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苏州在人们印象里,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个软性词,是与流水小桥,木舟渔女,柳枝飞絮,温柔纤弱联系在一起女性十足媚气十足词.在文人骚客笔下,拙政园精美绝伦,寒山寺孤独游船,洞庭西山太湖渔歌,都让人们把寻江南水乡吴侬软语苏州无限诗化了.……

  • 标签: 浅粉 粉苏州
  • 简介:或许我们可以确定,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顾城(1956-1993)读过,并且十分熟悉《圣经》.显然,他还读过以《圣经》为主题一些哲学、宗教、文学及批评方面的著作.在他短短一生里,《圣经》是他在杀妻自戕前所读过最后几本书之一.这些阅读体验,自然对他文学创作,乃至世界观自然不无影响.

  • 标签: 《圣经》 《英儿》 顾城 文学创作 中国当代 阅读体验
  • 简介:<正>柏林浪漫午后对周纯来说,忙不是一个问题,他喜欢工作。周纯是柏林几所大学客座教授。倒是闲下来是一个问题,他往往不知道如何打发空余时间。1992年5月3日是星期天,柏林礼拜天是不会安排教授讲课。一上午,他已经在家呆坐着喝了好几杯咖啡,无所事事时候,往日不愉快回忆就会趁隙钻出来影响他情绪,想到后来总是伤感。周纯在没到德国之前,曾经有过22年劳改冤屈生活,但早在1978年,他“右派问题”就已经得到了改正。然而,周纯觉得,生活惩罚依然存在,他都已经65岁了,至今没能结婚成家,形影相吊日子哪天是个尽头呢?想到这些,他便会有无尽叹息。

  • 标签: 周纯 工作单位 对外广播 中国学生 我的祖国 对你说
  • 简介:唐弢先生在《我与书》中叹息道:“我对书感情已经渐渐地淡下去,淡下去,……不仅没兴趣买书,而且没兴趣读书。我感到无力是真正无力。对于书,看来我实在有点疲倦了。天!为什么我觉得那样疲倦、我会觉得那样疲倦呢?”无独有偶,又见孙犁先生在1991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上发表《文虑》中说:“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

  • 标签: 唐弢 中说 对读 情有所钟 孙二 禹锡
  • 简介:关于文学死亡的话题,已经成为众人激烈争论焦点。这场遍及全球争论,映射了文学所面临生存危机。但文学终结并非危言耸听预言,而是一种严酷现实。本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多丽丝·菜辛,这位88岁高龄英国女作家,代表了20世纪最后文学精神。她是一枚被瑞典皇家委员会发现化石,曾在20世纪中叶成为女权主义文学激进代表,但其近15年来作品,却遭到美国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激烈抨击,认为它们只具有四流水准,完全不具备原创能力。耐人寻味是,在所有诺贝尔奖项中,只有文学奖面临着二流化指责,造成这种状况唯一原因,就是文学自身全球性衰退。这种现状,验证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批评家关于“文学衰竭”预言。

  • 标签: 文学所 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耶鲁大学 女权主义文学 20世纪中叶 文学终结
  • 简介:<正>最近重读茅盾《子夜》,多半是因为刚读了孙中田教授研究力作《〈子夜〉艺术世界》。但原因又似乎不仅仅如此。应该说,今天读《子夜》,是够让人内心骚动、遐想翩然。时间在我们身后,把一切存在过都历史化了,但时间不可避免地趋向消逝虚无,历史则总能从生存记忆缝隙中突入现实,垫高或指引未来。70年代后期,我们这些青年人终于能够坐在大学教室里来读“重见天日”《子夜》,那时感受是陌生淡然。证券交易所里的人头攒动众声喧哗已遥渺不再,股

  • 标签: 艺术世界 众声喧哗 瞿秋白 历史化 美学 现实主义
  • 简介:<正>不少人把我国近几年引起轰动文学语言变化——有人称之为“造句运动”——理解为对句子内部成分独特组织构造,即词语新搭配力式,从这一角度对文学语言进行语法研究诚然是必要。但我以为,要揭示这种语言变化实际,从语言——心理角度进行研究,似乎显得更为迫切需要。以注重文学语言运用著称俄国形式主义,他们提出广为人知“陌生化”原则,其实质乃是基于对人心理感知觉重视强调,这一点,什克洛夫斯基说得非常明白。问题是,语言如何运用,才能提高读者心理感知强度。当然,这可以用“偏离正常语言使用力式”来说明“陌生化”成因,我国目前不少分析文学语言评论也大多自这一观点衍化而来。最突出例子是对莫言小说语言解释。许多人把莫言语言魅力归之于他对词语别出心裁选择搭配,因此造成“意

