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SEPs检查,根据其异常结果患者分为3组,即重度异常、轻中度异常正常组。入院及发病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分析SEPs利NIHSS关系。结果:71例患者,SEPs异常者46例(64.79%),其中轻中度异常者27例(38.03%),重度异常者19例(26.76%);3组患者SEPs异常程度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EPs检查可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判断、评估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体感诱发电位 临床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EEG综合性医院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分析1000例病房门诊病例EEG。结果:1,1000例,390例EEG异常(39%),113例伴痫样放电。2,EEG检测主要是:头痛、癫病、眩晕、晕厥、神官症脑血管疾病。结论:EEG检测功能性发作性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电图 综合性医院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单克隆抗体导向5-fu毫微球肿瘤动物体内靶向作用及分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简称HPLC法),流动相为甲醇:水=2:98(V1:V2),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273nm。结果:精密度,按低、、高浓度,其RSD(日内)分别为2.3%、2.1%、4.38%,RSI)(日间)分别为3.83%、1.69%,

  • 标签: 动物体内 5-FU 单克隆抗体 肿瘤 毫微球 靶向作用
  • 简介:目的:通过对1例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症患儿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分析,提高对此类疾病认识,为该病及时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收治这名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血、尿串联质谱和气相质谱检查结果、X光胸片、彩超、头颅MR、脑电图以及诊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儿3岁,主要临床表现初期以腹泻、呕吐为主,后来出现嗜睡、意识障碍,气促、难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等。头颅MRI显示双侧侧脑室轻度扩张,脑沟、脑裂稍增宽。脑电图检查结果为界线性幼儿期脑电图,额、中央区尖波数次发放。血串联质谱检查天冬氨酸等氨基酸升高,尿气相质谱2-甲基-3-羟基丁酸明显增高,但未发现甲基巴豆酰甘氨酸2-甲基乙酰已酸异常,基因检测结果为hadh2基因第4外显子p.R130C突变。结论: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症极为罕见,对有不明原因难于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或不明原因精神萎靡、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应警惕该病,可送血或尿标本进行串联质谱、气相质谱及基因分析,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

  • 标签: 遗传代谢病 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症 串联质谱技术 气相质谱技术
  • 简介:5—氟脲嘧啶(5—Fu)作为S期抗代谢化疗药其抗肿瘤作用尤其是对大肠癌化疗作用已为国内外学者证实,但其副作用不允忽视,本文报道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术前肠系膜下动脉插管化疗,其中26例5—Fu、顺铂丝裂霉素,对照组19例以环磷酰胺代替5—Fu。结果显示5—Fu组6例出现腹痛,4例出现腹泻便血加重,其中2例手术时

  • 标签: 插管化疗 氟脲嘧啶 大肠癌化疗 肠系膜下动脉 肠癌患者 化疗药
  • 简介:目的:观察心脏釆血颈总动脉釆血对比色法测定家兔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影响。方法:12只家兔(雌雄不限)分为心脏釆血组颈总动脉釆血组,经耳缘静脉注射10%水杨酸钠溶液(2ml·kg-1),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10min40min釆血,处理血样,分光光度计510nm下测定血浆水杨酸光密度值,计算其半衰期。结果:心脏釆血组家兔10%水杨酸钠溶液半衰期比颈总动脉釆血组明显延长(P〈0.05),颈总动脉釆血组家兔实验数据较心脏釆血组更为稳定。结论:颈总动脉釆血法较心脏釆血法对水杨酸钠半衰期测定更为稳定。

  • 标签: 水杨酸钠 半衰期 心脏 颈总动脉 比色法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前锯肌与颈椎旁肌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电生理检测诊断价值。方法: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50例,肌电图检测过程同时检测前锯肌与C_(5~7)椎旁肌,测定内容包括静息状态时自发电活动。观察比较前锯肌与椎旁肌自发电活动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阳性率。结果:前锯肌见到自发电活动阳性率为97%,椎旁肌见到自发电活动阳性率为52.4%,前锯肌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阳性率更高。讨论:前锯肌臂丛神经C_(5~7)根性损伤电生理定位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电生理 前锯肌 颈椎旁肌
  • 简介: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早期即可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重要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目前被认为是唯特异性促进淋巴管生成细胞因子,与肿瘤淋巴结侵犯转移密切相关,为近几年研究热点。本文拟就VEGF-C与食管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相关性作简要综述。

  • 标签: 食管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本文报告了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结果显示不同程度脑梗塞患者,其认知功能降低不同,本文指出,P300峰潜时是评价大脑认知功能客观而敏感指标。

