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7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85例)和阿德福韦酯组(90例),比较两组在治疗后48周时疗效。结果治疗后12周、24周、36周和48周时,替比夫定治疗患者HBVDNA水平低于阿德福韦酯组(P〈0.01),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或P〈0.01);治疗后12周、24周和36周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也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或P〈0.01);治疗48周,替比夫定组有2例,阿德福韦酯组有1例出现病毒学反弹;两组均有良好安全性。结论替比夫定较阿德福韦酯有更强抑制HBV作用,其治疗可提高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阿德福韦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胰岛素抵抗老年人NAFLD及其合并代谢紊乱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NAFLD合并代谢紊乱患者89例,NAFLD患者95例,正常对照80例,测定BMI及临床生化指标并进行肝脏B超检查。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指数,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将老年组青年组、老年肥胖组非肥胖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人NAFLD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血脂、血糖及肝功能代谢异常,脂联素水平降低,合并代谢紊乱者脂联素水平更低。老年人NAFLD合并代谢紊乱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年轻患者。老年肥胖及年轻NAFLD容易发生肝功能异常。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脂联素BMI、性别及HOMA相关。结论老年人NAFLD及其合并代谢紊乱患者胰岛素抵抗严重,脂联素水平降低;老年肥胖NAFLD患者更容易发生ALT异常。血清脂联素水平BMI、性别及HOMA相关,年龄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老年人 非酒精性脂肪肝 代谢紊乱 脂联素
  • 简介:明确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水平腹水发生、内毒素血症及肠道中大肠杆菌量关系,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7例无感染征象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1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分别以ELISA法、鲎试验及细菌培养法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清IL.6水平、血浆内毒素浓度及肠道太肠杆菌量。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水平、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肝硬化伴腹水患者血清IL.6水平、粪太肠杆菌量均显著高于无腹水者,并发现血清IL-6水平太肠杆菌量阃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硬化伴腹水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肠道中革兰阴性大肠杆菌过度生长以及由此引起细菌移位可能导致此细胞因子高反应重要因素,提示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水平可作为细菌移位指标。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血清IL-6 腹水 内毒素血症 肠杆菌 细菌移位
  • 简介: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全球主要健康问题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介导免疫应答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4(IL-34)水平,探讨IL-34疾病进程相关性。方法: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南通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9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慢性乙型肝炎(CHB)60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30例]纳入研究,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34水平,同时行血清生化和病毒学指标检测,分析IL-34生化、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相比,CHB组和肝硬化组血清IL-34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硬化组较CHB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CHB组血清IL-34水平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288,P=0.026;rs=0.385,P=0.002),HBVD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s=-0.325,P=0.011)。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IL-34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疾病进程相关。IL-34可能成为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学靶点。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白细胞介素34 免疫学
  • 简介:目的为探讨B超胃镜检查对预测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临床价值。方法将入选54例肝硬化患者均经B超胃镜检查,以了解门静脉内径大小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结果门静脉内径大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11,P<0.05),门脉扩张程度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上消化道出血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77,P<0.05)。结论B超门脉内径大小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可作为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预测指标。

