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单纯椎间融合器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患者病例9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腰椎间盘突出椎管探查减压髓核摘除术和腰椎间盘突出椎管探查减压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器术(单纯椎间融合术)对患者展开治疗,而后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经术后3个月随访得知,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远期随访发现,观察组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单纯椎间融合器对腰椎键盘突出症展开临床治疗,远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骨科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重建组和X线组,两组患者术前分别根据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和X线检查确定骨折情况和解剖位置。术后均进行CT三维重建检查,确定股骨截面位移比、颈干角复位程度、股骨颈前倾角,并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重建组患者术后股骨截面位移比、颈干角复位程度、股骨颈前倾角均较X线组恢复明显,差异显著(P<0.05)。且该组患者在术后恢复、固定物稳定性指标上显著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术前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重建检查确定骨折性质和解剖位是必要的,三维重建相较于常规X线检查更为准确,更有利于进一步的手术治疗,预后效果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围术期个体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0),因人施护,制定并实施完善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入院健康宣教,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指导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对照组(n=30),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天数,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综合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康复理想,观察组术前平均准备时间、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多合并慢性基础病,围术期风险高,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围术期个体化护理措施,及早的进行手术治疗,提高了护理工作的综合满意度,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病人、医院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三种固定手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希望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医院内2015年1月—2016年1月一年之内7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患作为对象,76例病患为45例稳定型骨折和不稳定型骨折31例;将76例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三组,对比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稳定型病患中使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超过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且股骨近端防旋随内钉组的首次负重时间明显比动力髋螺钉组和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短;手术结束半年后动力髋螺钉组病患出现螺钉穿入髋臼处1例,不稳定型病患中股骨近端防旋随内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首次负重时间均明显比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短。术后3个月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出现1例髋内翻,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术后4个月之内出现1例钢板远端螺钉拔出情况。结论对比稳定型和不稳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患的最终治疗效果,认为治疗期间的首选治疗方式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隐形失血与抗凝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82例,均由同一组医师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结合患者的自主选择应用抗凝药物,其中低分子肝素钙35例(低分子肝素钙组),利伐沙班片21例(利伐沙班片组)华法林钠26例(华法林钠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及术前、后血细胞比容(HCT),并应用Gross方程计算出患者术后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三组患者在体重、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隐形出血量,低分子肝素钙组隐性失血量401.14±20.85ml;利伐沙班片组隐性失血量(402.24±24.91)ml;华法林钠组隐性失血量400.27±25.56ml。比较三组患者隐形失血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存在大量隐形失血,其中隐形失血量估计可达显性失血量的4~5倍。2.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利伐沙班片、华法林钠三种不同抗凝药物在隐性失血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超声引导下,对老年患者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组织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7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40例需要进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后,以超声引导实施麻醉的患者为A组,以神经刺激器定位实施麻醉的患者为B组,AB两组各20例;在不同引导和定位之下,两组患者均予以0.33%罗哌卡因20ml实施麻醉,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操作的时间、穿刺成功率、麻醉起效时间等。结果A组进行麻醉所需要的时间为5.0±1.1min,穿刺注射成功率为98.65%;B组麻醉所需要的时间为7.2±1.5min;穿刺注射成功率为78.91%。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上肢手术患者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以超声引导能够有效缩短麻醉操作时间,并且麻醉效果快。因此,在临床中可应用该方法实施麻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改良股骨近端加锁髓内钉(PFN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0例,给予股骨近端重建钉内固定术治疗与实验组10例,给予改良股骨近端加锁髓内钉(PFN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低于对照组(50.00%),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治疗的疗效确切,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抛掷硬币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整体治疗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82.5%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采用PFNA内固定术,能够提高治疗有效性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已验证的hsa-miR-204-5p靶基因的提取和功能富集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其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方法应用mirTarBase和TarBase数据库提取已被验证过的hsa-miR-204-5p靶基因,取其交集,将集合基因分别进行GO富集分析和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miR-204-5p在多物种间具有较高保守性。在MirTarBase和TarBase数据库中分别得到398个和600个靶基因,重叠获得85个共有靶基因,其中同时被qPCR、Westernblot、Reporterassay进行过检测的靶基因为15个。GO分析得到13个基因的生物进程信息、12个基因的细胞组分信息、12个基因的分子功能信息。Pathway分析显示靶基因富集于线粒体通路。结论hsa-miR-204-5p的靶基因主要富集于凋亡相关进程及通路,与多种肿瘤生物学进程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