管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总结药物相关皮肤血管炎(DACV)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认识。方法收集2008-2014年间就诊于我院皮肤科的皮肤血管炎(CV)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58例CV患者中49例为DACV,引起DACV的常见药物是抗生素(30例,61.2%)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5例,10.1%),其中抗生素类的β-内酰胺类所占比重最高(22例,44.9%)。临床表现中患者均出现皮肤受累,约1/4有发热,38.7%有消化道受累,约1/2有关节受累,1/3有肾脏受累。实验室检查40.2%红细胞沉降率升高,24.7%白细胞升高,18.4%贫血,20.4%抗核抗体(ANA)阳性,16.3%类风湿因子(RF)(+),6.1%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24.5%冷球蛋白(+)。治疗中27例(55.15%)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及卧床休息后病情完全缓解,其余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14例)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5个月后9例患者病情复发。结论抗生素(主要β-内酰胺类)和NASIDs类药物是引起DACV的常见药物。临床表现除皮肤表现外,往往累及消化道、骨关节、肾脏等脏器。大多数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和卧床休息后病情缓解,预后较好。

  • 标签: 血管炎 药物 治疗 预后
  • 简介:作者报道1例I期色素减少蕈样肉芽肿,患者为一13岁男孩,尽管临床上病情得到完全缓解,但T细胞受体γ多聚酶联反应发现仍有微小残留病变。通过对缓解后皮损的T细胞受体γ多聚酶联反应产物的进一步克隆和测序,发现原发性T细胞克隆仍存在,但数量有所下降。随访3年半,无任何新出皮损。蕈样肉芽肿残留的恶性T细胞克隆的临床意义还有待阐明。

  • 标签: 微小残留病变 蕈样肉芽肿 减少性 色素 多聚酶联反应 T细胞受体Γ
  • 简介:58岁男性患者,项后增生性斑块15年,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我科行部分切除治疗,术后病理符合项后瘢痕疙瘩毛囊炎,术后予促进伤口愈合和活血化瘀中药,以及强效激素软膏和加压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瘢痕疙瘩 毛囊炎 手术
  • 简介:一71岁韩国男性前额出现孤立的红色斑块。该斑块出现已有1年,并缓慢增大。体检发现前额上正中线部有一轻微隆起的、1.5cm×1.5cm红色斑块。体力活动或情绪应激反应均不诱发该斑块出汗。皮损无疼痛或触痛。患者前额部无外伤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外分泌腺数目增加,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血管沟扩张。免疫组化检查显示外分泌腺对S100和癌胚抗原(CEA)染色呈阳性,血管沟对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呈阳性。上述结果符合小汗腺血管瘤错构瘤的诊断。随访1年皮损无改变。

  • 标签: 血管瘤性错构瘤 小汗腺 前额 迟发性 癌胚抗原(CEA)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 简介:背景:外生殖器疣治疗中的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是其潜在的复发风险。但几乎所有评估复发性的研究均为3个月的随访。鉴于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潜伏期较长,而随访3个月时间太短,不足以检测出真实的复发率,作者进行一项研究,对用5%咪喹莫特乳膏(一种免疫调节剂)治疗的外生殖器疣患者进行评价,并在皮损完全消退后随访6个月。方法:在法国51所私人或开业医院进行开放式、非比较、多中心研究。应用5%咪喹莫特乳膏3次/周,直至外生殖器疣消退,应用时问最长为16周。皮损完全消退后随访6个月。

  • 标签: 外生殖器疣 乳膏治疗 5%咪喹莫特 随访 安全性 咪喹莫特乳膏
  • 简介:背景:目前,很少应用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邻近皮肤选择汗腺切除术(Shelley术式)治疗多汗症。目的:研究该技术是否为一种永久减少腋汗的好方法。方法:这是一项在某大学皮肤科进行的前瞻、开放、非随机治疗试验。从出汗最多区域的中央切除一小块椭圆形的与皮纹平行的皮肤。沿切口边缘向下潜行分离至出汗最多位置,然后翻起皮肤。用剪刀剪去邻近皮肤下面容易辨认的大汗腺。作者治疗了8例腋汗症患者的15处腋部皮损。通过患者白行估计手术后出汗减少的百分率来评估出汗减少的程度。并由外科医生对瘢痕外观进行分级。5例患者8处腋部皮损的HE染色切片用于组织学上评估汗腺组织的大小、位置和深度。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有效:平均汗液减少程度是65%(极差40%~90%)。平均随访1.3年(极差0.1~6)且此间汗液减少程度一直维持。5例患者的组织学分析:汗腺较毛囊位置略深。在5mm厚的皮片中汗腺组织平均厚3.5mm。顶泌汗腺小叶较外泌汗腺的小叶更多、更大。两种汗腺紧密相邻,在皮肤内的深度无明显不同。结论: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选择汗腺切除的局部外科手术仍是永久减少腋汗的最安全方法之一。

  • 标签: 治疗性试验 组织学分析 皮肤切除 腺切除术 腋汗症 回顾性分析
  • 简介:近年来,在男性性病患者的治疗中,部份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消失,各种检验如涂片、培养阴性,但病人仍然自诉有各种类型的不适,自觉会阴不适,尿道灼热、灼痛,尿频尿急,下腹胀痛睾丸坠胀,晨起尿道口有乳白色分泌物等。针对这类病人的主诉,结合前列腺肛检和化验,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慢性前列腺炎的典型表现,据此进行前列腺的专科治疗,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非淋菌性 慢性前列腺炎 诊治体会 前列腺注射 男性性病 衣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