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总结胎儿四肢超声规范化结构筛查图像特征及孕早期胎儿四肢畸形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67例(3882个)孕11-13+6周胎儿(单胎妊娠2654例,双胎妊娠611例,3胎妊娠2例)行早孕期超声规范化结构筛查。结果3267例(3882个)11-13+6孕周胎儿中产前超声检出四肢畸形5例,其中单胎妊娠4例(上肢畸形3例,下肢畸形1例),双胎妊娠1例(双胎之一上肢畸形)。超声声像图示:(1)下肢畸形1例,胎儿双下肢股骨缺如。(2)手畸形1例,胎儿右手掌指骨部分缺如合并胎儿水肿(皮下水肿、胸腹腔积液、颈淋巴水囊瘤),单心房室畸形。(3)前臂及手缺如1例,胎儿右前臂缺如。(4)手腕部姿势异常1例,胎儿双手腕关节极度内屈,合并胎儿水肿(皮下水肿、胸腹腔积液、颈淋巴水囊瘤)。(5)尺桡骨发育不良1例,双胎中1胎儿右上肢尺桡骨发育不良,胎儿水肿(颈淋巴水囊瘤),脊柱裂,脐膨出;另一胎儿无异常表现。5例胎儿随访结果:(1)1例双胎中上肢畸形胎儿经选择性减胎术后正常胎儿继续妊娠,4例引产胎儿肢体检查证实产前超声漏诊1例缺指畸形,余3例胎儿引产前与引产后超声检查结果相符合。结论孕早期胎儿四肢超声规范化结构筛查可及早发现胎儿肢体畸形,对降低较大孕周孕妇引产率及双胎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胎儿的产科处理均有重要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新医改以来,我国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医疗市场的准入门槛逐渐降低,民营医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研究社会资本涌入医疗市场带来的竞争降费现象,选取2011年-2018年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但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我国公立医院仍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医疗市场外部竞争的加大对医疗费用的降低效果并不显著,并且会引起医疗费用结构的变动,导致市场失灵。只有在公立医院数量保持一定占比的基础上,坚持新医改的基本方向,鼓励民营医院发展,合理的提高医疗市场外部竞争程度,才能更加有效地降低门诊费用与住院费用,维持医疗费用结构的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断层摄影(DBT)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对乳腺结构扭曲的诊断效果。方法 搜集通过DBT+FFDM发现乳腺结构扭曲病变同时具备病理结果的100例病患的资料,剖析DBT以及FFDM两类检验方式对乳腺结构扭曲病变的良恶性判断以及病理结果。结果 DBT对伴肿块结构扭曲的诊断特异度为69.00%、阴性预测值为80.00%,明显优于FFDM的诊断特异度为28.60%、阴性预测值46.2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FFDM检查,DBT检查对乳腺结构扭曲病变具备突出的诊断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费用构成比现状和结构变化,为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分析法和结构变动分析法来分析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费用结构现状和变动情况。结果 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收入和住院收入中西药收入占比最高,门急诊收入和住院收入的结构变动度在2019年变动最大,其值为19.05%和28.77%,手术收入对门急诊收入的结构变动的影响较小,中药收入对住院收入的结构变动的影响较小。结论 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费用结构有所改善,但技术性收入增加不明显,同时,可能存在部分药品收入“差价”转移到检查收入的现象。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中应用结构化皮肤护理模式对预防压疮的作用。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危急重症患者进行探究,并用信封法将其分成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和试验组(30例,实施结构化皮肤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压疮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统计显示,试验组压疮发生率率低于对照组,其临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中运用结构化皮肤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预防住院期间压疮症状出现,切实提高其护理满意度,促进其机体相关指标早日恢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应用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22年9月-2023年9月为研究开展时段,抽选在该时段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62例作为试验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患者31例常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31例增加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弹性;结果:两组治疗前,抑郁和焦虑情绪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抑郁和焦虑评分更低,差异显著,P﹤0.05。而在心理弹性对比上,两组治疗前,心理弹性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心理弹性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应用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的方法有显著成效,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提高心理弹性,以乐观、坚韧的方式面对疾病,同时教会患者的团体相处技巧,利于青少年在生活中建立亲密关系,改善和控制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超声多普勒在常见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在2023年3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接收的108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进行评估,对比手术前,手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参数及关键指标在不同时间点(术后7d、30d、90d)的变化情况。结果:对患者随访后发现,患者使用的封堵器保持稳定位置,未发生任何移位或脱落,同时未观察到明显的分流情况。且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7d、30d、90d心功能各项指标与手术前相比有显著提升(P<0.05);术后7d、30d、90d,室间隔缺损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与手术前相比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在常见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建议推广应用。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 分析基于 ISO 标准的三级结构控制 在 精神科护理管理 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 2018 年 8 月 ~ 2019 年 9 月 我院收治 的 精神科 患者 96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将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均分为 两个组别: 对照组 、研究 组 ,每组各有患者 48 例 。