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侧脑室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外科技术。方法对33例侧脑室肿瘤病例,7例经额叶皮质、4例经纵裂胼胝体、15例经顶枕叶皮质、7例经颞叶皮质入路,应用显微技术行肿瘤切除,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20例,大部分切除7例,部分切除6例。其中脑膜瘤16例,室管膜瘤10例,星形细胞瘤5例,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术后出现脑积水4例,肢体轻瘫4例,偏盲2例,远隔部位血肿1例,癫痫1例。随访时间4个月~6年,平均3.7年。18例术后恢复良好并参加工作,9例术后状况基本同术前(生活可自理),不能生活自理2例,2例星形细胞瘤病人1年后肿瘤复发死亡,失访2例。结论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切除侧脑室肿瘤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室管膜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30例发生于成人的室管膜瘤,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学特征。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不同部位肿瘤患者症状有所不同。标本最常见的病理表现为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形成,瘤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周围无细胞核区。部分标本还可见室管膜裂隙和室管膜菊形团。17例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部分瘤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和肿瘤细胞对中型丝(vimentin);部分瘤细胞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EMA),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室管膜菊形团的腔面,呈线、点状分布。结论室管膜瘤是一种有特殊组织结构的神经上皮肿瘤,其最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掌握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究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ICU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收治存在一定的睡眠障碍问题的ICU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其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对其出现睡眠障碍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造成ICU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问题的相关因素分别为患者身体不适、担心自身病情发展、无陪护和经济负担等问题,其中患者身体不适和担心病情发展的因素所占比例最大。结论:受到ICU病房环境的特殊性影响,其患者通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眠问题,导致睡眠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层种因素结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护理人员能够给予其针对性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安稳入睡,促进其身体康复。
简介:目的:评价护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级38名护理本科生为试验组,按照改革后的护理学基础一门课程5个模块进行教学,5个模块分别是模块Ⅰ-感性认识护理、模块Ⅱ-护理学基本理论、模块Ⅲ-一般性护理知识、模块Ⅳ-治疗性护理知识、模块Ⅴ-护理技能综合培训。2010级49名护理本科生作为对照组,按照改革前的专业思想教育——了解临床、护理学导论、基础护理学、集中见习与岗前培训4门独立课程进行教学。结果:实施护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改革后,2012级护生结课时的平均成绩为(86.50±5.02)分、优良率占49.4%、课程总体满意度评分为(98.40±0.71)分,平均成绩、优良率与改革前实施传统课程设置的2010级护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课程满意度高于改革前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改革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实现减课程(4门减至1门)及减课时(总学时由290学时调整至260学时)的目标,应用后保持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且得到学生高满意度反馈。
简介:目的:采用混合性研究方法,调查ICU医护沟通实践现状并分析需求匹配策略,为促进医护沟通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15所医院的 435 名ICU医护人员医护沟通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抽样法对 5所医院ICU的 6 名医生及11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医护沟通评价总分为(73.46±11.38)分;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沟通的开放性、沟通的准确性、理解能力、沟通培训经历是医护沟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访谈结果显示医护沟通需求匹配策略主题包括3 个:能力需求匹配策略(加强技能培训、强化认知);机会需求匹配策略(建设组织文化、营造沟通环境);内部动机匹配策略(激发职业获得感).结论:ICU医护沟通实践存在提升空间.管理者可从能力、机会及动机三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医护沟通能力及专业培训,优化组织文化及沟通环境,提升医护人员职业获得感和专业价值感,.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影响,观察其对颈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72)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72),抽血检查后分别随机分为小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大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前,在同一种性质斑块中,两治疗组(小剂量和大剂量组)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对两种性质斑块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进行比较,无论是小剂量组还是大剂量组,三项指标均以易损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或P〈0.01);在同性质斑块组中,无论是接受小剂量还是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大剂量组三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P均〈0.01)。治疗6个月后,小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稍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而大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下降,两项指标均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小剂量组斑块回声信号无明显改善,而大剂量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s-CRP、IL-18和MMP-7的水平可作为检测AS易损性的血清学生物指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和稳定斑块。
简介:手术部分切除一例罕见巨大颅鼻沟通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放疗,病人临床症状消失,术后3月复查MRI示肿瘤消失.随访16月无复发,病人可正常工作、生活.经复习文献进一步明确这种临床少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12例正常脑组织和73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织标本.其中WHOⅠ级8例,Ⅱ级15例,Ⅲ级23例,Ⅳ2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R蛋白及AR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级别胶质瘤间AR表达差异。结果各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AR蛋白阳性率和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均P〈0.05)。胶质瘤WHO分级与AR阳性细胞率呈显著正相关(m=0.584,P〈0.001),胶质瘤WHO分级与AR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885,P〈0.001)。结论AR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增加.其表达水平与病理级别密切相关,提示AR可能在脑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