  • 标签: 心理感知 现代艺术 文学语言 陌生化 新感觉 知觉
  • 简介:经验直观性,是个体把握世界一种箱殊方式经验结构性,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公众之间交流可能性基础、现代叙事性文体,是处理经验直观性与经验结构性之关系重要载体它试图在审美经验特殊性与日常生活经验普遍性之间建立关联、叙事性文学意义结构,于总体性问题关联性,以及总体经验碎裂之后“救赎”问题,由此发生。

  • 标签: 经验 总体性 叙事文学 碎裂 意义救赎
  • 简介:引言:现代语言批评危机批评与创作是文学活动过程两个重要环节。它们原本一母所出,同根相生,即二者都是源于现实感受观念形态,包含着对文学意味、审美话语和美学原则感性领悟,因而理应相互依傍,亲如兄弟。但本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批评(包括新批……

  • 标签: 创作主体 新批评 文学意味 现实感 语言批评 文学活动
  • 简介:"国粹"这个名词原是不见于经传。它是在戊戌政变后,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呼声嚷到声嘶力竭时候所呼出来一个怪口号。又因为国粹学报刊行,这名词便广泛地流行起来。编辞源先生们在"国粹"条下写

  • 标签: 国粹 国学 民族 戊戌政变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 简介:<正>这是一篇颇费琢磨小说,它与那种主题鲜明若揭作品不同,读过之后,你会感到被一种东西打动了。但如果你想把你所感觉到东西表达出来,却又觉得朦朦胧胧、难以言状了。于是,你会再读一遍作品,这时,你可能觉得把握住了一些东西。这种情形产生与小说所采用艺术形

  • 标签: 巴尔扎克 小说 作品 情绪化 主题 心理轨迹
  • 简介:关于批评,一连串问题会从脑子里跑出来,比如批评正义理性、批评有效性武器,等等。最后,是作家鲁敏一句话刺激了我,决定就谈谈偏见趣味。

  • 标签: 趣味 偏见 批评 有效性
  • 简介:一座草堂,几间茅房,坐落在乡野,掩隐在绿荫,堂前有花木,宅畔有流水,春燕在屋檐下筑巢,秋雁在屋顶上落脚。寒风吹过,屋上茅草飞扬,冰雪袭来,梁架摇摇欲摧。一座最普通乡间草堂,为什么,风雨无法摧毁,冰雪难以掩埋。一千多年,荒不废,塌而又起,金黄茅草屋顶,如同一艘不沉航船,在岁月长河中漂浮,在人心海洋里远航。从古到今,亿万人络绎不绝来到这里,站在柴门边看草堂内外景象,亲近宅院中一草一木,倾听园林里天籁回声。踏着曲折小径,穿过幽静竹林,徜徉在花树田垄之间,人们寻寻觅觅,追随着诗人屐痕。这里一切,都可以衍生出诗篇。这些诗篇,起于青萍之末,源于一个伟大灵魂,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弦。

  • 标签: 杜甫和草堂
  • 简介:文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美轮美奂的人间景色到大喜大悲的人间情感,从人生历程点点滴滴到衣食住行大事小情,凡此种种,都可以用文学形式反映出来。“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其看法感受是不一样。在不同感悟审美中,文学这个以文字为媒介艺术作品,展示给人们一个多彩多姿世界。

  • 标签: 文学 衣食住行 人生历程 哈姆雷特 艺术作品 感受
  • 简介:<正>妈妈逛公园时我一个人先跑到前面的鱼池边,并且我顺着鱼池边缘走到了一个角落。突然,一只毛茸茸绿手搭在我肩上,我顿时被惊吓得毛骨悚然。我猛地回头一看,原来是一棵树呀。我松了一口气,对着那树怒吼:"你这家伙,那么多开阔地方不长偏长在这无人问津角落,还长得这么丑!"那树好象受了委屈似的,低着脑袋还摇晃着身子,细长黄叶洒了我一身。我更气

  • 标签: 逛公园 手搭 黄叶 毛骨 你那 种子带
  • 简介:一多年来我总想为研究生们写一本带点系统性文学理论读物,或曰教材。终于,五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科研基金为我立了项,题为《文学原理读本》。作为文学研究所一个以美学和文学理论为主攻方向研究员,多年来,我给自己定任务是努力研究并真正把握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给以新答案。这是一项艰巨任务。问题很多,以往学者也论述了很多。近几十年更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 标签: 学术主张 文学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理论 文学研究所 科研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