  • 标签: 胃镜检查 上消化道出血 B超 门脉 肝硬化患者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CVRNA含量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以探讨HCV感染者PBMC中HCVRNA水平及其机体免疫功能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128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CVRBA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CD3+、CD4+、CD8+、CD4+/CD8+.结果PBMC内HCVRNA阳性组HCVRNA阴性组比较,前者CD32+、CD4+水平降低、CD8+水平增高,CD4+/CD8+比值下降大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侵染PBMC后可加重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 标签: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丙型肝炎患者 机体免疫功能 HCV 相关性研究 RNA检测
  • 简介: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肝细胞逐渐发生脂肪变性临床病理过程。SIRT3棕色脂肪产热有关,肝细胞内可检测到其表达。目的:通过检测NAFLD患者肝活检标本中SIRT3、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同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表达,探讨SIRT3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关系。方法:从体检人员和部分行肝胆外科手术者中纳入56例NAFLD患者,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先以超声检查初步诊断脂肪肝程度,然后行肝穿刺活检,确定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IRT3、AMPK、ACC1、SREBP-1表达。结果:超声诊断脂肪肝分级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致。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SIRT3和AMPK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加重而减低;ACC1和SREBP.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SIRT3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呈负相关.其表达降低可能通过下调AMPK表达,使脂肪合成基因ACC1和SREBP-1表达增加,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SIRT3 脂肪变性 超声检查 活组织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神经肽S受体1(NPSR1)基因多态性欧洲人群炎症性肠病(IBD)遗传易感性相关,但尚无研究探讨两者在中国人群中相关性。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NPSR1基因多态性IBD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57例确诊IBD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组355例,克罗恩病(CD)组102例]和500名健康对照者,以PCR和测序技术分析NPSR1基因rs323922(C→G突变)、rs740347(G→C突变)位点多态性。结果:UC组对照组间、CD组对照组间rs323922、rs740347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BD临床表型相关性分析显示:①rs323922位点突变型CG基因型男性CD(OR:0.441,95%CI:0.230~0.844)和结肠型CD(OR:0.425,95%CI:0.199~0.911)相关,为保护因素。②rs740347位点突变型CC基因型CD早期发病(〈16岁)相关(OR:15.019,95%CI:2.634~86.470),突变型C等位基因结肠型CD相关(OR:2.142,95%CI:1.709~4.294),两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NPSR1基因rs323922、rs740347位点多态性中国汉族人群IBD遗传易感性无关,但IBD某些临床表型有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神经肽S受体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中国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及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PLT2/MN)]变化及其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之间相关性。方法检测325例经肝活检检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HE、TBA及PLT2/MN比值变化,并分析它们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相关性。结果肝组织炎症分级G0~G2、G2~G3和G3~G4及纤维化分期S0~S2、S2~S3和S3~S4之间CHE、TBA及PLT2/MN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HE及PLT2/MN比值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而TBA之呈正相关。结论CHE、TBA及PLT2/MN比值能较好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三指标在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早期肝硬化。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胆碱酯酶 胆汁酸 全血细胞计数 炎症分级 纤维化分期
  • 简介:背景:急性胰腺炎(AP)临床常见急腹症,肠黏膜屏障损伤引起继发感染AP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近年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AP肠黏膜屏障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HMGB1AP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12月-2009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收治、确诊AP患者80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42例,选取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HMGB1含量,分析其AP病情严重程度、血清内毒素含量、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尿液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关系。结果:SAP组和MAP组血清HMGB1含量、内毒素含量、DAO含量和尿液L/M比值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患者血清HMGB1含量血清内毒素含量、DAO含量、尿液IMM比值以及Ranson评分、24hAPACHEⅡ评分、BahhazarCT评分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血清HMGB1含量可反映AP病情严重程度,并可作为判断AP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参考指标。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胰腺炎 肠黏膜 损伤 内毒素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子宫肌瘤患者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2月间收治患者100例,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0例,标准化护理)和观察组(50例,优质护理)。对比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围术期指标。结果:护理前两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围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提升子宫肌瘤手术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标准化护理 优质护理 子宫肌瘤 术后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索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及价值。方法:在2017年5月15日至2018年5月15日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对象,根据HP值结果,分为50例对照组(PH阴性)、50例观察组(PH阳性),且均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观察组hs-CRP(7.85±1.39)mg/L、LDL-C(3.76±0.19)mmol/L、TG(3.52±0.54)mmol/L、TC(6.48±0.75)mmol/L、Hcy(28.46±2.75)umol/L均高于对照组(P<0.05),HDL-C(1.11±0.05)mmol/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HP感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存在定相关性,HP感染、Hcy水平均可提示病情发生、发展程度。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就诊82例FD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体检8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增强胃动力联合抑制胃酸治疗。经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并取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组织,采取HE染色法对两组组织中EOS进行计数统计,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计数法对组织内肥大细胞数量进行统计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1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进行测量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EOS、肥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相应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水平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IL-6及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上述炎性因子水平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10水平治疗前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EOSIL-6、TNF-α、肥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肥大细胞数IL-6、TNF-α呈正相关关系(P〈0.05),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FD患者十二指肠黏膜EOS数量、肥大细胞数量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提高.而IL-10水平降低,这些变化FD发病存在正相关关系。

  • 标签: 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 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关性
  • 简介:目的了解HGV/GBV-CHCV混合感染者肝组织HGV/GBV-C相关抗原分布状况,探讨HGV/GBV-C对肝脏损害机制。方法以抗HGV/GBV-CNS5单克隆抗体或抗HCVNS3单克隆抗体为试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HGV/GBV-C、HCV相关抗原表达。结果56例肝炎病肝组织中HGV/GBV-C相关抗原表达阳性率为26.79%(15/56);HCVNS3抗原表达阳性率为39.29%(22/56)。HGV/GBV-CNS5抗原表达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肝细胞胞浆中,染色阳性细胞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肝细胞中存在HGV/GBV-C相关抗原表达,其编码产物可能作为种靶抗原,诱发免疫病理反应,免疫损伤可能其发病机制之

