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认知行为对于焦虑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31例焦虑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疗程为12周,患者的临床治疗选择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价,并且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的评定,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选择问卷调查和生活满意度量表(LSR)进行评定。结果对本研究31例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以后17例患者获得痊愈,显著进步患者5例,还有8例患者进步,1例患者无效。治疗结束以后对患者进行HAMA评分,患者较治疗之前下降,而且患者的社会功能、LSR以及GAF总分和之前明显提升,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认知行为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社会的功能,并且能够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使患者在具体生活过程当中获得较为满意的舒适度,改善患者等不良生活质量,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了解并分析广州市流动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对广州市360名流动青少年及331名本地青少年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以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均高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分量表、知识性分量表及娱乐性分量表上的得分均低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动青少年存在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亟待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人们应用语言、行为沟通互动时对身心健康相关问题的影响,揭示主客体语言、行为沟通互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主客体沟通互动深层的社会意义。方法立足医院窗口,实践主体(主管护师)为研究者,与服务对象客体之间,设观察组;对照组。通过主体“采用”和“不采用”语言、行为编码或超码作比较,与服务对象客体即患者及家属沟通互动。研究者主体前后注意观察体验主客体各自心境愉悦状态变化情况并以优、良、差、做记录。结果采用编码或超码组心境愉悦状态明显提高;不采用编码或超码组心境愉悦状态明显降低。提示主体采用语言、行为编码或超码与服务客体即患者及家属沟通互动,不仅对自己身心健康有益,对服务对象客体也是有益的。揭示采用语言、行为编码或超码主客体沟通互动对促进医院窗口文化的发展和谐医患关系具有深层社会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行为干预措施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整体防治效果。方法将713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57例和对照组3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个体化药物治疗,干预组在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综合行为干预措施实施全程跟踪观察和干预。3年后测定两组患者的正确行为生活方式的遵从率及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的遵从率及各项观察指标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有计划的行为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正确行为生活方式的遵从率和防病意识,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减少心血管事件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减轻社会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是一种经济、有效、易行的治疗手段。
简介:目的了解某市吸毒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析吸毒人员的吸毒行为和不安全性行为.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吸毒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访谈方式开展调查,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录入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18.0中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有效调查了某市2个社区及1个强制戒毒所的275名吸毒人员,吸毒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9.12%,艾滋病正性态度率为50.18%,吸毒人员的年龄与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与艾滋病正性态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毒人员在进行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29.25%;夜间注射买不到针、着急注射当时没有针是吸毒人员共针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对20~30岁人员的禁毒教育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合理设置针具交换点,采用多种方式开展针具交换工作,使其能方便获取清洁针具;加强对吸毒人员安全性行为和安全套使用教育.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专业医学实习生职业防护意识及行为现况,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职业防护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医科大学2015届临床实习结束返校的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实习期间共发生职业暴露385例,职业暴露发生率为42.31%(385/910),职业暴露者以护理学专业人员为主(190名)。358名(39.34%)医学实习生能够认知自身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不同专业医学实习生职业暴露发生率、自身保护性抗体认知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222名(57.66%)医学实习生职业暴露次数>1次,暴露环节以诊疗操作为主(45.45%),暴露场所以病房为主(32.21%)。职业暴露后,46.75%的医学实习生第一反应表现为紧张,35.06%表现为担心,18.18%出现严重心理反应,仅14.03%医学实习生寻求他人支持帮助。结论医学实习生对职业防护意识认知不足,应加强其职业防护教育,增加职业防护意识,关注职业暴露后的心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