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40 个结果
  • 简介:道德主体性系阳明“四句”的思想宗旨,其以善恶之辨为经,以自在、自发、自觉和自由为纬,整体呈现了主体性的发生、发展、提升和实现的动态过程和逻辑关系。对阳明主体性思想的阐释与弘扬,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当代社会的异化现象。

  • 标签: 王阳明 四句教 主体性 异化
  • 简介:民国四川的缠足状况与不缠足努力甚少为学界关注。依据地方档案和报刊资料,可初步重建1912—1917年以官方为主的缠足努力。晚清开始的从劝到禁的进程在民初得到延续,但政治权势的变更导致已经被打压到边缘的东西又变成可以重新计论的问题,在究竟以官力禁罚为主还是以劝导为主,以及劝导之责主要在民间士绅还是仍由官方进行等方面,民国初年出现了分歧。一段时期内曾出现民间反复要求官方严禁,而官方却认为应当由士绅进行劝导的现象。

  • 标签: 民国初年 四川 反缠足活动 官方措施 民间士绅
  • 简介:白寿彝先生对回族史和中国伊斯兰史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从通史性著作的撰著,历史人物的研究,史料的收集、整理与刊布,重大问题上的创见,治学方法的贡献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白寿彝先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

  • 标签: 白寿彝 回族史 中国伊斯兰教 通史 史料 历史人物
  • 简介:本文以乡土社会迎神赛社为视点,对于近代山西民冲突作了探析.首先介绍了民冲突中引人注目的戏乐纠葛,然后考察了迎神赛社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功能.西方传教士无视这一传统习俗,禁止教徒参加迎神赛社活动,民双方冲突由此产生.文章从绅士维护领导权威和民众要求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等方面对戏乐冲突的原因作了探讨.最后强调指出世纪末的严重干旱将原本存在的戏乐纠葛推向高潮.

  • 标签: 迎神赛社 乡土习俗 民教冲突
  • 简介:"尊师重应该成为全社会自发、自觉、自动的共识与行动。""尊师重,就是要提升教师地位,提高教师待遇。""尊师重,就是要让教师成为受人尊重、让人羡慕、拥有尊严的职业。"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局长谢为民在写给老师的节日寄语中,多次提到"尊师重"。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 标签: 教育局局长 尊师重教 南昌市 教师地位 社会风尚 职业地位
  • 简介:丁明俊教授等几位学者共同完成的《西北伊斯兰社会组织形态研究》一书于2013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丁明俊教授2007年成功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伊斯兰社会构成及组织形态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有选择性的对哲合忍耶宣化岗拱北组织与经济运行、虎夫耶北庄门宦的教权演变、嘎德林耶大拱北门宦历史及组织特征、伊赫瓦尼“海乙制”组织、西道堂“大家庭”组织方式、民国时期回族社团组织、现当代各级伊斯兰协会、清真寺、拱北在国家面临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组织动员回族穆斯林向灾区同胞捐款捐物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考察与研究。

  • 标签: 社会组织形态 中国伊斯兰教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西北 国家社科基金 回族穆斯林
  • 简介:中国穆斯林的“两世吉庆”观源于《古兰经》。这部伊斯兰经典在多处阐述了“今世”是美好的,人们应追求充实的生活,既不要禁欲(望),也不要纵欲;“后世”的“天堂”是今生行善者的“永久居所”,火狱则是今生做恶者的归宿。《古兰经》用“两世论”鼓励穆斯林为获得“两世吉庆”而奋斗不息:重视今生,放眼未来,安分守中,行善止恶。这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伊斯兰教 《古兰经》 两世吉庆 社会意义
  • 简介:一清末民初,在甘肃临潭县旧城创立了"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并祖述清真道统,以宣扬金陵介廉学说,而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伊斯兰教教义为宗旨"[1](P46)的西道堂,创始人是清末秀才马启西.西道堂的创立在全国范围内、且较有影响地为大多数人所知,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公之于世的.当时范长江指出了西道堂"在哲学上、宗教上、社会运动上,皆有值得重大注意之必要"[2](P47-48).

  • 标签: 西道堂 伊斯兰教 教义 马启西 道统 哲学
  • 简介:1615年,金尼阁(1577-1628)以拉丁文出版了利玛窦的一种意大利文著作,名为《基督借助耶稣会远征中国记》。此书在欧洲大受欢迎,很快就被翻译成除英语之外的主要欧洲语言。之所以没有英译本,可能是因为当时英国是一个坚决耶稣会的新教国家。但是,在1625年,萨缪尔·浦察思(1575-1626)最终还是出版了《基督远征记》(下称《远征记》)的英文改写本,收入他的多卷本旅行记《哈克鲁特遗稿,浦察思朝圣记:包括英国或他国航海及陆地旅行的世界史》中。浦察思在他的著作中收录耶稣会士的作品,或许可以反映当时英国对于有关中国的信息有多么需求。在本文中,我考察了浦察思为英国读者对利氏《远征记》中的描述所做的改写,并分析他是以何种方式利用《远征记》作为主要来源、介绍中国及其文化的。理解一个17世纪的英国读者对于利氏描述的反应,并非易事,但是透过对浦察思译本的研究,我们至少能洞悉一个坚定的英国新教徒是如何阅读原来的拉丁文版本的。浦察思几乎保留了原文献中的所有信息,包括旁注,但他的方法是翻译一部分段落,而概述其他部分。我将特别关注浦察思如何选择、翻译和编辑《远征记》中有关中国地理和幅员、中国人的学问和学术系统以及修行的宗教等材料。这些材料被收录在浦察思《朝圣记》的第一、二、五篇中。