对照组 患者 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 研究 组 患者 采用基于 ISO 标准的三级结构控制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效果的评分 及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工作效率与责任心、护理操作熟练度、服务态度与沟通能力、健康教育效果以及合作意识等方面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研究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 95.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1.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基于 ISO 标准的三级结构控制 可以显著提高 精神科护理管理 效果及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条件微波辐射对PC12细胞的损伤效应,为深入研究微波辐射的损伤机制提供剂量学依据。方法采用平均功率密度(重复频率×脉宽)分别为10mW/cm2(100pps×500ns)、30mW/cm2(300pps$500ns)和30mW/cm2(1000pps×150ns)的微波辐射NGF诱导后的PC12细胞5min,于辐射后6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和坏死率,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和坏死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PC12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10mW/cm2(100pps×500ns)辐射后6h,G0-G1期PC12细胞数减少(p〈0.05),G2-M期细胞数增加(p〈0.01);30mW/cm2(1000pps×150ns)辐射后6h,G0-G1期细胞数增加(p〈0.05),G2-M期减少(p〈0.01);30mW/cm2(300pps×500ns)辐射后6h,G0-G1期细胞数增加(p〈0.05),S期细胞数减少(p〈0.01),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PC12细胞核膜间隙增宽,染色质浓缩边集,核仁呈蜂窝状;线粒体肿胀、空化。结论30mW/cm2(300pps$500ns)微波辐射可引起PC12细胞生长抑制,凋亡率增加,结构损伤;30mW/cm2(300pps$500ns)可作为深入研究微波辐射的损伤机制的辐射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结构化护理方案在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采取俯卧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结构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根据诺顿评分细分为压疮高危(诺顿评分≤ 16)结构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及压疮低危(诺顿评分 >16)结构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手术当日、术后 1d、 2d和 3d的诺顿评分及术后 3d内压疮的发生率。结果结构化护理组和高危结构化护理组术后第 2d和第 3d的诺顿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常规护理组、高危常规护理组及低危结构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术后 1-3d的诺顿评分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构化护理组和高危结构化护理组术后 3d内压疮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和高危常规护理组,而低危结构化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的压疮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能升高压疮高危病人的诺顿评分,并降低压疮发生率,但对压疮低危病人无显著效果。因此,在神经外科俯卧位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皮肤护理中,应根据诺顿评分选择护理方案,对高危患者采取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对低危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以降低压疮的发生率,同时降低临床护理负担。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四肢长骨骨纤维性结构不良(FDB)影像学表现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四肢长骨FDB患儿的临床资料.32例患儿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14(9.2±3.1)岁.其中32例行X线检查,30例行CT平扫及3D重建,14例行MRI平扫.在X线、CT及MR图像上观察FDB病灶的形状、位置、边界,有无合并病理性骨折等,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描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2例患儿共35个病灶,其中单骨型27例,病灶累及股骨15例,胫骨7例,腓骨1例,肱骨2例,尺骨2例;多骨型4例中,病灶累及同侧股骨和胫腓骨2例、左股骨和枕骨1例、尺骨和桡骨1例;McCune-Albright综合征1例,病灶累及右股骨、髂骨、耻骨.1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骨折部位:股骨近段7例、中段1例,胫骨2例,肱骨中段1例.术后病理学显示正常的骨髓组织被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替代.影像学呈磨砂玻璃样改变时,病理表现以成熟坚韧的纤维组织为主;影像学呈囊状膨胀透亮改变时,病理表现以生长活跃的纤维组织为主,伴间质黏液样变性、囊性改变;影像学呈丝瓜瓤样改变时,其病理表现多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及新生骨小梁分布混杂.结论儿童四肢长骨FDB,好发于股骨及胫骨,影像学表现以囊状膨胀性改变和磨玻璃样改变为主要特征,病理特征为正常的骨髓组织被大量的纤维组织替代.不同特征的影像学改变有其相对应的病理学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不同类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心脏结构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基础。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年 2月 -2020年 6月收治的 225例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按照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成两组,将 10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 125例心力衰竭未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心脏结构变化。结果 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引起心房颤动的概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不具统计学意义;舒张性心衰比收缩性心衰更易引起心房颤动,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 LA较大,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 PWT、 IVST、 LVEDD以及 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大多以急性和舒张性心衰为主,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左心房内径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