  • 标签: 脑梗塞 认知功能 P300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体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方法。方法:麻醉后固定大鼠,清洁脱脂尾部,使用神经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测定大鼠尾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正常大鼠尾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8m/s。结论:本方法测定大鼠体尾神经传导速度简便、快捷可靠。

  • 标签: 大鼠 尾神经 传导速度 检测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技术对后颅凹肿瘤术监护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后颅凹肿瘤患者进行术前检查,术监护,对BAEP各波波形、潜伏期进行分析。结果: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10例伴Ⅰ—Ⅲ、Ⅲ—Ⅴ或Ⅰ—Ⅴ波波间期延长;波形分化不良或波幅较低6例;手术操作牵拉可引起BAEP不同程度变化。结论:后颅凹占位病变术BAEP监护,对保护听觉脑干功能及术后功能评估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后颅凹肿瘤 术中监护
  • 简介:目的:探讨脑电图儿童过敏性紫癜合并脑损伤应用。方法:选择临床确诊过敏性紫癜患儿155例,均行脑电图检查。结果:155例64例异常,异常率为41.2%,EEG异常表现为该年龄段正常脑波基础上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高波幅δ、θ波,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出现同步高波幅δ、θ波。结论:脑电图在过敏性紫癜患儿诊疗过程能早期准确评估脑功能受损情况。

  • 标签: 脑电图 紫癜 过敏性 儿童 脑损伤
  • 简介:质粒介导AmpCβ-内酰胺酶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具有比ESBLs酶更广水解底物谱,能有效水解、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抑制.携带编码AmpC酶基因质粒具有可转移性,导致耐药性广泛传播.本文就质粒介导AmpCβ-内酰胺酶发现、流行病学特点、酶基因特点、药物敏感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质粒介导 AMPC Β-内酰胺酶
  • 简介:α波是指8~13Hz范围内电活动,又称基本波;α节律是指重复而有节律性地出现8~13Hz波活动,又称基本节律。α波节律波幅范围为50~100μV。α波以枕区为主,亦可见于顶、颞后区,其数量因人而异,其指数可多达90%以上,或少至10%以下。

  • 标签: 临床意义 Α节律 节律性 脑震荡 血管性头痛 脑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原住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治疗组。采用MPTP腹腔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利用免疫组化单标双标技术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小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结果:人参皂苷Rg1治疗5d,侧脑室室管膜下区5-溴脱氧尿苷(BrdU)、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并可见大量从背外侧角沿胼胝体排列BrdU、Nestin阳性细胞;人参皂苷Rg1治疗20d,BrdU/Nestin双标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结论:人参皂苷Rg1可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内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

  • 标签: 人参皂苷 帕金森病 神经干细胞 室管膜下区
  • 简介:我们于1990~1992年脑电地形图应用于儿科临床,对其实用价值进行了研究探讨。本组102例,其年龄为新生儿期~14岁。疾病包括:癫痫27例,血管性头痛15例,病毒性脑炎1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4例,精神发育迟缓9例,脑外伤后遗症4例,脑发育不全6例,其他13例。对上述疾病脑电地形图表现作了分析,对其中67例同时作脑CT,37例同时作脑电图者结果进行了对比。从而提出脑电地形图可客观反映,直观显示患者各种病变脑电活动变化,其不仅可提示病变性质而且可确定病变部位。因此儿科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脑电地形图 儿科
  • 简介:神经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也是最前沿个研究领域.它研究范围包括神经系统结构功能,涉及到行为、器官、细胞、分子基因.神经药理学是其重要分支之,主要任务是寻找新药物工具药,阐明药物内源性物质作用于神经系统方式、作用环节机制.解放五十多年来,我国神经药理队伍不断扩大,无论基础研究,新药发现与开发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改进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 标签: 全国神经 均田教授 我国神经
  • 简介:目的:评价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心脏介入治疗前手术风险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12月择期行心脏介入手术患者84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选择2016年4月至12月择期行心脏介入手术患者84例纳入研究组,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行常规术前风险评估与管理。结果:研究组阵发性房颤、心电图异常合计检出率分别为8.33%、98.81%,高于对照组0.00%、63.10%,研究组术循环紊乱出现率13.10%(11/84例)低于对照组26.19%(22/84例),研究组术HR、SBP、DBP极差值分别为(18.4±5.6)次/min、(3.4±1.5)mmHg、(3.6±1.3)mmHg低于对照组(25.5±6.3)次/min、(5.5±1.3)mmHg、(5.2±2.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心脏介入治疗前行手术风险评估,有助于发现潜在心脏病变,指导术前准备、术管理工作,从而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心脏介入手术 手术风险评估 动态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