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扩大了公民参与的空间,提升了公民的参与能力,使公民社会日渐成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应拓宽公民参与的制度性空间,以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促进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
简介: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存在着社会诚信缺失、制度和规则不健全、社会治理不优化、传统政策过程的路径依赖等问题,制约了公民政策参与。为此,需要我国从重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加强公民政策参与的法制建设、发展公民政策参与的组织载体、促进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良性互动等方面来实现社会资本对公民政策参与积极作用。
简介:宪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公民权利意识是依法治国的观念基础。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和缺失,存在着诸如制度、法律和历史文化传统等观念上的障碍性因素。要提高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应着力于现代文化中法治观念的理性培养,大力宣传法为公民权利服务的思想,积极维护司法公正,捍卫国家法律的尊严。
简介:政府行为与人大监督罗小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人大对政府行为的监督由此要作进一步深化。一、监督内容依政府行为特征的变化而深化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转变职能要归还(而不是下放)企业经济组织的经营、人事管理、劳动用工、投资...
简介:
简介:公民依法享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这是由政权的人民性和政治的民主性所决定的。建国60年来。我国的公民监督权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留给我们下列启示:预防和惩治腐败不能搞群众运动,但必须依靠公民监督;公民的监督权必须以选举权为基础、罢免权为后盾;公民监督必须与国家机关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
简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大量表现为"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面对明显增多的社会矛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建设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公民"三者的关系,培育"小政府、大社会"和现代公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内在要求。
简介:政治协商作为我国政治民主的主要形式之一,内生于我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有效范式。晚近西方新兴的“协商民主”方式与我国的政协民主有着极其相近的趣旨,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协商民主实践可以借鉴民主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从发展党内协商民主、推进人大与政协协商、构建行政协商制度、践行基础协商民主等路径入手,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
简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政治民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网络为政治参与主体提供了广泛的空间,给政府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民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为政治参与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如给政治控制和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使参与的公平性受到质疑,造成网络文化殖民主义等等。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扬长避短,应对互联网给政治民主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简介:香港言论自由程度高,“公民记者”和社群媒体活跃。自诩为“公民记者”的“港独”中坚分子.利用社群媒体发布“香港前途自决”等破坏香港繁荣稳定的言论,对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年一代造成负面影响。建立非官方建制社群媒体、加强“一国两制”正面宣传,确立香港媒体责任意识和个人公民意识,拓宽特区政府与香港青年沟通交流渠道等方式,有效改善香港青年对“一国两制”的误解,引导香港青年形成正确的政治取向。
简介: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换句话说,没有道德的社会也就不是和谐的社会。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命题,直接关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进程。
简介: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中的公民参与机制的创新,成为现阶段政府治理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公民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评最有发言权、考评权,公民有效的参与考评,能够促使领导干部敬畏手中的权力。所以,探讨公民参与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当代价值与现实基础,制定具有操作性、创新性的具体方案,是目前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简介:答: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决定》提出,要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这是总结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更好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
简介:所谓政治现代化,是指传统政治转化为现代政治(高度民主政治)的社会变迁过程,是现代人类依据一定的目标自觉进行政治变革和推进发展的活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其起始动力源自西方的冲击.不同于西方以公民社会为推动力量,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以政党和国家为主要推动力量。加强体制内民主建设,丰富体制外政治参与形式,做到体制内参与的普遍性和体制外参与的合法性相结合是当前加强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简介:2012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立每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基本标准,旨在体现公民权利、政府责任和基本公共服务工作目标,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在国家层面的管理和技术规范。公共服务标准化作为新的管理手段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用,但是需要强有力的运行机制保障服务标准化得以顺利持久地进行。文章从公民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公共服务标准化实施动力,并提出公共服务标准化动力机制改进的建议。
简介: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扩大公民知情权,推进公民对重大问题的参与和讨论,加大公民对政府行政行为监督,大力发展党内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公民的参政能力,从制度上给予保证.
简介:当前世界城市法治化治理进程呈现出显著的新特征。在适应这种进程中,青年公民意识的内涵得到深化和丰富,并产生了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新路径。
简介:作为一种以国家权力形态为主要关切对象的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在西方政治理论中拥有漫长的但含义不同的、又极为模糊的历史,其发展脉络庞杂且缺乏系统性。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有关公民社会的理论主要包括:一是以亚里士多德与西塞罗及其所在时代的公民社会思想,中世纪至文化复兴时期以及启蒙运动时期的古典公民社会理论;二是以亚当.福格森、黑格尔与马克思等有影响的理论家提出为近代公民社会理论。在探明此问题的渊源基础上,理清其争论焦点及其未来走向,完整理解当前关于国家与社会的链接的公民社会主要观点。
简介: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社会公民组织壮大,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中国全能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日益凸现出局限。而与公民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治理理论引进,无疑预示着我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变革。
简介:现代公民人格作为衡量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塑造现代公民人格,二者都以公民主体性为前提和要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结点和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现代公民人格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人格的义务本位性、私人至上性、权威依附性。现代公民人格的塑造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网络新兴媒体的发展等机遇和挑战。提升公民主体与平等观念、增强制度与规则意识、培养科学与理性思维等是塑造现代公民人格的现实要求。
新公共管理模式对公民参与的促进作用
社会资本视阈下我国公民政策参与路径探析
提高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分析及对策
政府行为与人大监督
警惕腐败行为“蚁穴化”
建国60年来公民监杈实现路径的探索与启示
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公民三者的相互关系
协商民主: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有效范式
网络信息技术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效应分析
“公民记者”及社群媒体对香港青年政治倾向的影响与对策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石
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中的公民参与机制创新
怎么样理解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
公民政治参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推动力
基于公民需求的公共服务标准化动力机制探析
对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
世界城市法治化治理进程中的青年公民意识培育
国家与社会的链接——公民社会理论溯源及其未来发展
公民社会成长与社会治理模式变迁——从“管理”到“治理”
法治中国建设阈境下现代公民人格的缺失与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