  • 标签: 利玛窦 《基督教远征中国记》 萨缪尔·浦察思 17世纪 英语翻译
  • 简介: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建筑从“避湿润、圉风寒”,趋利避害的构筑,渐渐升华为体现人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的凝结物,实现了美的超越。故而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旗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文化是建筑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深蕴的精神内涵,其外在的艺术或审美的表现则是风格,它们都是人类,特别是每个有个性的民族创造的。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经过对各时代各地区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的研究,确认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随其文化消失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三大体系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最为辉煌。这是因为这三大体系主体民族与其文化传统经久不衰所致。中国伊斯兰建筑是其中两大建筑体系文明成果交融整合的结晶,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恰恰是中国穆斯林的创造,也是回族形成过程的历史见证和回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与象征。

  • 标签: 中国 伊斯兰教 建筑考古 回族文化 发展史 建筑文化
  • 简介:自19世纪50年代韩山明牧、黎力基牧梯山航海,披荆斩棘来到五华山区传播福音,拓展神的国土已近150年,基督在中国的发展历经起落,五华客家山区的基督发展亦折射出这种波折。自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后,基督在五华地区迅速复兴,信徒恢复身份,重新开展宗教活动,重建扩建宗教场所。

  • 标签: 基督徒 葬礼 基督教 五华地区 宗教信仰
  • 简介:澜沧是基督传播的重要区域,信教群众以拉祜族、佤族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政策重新贯彻执行后,澜沧基督也恢复公开活动,发展较迅速。文章在介绍澜沧基督的主要表现后,分析了其活动特点及发展趋势。指出今后一段时间,基督仍会发展,但主要是拉祜族信教群众增多,佤族信众保持常态。进而阐述澜沧基督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抵御毒品危害,开展福音戒毒;学习科技知识,发展生产,脱贫致富,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等。

  • 标签: 基督教传播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宗教信仰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 信教群众
  • 简介: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中东伊斯兰国家研究所简介一、历史沿革两所是宁夏社会科学院下设的处级科研机构。内设《回族研究》编辑部、回族史研究室、伊斯兰教研究室、中东研究室、民族理论研究室和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兼理宁夏回族研究会会务。科研人员20人,90...

  • 标签: 中东伊斯兰国家 回族伊斯兰教 社会科 中国伊斯兰教 宁夏回族 回族人物
  • 简介:本文以朱仙镇清真寺南碑亭为例,探讨了河南伊斯兰古行碑的相关问题,在对省内古行碑进行介绍后,重点分析了朱仙镇南碑亭碑中阿拉伯文和汉文内容,并对其中的伊斯兰典籍和古行十三条源头略作论述,对古行主张条文的含义逐一解析。最后回顾了河南伊斯兰中的新行及与古行碑的关系,并认为荥阳等地区新行传统的确立以及新思想的传入是古行碑出现的直接原因。

  • 标签: 古行 新行 朱仙镇
  • 简介:宁化县介在闽赣两省的交界,2000年6月,福建社科院历史所的钟晋兰在此做了半月的田野工作。到2002年10月间,她又来了4次。2004年至2007年,她一边读研究生,一边整理调查所得,前后发表了几篇东西①。获得硕士学位后,她来到梅州嘉应学院,重启了这里的研究。2017年10月,出版《宁化县的普庵与地方宗教仪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钟著”),全书39万字,运用大量第一手材料,以严整的体系和深入的分析令人信服地得出“普庵在传统乡土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的结论(第405页)。笔者阅后拍案叫绝,下面略谈三点管见。

  • 标签: 宗教仪式 宁化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政治 女性 信仰
  • 简介:2011年6月,美丽的仲夏伴随着悠悠黄河涛声和陇原麦果之香来到省城兰州,这里处处花团锦簇,黄河两岸绿意葱茏,街头花坛生机盎然。六月有两件事引起了伊斯兰西道堂的人特别关注,而且使他们期待不已。第一件事是在伊玛目哈吉·敏生光教长的提议下,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西道堂 学术研讨会 首发式 述评 文集
  • 简介:中华基督青年会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活跃的非政府组织。青年会为实践其社会福音的宗旨,针对近代中国民众素质低下、社会矛盾丛生等问题,重点开展了改造青年的“德、智、体、群”的四育活动和改造社会、救灾等社会服务活动。同时,作为一个有基督背景的社会团体,青年会为了更好地融人中国社会,采取了走上层路线、影响精英人物的发展策略。青年会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不仅在化解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 标签: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 近代中国 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