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采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对其机械通气的影响效果。方法纳入我院重症监护室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ARDS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联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7天,对比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5.13±0.54)天短于对照组(6.88±0.85)天,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氧合指数(283.65±18.56)高于对照组(265.65±18.12),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6.67%),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上予以大承气汤加减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体位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86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的患者给予体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RR、HR、MAP没有发生明显变化,SPO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科学的体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降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给予不同时期肠内营养,观察患者的生存率、1周内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变化,探讨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即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对照组即非早期肠内营养组(非EEN组)。实验组24小时内评估患者条件,及时行肠内营养;对照组在机械通气24小时内行静脉营养,24小时后再评估条件,行肠内营养。对比两组30天死亡率、1周内撤机成功率、VAP、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VAP及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减少患者胃肠道并发症以及VAP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新生儿机械通气造成的常见并发症的类型与发病率,并研究其临床特点。方法现将我院2003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通过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78例患儿的并发症进行临床特点分析,从而总结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症的临床特点。结果178例患儿中有82例出现了并发症,足月儿组与早产儿组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1500g组与>1500g组同期并发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机械通气时应选择适当的潮气量及吸气峰压,通过强化对呼吸道的管理,并根据肺的顺应性对呼吸机参数适时调低,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给外科置管患者带来的影响。方法择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胃肠外科常规管道护理的40例外科置管患者,设其为对照组;择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经过持续质量改进的胃肠外科管道护理的40例外科置管患者,设其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置管成功率为97.5%,并发症发生率为2.5%;对照组置管成功率为67.5%,并发症发生率为42.5%。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肠外科管道护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可以提高外科置管患者的置管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延续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方法2014年5月到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出院时给予其常规出院指导,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比较两组出院3个月后的独立生活能力与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独立生活能力评分除生活自理和移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各项评分除人际关系敏感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延续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促使其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临床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