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背景由于媒体对预防接种反应的夸大和负面报道,不同程度影响了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间接影响了预防接种率,不利于儿童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目的探讨降低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统计分析、观察接种1540针次影响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降低措施。结论安全注射和接种时间选择能够降低预防接种反应发生机率。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双硫仑样反应的机理、症状和救治。方法对50例双硫仑样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多数患者在短时间内症状明显缓解,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在护理操作中,严格掌握用药的注意事项,实施积极的健康教育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
简介:目的研究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及引发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ADR的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别对82例ADR患者的一般项目(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等)、原患疾病、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用药情况和ADR进行调查、分类统计分析。结果82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3;老年患者发生ADR多于青壮年患者,≥60岁老年患者有42例,占51.22%;抗感染药物引起ADR43例,占总例次的52.44%,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药、循环系统药和中药制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药发生ADR的比例较高,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疹、瘙痒等皮肤过敏反应多见;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位居第1位,占57.32%,口服给药为36.59%。结论加强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重视对中药制剂的监测,加大ADR知识的宣传,建立ADR数据库,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及合理用药的数据服务,可有效地减少ADR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危害,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以来至今收集上报的62例药品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中,年龄<1个月的患儿7例(11.29%),>1个月至≤1岁的18例(29.03%),>1岁至≤3岁的15例(24.19%),>3岁至≤6岁的12例(19.35%),>7岁至≤14岁的10例(16.14%)。所有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共6类,依次为抗茵药物27例(59.68%),止泻药13例(20.97%)、止咳药1O例(16.13%)、生物制品6例(9.67%)、解热镇痛药4例(6.45%)以及中成药2例(3.20%)。给药途径静脉给药56例(90.32%),口服6例(9.67%)。皮肤及附件最常被不良反应所累及,其次是消化系统,依次为呼吸系统、中枢及神经系统和注射部位。结论>1个月至≤1岁年龄段的婴幼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大多由于静脉注射抗茵药物所引发,加强儿童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和减少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2001年11月至2009年9月,在我站23638人次无偿献血者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共371人次,占献血总人数的1.57%。献血反应原因分析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空腹献血、穿刺技术、其他因素都会增加献血反应发生机率。预防措施消除精神紧张、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对献血者进行细致筛选都可以有效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西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一年以来出现临床西药不良反应的98例患者,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用药方式,发生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结果临床不良反应的药物使用途径有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以及口服这四大主要途径,静脉滴注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占65.31%(64/98);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在皮肤以及附件上,占52.04%(51/98);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有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消化系统类以及内分泌系统类等,其中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占41.84%(41/98);患者的不良反应经过相关治疗,95例完全治愈,3例症状出现减轻。结论在西药的临床实践中,做好对患者西药不良反应的知识普及,对患者的临床上做到合理安全的用药,以及做好西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处理,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