  • 标签: 庚型肝炎病毒 GB病毒C型 丙型肝炎病毒 混合感染 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院内感染指住院病人入院时存在感染是以前在医院获得,或与医院接触后发生感染。目前院内感染已成为医学界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表明,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细菌包括过性和定居细菌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手院内感染传播主要媒介,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手直接接触病人,极易引起交叉感染,为此笔者于2001-01/2001-12对医护人员洗过手进行采样,52份,合格者38份(标准细菌数<8/cm2),占73.1%,不合格者14份,占26.9%。

  • 标签: 院内感染 洗手 预防措施 细菌 消毒液
  • 简介:目前,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拉米夫啶等均未能突破40%~50%完全应答率。近2年来,我们采用宁波三环研究所免疫辩症三环三联疗法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同时,我们研究肝活检炎症组织学分级在三环治疗应答关系。

  • 标签: 慢性乙肝 组织学分级 完全应答率 抗病毒治疗 肝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表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GFR、HER-2HER-3蛋白在大肠良恶性肿瘤相关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肠镜病理证实大肠增生性息肉114例,大肠腺瘤121例,大肠腺癌1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单克隆抗体既用型二步法技术,检测EEGFR、HER-2HER-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EGFR、HER-2HER-3蛋白表达在增生性息肉组阳性表达率均较低,分别为35.1%、43.9%17.5%;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组阳性表达率均较高,分别为81.8%、78.5%39.7%和59.2%、76.7%46.7%。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EGFR蛋白表达在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中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P<0.01);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组中HER-2蛋白表达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HER-3蛋白表达阳性率较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肠癌病理类型中EGFR、HER-2HER-3蛋白阳性表达呈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大肠不同性质粘膜中EGFR家族蛋白表达起着不同作用,其表达形式具有不同特点;大肠癌发生发展中,三种蛋白在信号传导过程中有共同作用。

  • 标签: EGFR HER-2 HER-3 大肠病变 临床意义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HBV复制标志物肝组织HBsAg和HBcAg抗原表达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血清HBeAg和/或HBVDNA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血清HBeAg阳性阴性组中肝组织HBs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而血清HBeAg阳性者肝组织HBc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血清HBVDNA阳性阴性组中肝组织HBs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血清HBVDNA阳性者肝组织HBc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VDNA阴性者。结论血清HBeAg和HBVDNA水平肝组织HBcAg阳性率呈正相关。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肝穿活检免疫组化 血清HBV标志物 肝组织
  • 简介: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联合治疗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联合治疗老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叱血效果。方法将59例老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维持24h。治疗组同对照组治疗方法,再加用生长抑素(施他宁)联合治疗,止血后继续用药48h停药。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12h内病情好转,血压稳定,无继续出血者分别为16例(53.3%)和8例(27.6%),13~24h内止血分别为7例(23.3%)和6例(20.7%),24h止血总有效率为76.6%和48.3%。25~72h内止血分别为3例(10%)和2例(6.9%),5d内总止血率为86.6%和55.2%(32/60)。治疗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疗效欠佳或再次出血需行急症手术者,分别为2例(6.6%)和5例(17.2%),病死率为3.3%(1/30)和13.8%(4/29),两组相比联合组病死率和急症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天数联合组31d,对照组43d,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5)。结论施他宁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联合治疗老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止血率高、使用安全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生长抑素 垂体后叶素 硝酸甘油 老年人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简介:目的:对比以多西他赛为主二联和三联疗法对老年低分化胃癌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低分化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三联化疗组和二联化疗组,每组30例。二联化疗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化疗,三联化疗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方案化疗。对两组近期疗效、KPS评分、肿瘤进展时间(TTP)、生存时间(OS)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二联化疗组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为36.7%、63.3%,三联化疗组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为33.3%、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二联化疗组KPS评分为(71.5±6.6)分,显著性低于三联化疗组(79.5±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化疗组TTP为8.5月,三联化疗组TTP为8.7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化疗组OS为13.4月,三联化疗组OS为15.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化疗组不良反应(白细胞降低、贫血、乏力)率显著低于三联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多西他赛为主三联疗法,多西他赛为主二联疗法对对老年低分化胃癌效果同样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适合老年人使用。

  • 标签: 多西他赛 二联疗法 三联疗法 老年 低分化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