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并用于对社区高血压并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指导。方法临床选取我中心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实施治疗的80例高血压并糖尿病患者,并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替米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替米沙坦结合氨氯地平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血糖下降、尿微量白蛋白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的尿素氮和肌酐变化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替米沙坦结合氨氯地平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实施替米沙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巨大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疣体基底部缝扎切除法配合电离子电灼治疗孕妇巨大尖锐湿疣16例。结果16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采用疣体基底部缝扎切除法配合电离子电灼是治疗孕妇巨大尖锐湿疣的较好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中PⅢNP浓度变化的意义及其对临床瘢痕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科收治住院的增生性瘢痕患者共100例,根据瘢痕增生的不同时期分5组。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的浓度变化,并比较PⅢNP的血清含量与瘢痕增生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中PⅢNP含量和瘢痕增生时段关系密切,瘢痕增生早期,1-4个月患者血清中PⅢNP含量开始增加,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展,其血清含量进一步的增加,到5-8个月,PⅢNP含量达到了高峰。伴随瘢痕的成熟,PⅢNP浓度又逐渐下降。结论PⅢNP的浓度变化和瘢痕临床演进过程基本一致。同时证明了增生性瘢痕增生活跃程度与瘢痕患者血清中PⅢNP的浓度呈定量的显著关系,可以作为临床不同的瘢痕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及筛选的客观指标,具有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预防腹部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采用预防粘连性肠梗阻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4%)、护理满意度(96%)均优于对照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12%)、护理满意度(78%),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预防腹部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护理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肠梗阻发病率,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肛门括约肌路径手术以及常规直肠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20例在我院确诊的中下段直肠疾病患者。一组患者为A组,一组患者为B组,各组患者60例,B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常规直肠手术治疗,A组患者则需要接受经肛门括约肌路径手术治疗。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6.67%。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结论在直肠外科治疗过程中使用经肛门括约肌路径手术可以促使中下段直肠疾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胃间质瘤临床比较少见,通过对胃间质瘤的临床症状和超声图像表现、病理及免疫组化等进一步认识,提高对胃间质瘤诊断水平。仪器和方法采用菲利普HD11XE彩色超声仪和C5-2MH凸阵探头,检查前嘱患者禁食8小时以上。让患者仰卧位、侧卧位,暴露腹部,超声探头在患者腹部行纵切、横切及多角度、多切面扫查,探查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血流和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腹腔淋巴结是否肿大、转移等等,必要时让患者饮水,观察肿瘤与胃的关系。结果通过对胃间质瘤的临床症状、超声图像、病理、免疫组化分析,确定胃间质瘤的诊断。结论超声虽然不能对胃间质瘤做出定性诊断,但是,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肿物的位置,血流状况,并通过声像图特征可以间接推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简介:摘要本文选择我院妇产科2008年6月~2011年6月出生的108例非糖尿病性巨大儿作为观察组;并随机抽取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重儿10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巨大儿的母亲孕前、孕产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观察组产妇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加幅度、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发现以上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孕期坚持运动锻炼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说明巨大儿对母婴的危害较大,孕妇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变化对巨大儿发生率的影响较大。因此,重视孕期保健、产前检查,孕期合理营养指导,坚持锻炼、控制孕妇体重,可减少巨大儿的发生,从而降低剖宫产率及其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