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注射用鹿瓜多肽全国范围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的相关信息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为该制剂药品不良反应再评价提供数据、技术支持。方法数据来源2009—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检测系统数据库,1684份该制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针对ADR患者年龄、性别、民族、不良反应史、合并用药、临床表现、制剂工艺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注射用鹿瓜多肽5年来在全国范围内的临床应用所涉及的样本报告仅一例死亡级别严重不良反应,多数严重不良反应与ADR患者与个体及用药剂量有关,多为速发型反应,大多数ADR患者停药后可以自愈,少数用药干预治愈;该制剂临床应用安全、稳定、有效,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防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的作用机制。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I)动物模型,随机将75只Wistar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n=25),IR模型组(n=25),治疗组(n=25),并观察5个时间点(6、12、24、48、72h)各组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hoA蛋白表达。结果表明(1)IR组Scr、BUN水平于再灌注后6h开始升高,48h达高峰,治疗6h、12h、24h、48h、72h组均低于模型组(P<0.01)。(2)肾组织RhoA、VGEF表达于再灌注后6h开始升高,12h达到峰值,24h后下降,但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3)盐酸法舒地尔治疗组(F组)Scr、BUN、RhoA、VGEF表达均明显低于IR模型组(P<0.01)。盐酸法舒地尔可能通过阻断Rho/Rho激酶信号通路,减少VEGF的生成,抑制内皮细胞通透性,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54只成年SD雄性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2只,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5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于脑缺血再灌注3h、15h、27h动态观察各组脑缺血大鼠再灌注损伤脑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各造模组大鼠血浆SOD活性比正常组均有所降低,模型组与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造模组大鼠血浆MDA的含量比正常组均有所升高,模型组与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及连锁反应的发生,提高SOD活性,降低MDA的含量,从而起到清除氧自由基、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动态心电图应用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本院确诊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样本例数合计110例,选取时间范围为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根据不同的诊断方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和5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诊断,观察组给予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观察组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85.45%明显高于参照组63.64%,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心率失常检出率38.18%明显高于参照组16.36%,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无症状心肌缺血144阵次,有症状心肌缺血36阵次,0点至12点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高发时期。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能够动态检测患者的心律状况和发病高峰,其临床价值较高。
简介:【摘 要】:目的 观察人头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结扎单侧(右侧)颈总动脉制备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通过观察侗药人头藤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行为障碍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 SOD、 GSH-Px酶活性和 MDA含量的变化,观察人头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影响。 结果 人头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提倡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在缺血性脑卒中86例患者(定位A组)的临床资料,将其疗效与去年同期同数量(定位B组)未提倡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相比。结果A组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者1例,心源性脑栓塞者0例,延髓麻痹者0例,复发率为10.5%(9例),B组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者3例,心源性脑栓塞者1例,延髓麻痹者1例,复发率为24.4%(21例),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预防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ISR)疗效。方法连续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前往吉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治疗的老年患者57例,入选对象按服用瑞舒伐他汀方法分为两组:连续口服瑞舒伐他汀(35例,观察组)及间断口服瑞舒伐他汀(服药总时间≤2个月或者口服其他他汀,22例,对照组)。两组对象分别在PCI前及PCI后6~12个月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后6~12个月随访中,观察组ISR发生例数及发生率均为0,明显少于对照组(4例和18.18%;χ2=4.552,P<0.05)。冠状动脉造影靶血管数据比较中,观察组PCI后6~12个月的靶血管直径及靶血管再狭窄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结果(P<0.05,P<0.01)。结论连续口服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老年PCI术后ISR。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肌梗塞静脉法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证实静脉法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用尿激酶静脉法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按照疗效分为冠状动脉再通的22例,未通的24例。排除2例发病2天内死亡的以外,对余下的44例患者在发病后的2到4周进行了二维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室造影、心室晚电、位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症状限制性蹬车试验一系列的检查,并做了简单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每项中的再通组的疗效明显的高于未通组(P<0.05)的疗效。结论经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可以使左室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增强了心电的稳定性,降低了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提高了运动耐量,从而使患者的近期预后得到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120例AMI患者中RCA(98例)和LCX(22例)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对其在梗死相关血管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心电图特征指标对比显示,STⅢ↑>STⅡ↑且STaVL↓>STⅠ↓>1在RCA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均达到100.0%;STaVR↓≥0.1mv在LCX中的敏感性和阳性和阴性预测值最低,分别为27.3%、27.3%、63.6%。结论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改变对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定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塞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影像及疗效。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 60 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成对照组 30 例,采用 rt-PA 溶栓治疗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 30 例,采用 rt-PA 溶栓治疗后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脑中线位移程度。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脑中线位移程度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中线位移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给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再灌注损伤影像情况,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 脑卒中全世界仍然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因素,提高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综述中医临床利用针刺百会透曲鬓穴提高脑卒中预防、急性治疗和康复。该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疗效显著,通过多种机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卒中后水肿,主要涉及保护血脑脊液屏障、调控神经血管再生、调节细胞凋亡和自噬、抗免疫炎性反应等方面。
简介:摘要目的再评价阿司匹林对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地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68例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片进行治疗,对效果进行再评价。结果68例患者治疗前平均血清胆固醇为(5.63±0.85)mmol/L,平均甘油三酯为(1.52±0.57)mmol/L,治疗后平均血清胆固醇为(5.02±0.48)mmol/L,平均甘油三酯为(1.21±0.32)mmol/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有效减少血栓生成,防止血小板聚集,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ATZ-216(抗心肌缺血中药复方制剂)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冠状动左前降支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NBT染色计算心肌梗死范围.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含量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ATZ-216(40、80、160mg·kg^-1)均有减轻心肌梗死范围、清除血清氧自由基、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8(IL-8)分泌的作用。结论:ATZ-216对大鼠MI/R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血清氧自由基、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8(IL-8)分泌的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