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角速度重复训练期间腰背屈伸肌群等速向心运动时峰值力矩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瑞士产CON-TREXTP500型人体腰背肌力评估和训练系统,测评了8名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男大学生进行三种角速度(45°/s、90°/s、135°/s)各13组重复训练期间(共39组)腰背屈伸肌群抛物线主动补偿模式下等速向心肌力指标。结果:1)在13组的重复训练期间,随着训练组数的增加,受试者的伸肌和屈肌峰值力矩均呈现先上升然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于第7组(135°/s)时即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2)在前6组重复测试中,三种速度下,第3组与第4组间的峰力矩值均高度相关。3)基于第3、4组的数据,45°/s时背伸肌群的峰值力矩显著性高于而屈/伸比则显著性低于90°/s及135°/s时的值(P〈0.01)。45°/s及90°/s运动时腰背屈伸肌群之间到达峰值力矩的平均角度存在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135°/s运动时二者则基本相同(P〉0.05)。结论:腰背屈伸肌群等速向心康复训练时宜采用3~6组慢速或中速方式;等速力量评价时应以第3组或/和第4组的测试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价。
简介:目的:对比跆拳道运动员静息状态和模拟第二回合比赛一分钟后的静态姿势摆动频谱、稳定性及体重分配,分析影响第三回合比赛平衡能力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山东省男子跆拳道运动员12名,采用Tetrax平衡测试系统测试受试者静息状态和模拟第二回合比赛一分钟后睁眼自然站立状态(NO)、闭眼自然站立状态(NC)、睁眼站在6cm软垫(PO)、闭眼站在6cm软垫(PC)下的姿势摆动频谱、稳定性指数(sT)和体重分配指数(WDI)。结果:模拟第二回合比赛一分钟后运动员的sT值显著高于静息状态的ST值(P=0.047)。NO姿势摆动频谱分析,静息状态和模拟第二回合比赛一分钟后,跆拳道运动员姿势摆动从F1到F8呈递减趋势,在F3频段模拟第二回合比赛一分钟后运动员摆动强度显著高于静息状态(P=0.036)。体重分配分析模拟第二回合比赛一分钟后NO、NC、PO、PC的WDI值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静息状态。结论:跆拳道运动员正常姿势维持表现为高强度低频率的姿势摆动特点,模拟第二回合比赛一分钟后运动员存在因外周前庭功能异常引起的稳定性下降,体重分布从不同程度匕都出现异常。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人持续伸膝疲劳时的股四头肌做功特征。方法:研究选择了32位受试者,分为经常锻炼老年人组与不常锻炼老年人组;实验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受试者以角速度60°/s完成最大30次的伸膝动作。3天后,以角速度180°/s完成最大50次的伸膝动作,测量各组受试者做功特征。结果:60°/s慢速测试时,经常锻炼的老年人股四头肌收缩的总功显著高于不常锻炼老年人。这与他们的大腿去脂体积有较大差异;180°/s快速测试时,对经常锻炼的女性老年人股四头肌劣势侧做功改善效果更加显著。结论:运动对老年人骨骼肌做功能力改善非常显著,运动对常锻炼女性老年人的两侧下肢肌力更加均衡,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跌倒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简介:目的:采用动感单车运动对中年无规律锻炼人群进行运动干预,分析动感单车运动对中年人群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中年人群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促进中年人群的健康水平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45—59岁无规律锻炼受试者30人,男、女各15人,进行24周的动感单车运动干预。干预前后分别测试受试者心率变化,选择部分时域和频域指标为观察指标,比较动感单车运动干预前后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活性和迷走神经活性及其平衡协调的变化。结果:运动干预后,中年男性受试者时域指标HR、RMSSD的变化和频域指标TP、HF、LF/HF的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干预后,中年女性受试者时域指标HR、SD2的变化和频域指标TP、LF、LF/HF的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运动干预方案下,动感单车运动主要通过提高人体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来改善人体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继而对中年人群心率变异性有改善作用,提高了中年人群心脏贮备能力。
简介:采用4台数码摄像机对10名山东省男子跆拳道运动员横踢动作进行同步拍摄,并用德国SIMImotion录像解析系统对测试结果进行三维图像解析,旨在揭示男子跆拳道运动员横踢技术特点,以及髋、膝、踝等各个关节、角度运动学特征。结果显示:1)男子运动员在横踢动作中,提膝转髋、踢击、收腿三个阶段所占时间比例分别为35%、20%、45%。2)在横踢过程中运动员Z轴重心位移起伏较大,数值升高变化特征明显,可有效提高踢击效果。3)在横踢动作中,未发现跆拳道运动员的左支撑脚内旋达180°。4)跆拳道运动员左支撑腿位置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踢击目标的需要,不断调节支撑脚的滑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