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sAg阳性母亲C基因型HBV DNA CpG岛的类型、长度、CG位点等的分布特点及其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为HBV宫内传播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及电子病历收集流行病学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母亲及新生儿HBV血清学标志物及血清HBV DNA。以新生儿出生24 h内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前股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判定为HBV宫内传播。将HBV宫内传播者中HBV DNA载量≥106 IU/ml(满足克隆测序要求)的22例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宫内传播组,从未发生宫内传播者中随机选取HBV DNA载量≥106 IU/ml的22例作为对照组,以HBV DNA测序分型结果为C基因型的39例母亲进行HBV DNA CpG岛分布预测等分析。结果39例HBV C基因型的母亲中,宫内传播组19例,对照组20例。39例C基因型者HBV DNA均含有传统CpG岛Ⅱ、岛Ⅲ,而对照组中有传统CpG岛Ⅰ以及新型CpG岛Ⅳ、岛Ⅴ;HBV宫内传播组和对照组母亲携带的HBV DNA CpG岛Ⅱ、岛Ⅲ长度和CpG岛Ⅱ CG位点个数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传播组中CpG岛Ⅱ长度≥518 bp且其CG位点个数≥40个(11/19)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X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Ⅱ长度和CG位点个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传播组中大部分母亲(12/19)携带的HBV DNA CpG岛Ⅱ完全覆盖了Xp区,明显多于对照组(5/20),且其HBV DNA Xp区CG位点个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阳性母亲C基因型HBV DNA CpG岛分布与宫内传播有关,CpG岛Ⅱ长度长、CG位点个数多可能会增加HBV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C基因型 CpG岛 宫内传播
  • 简介:目的评价近十年我国出入境人员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出率及HBsAg检出的三间分布特征。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VIP)数据库、PubMed和ScienceDirect数据库,收集近十年我国出入境人员HBsAg检出率的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0篇。近十年我国出入境人员HBsAg合并检出率为5.59%(95%CI:4.45%-6.84%);自2005年开始的近十年,我国出入境人员HBsAg检出率呈平稳下降趋势;在地区分布上,中部地区HBsAg检出率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在人群分布上,男性HBsAg检出率高于女性,公/商务人员在各职业人群中检出率最高。结论我国出入境人员HBsAg检出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普通人群。

  • 标签: 出入境人员 乙肝表面抗原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滴度的变化特点。方法62例应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6个月、1年时检测ALT、HBV血清标志物、HBVDNA、HBsAg定量。结果62例应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5例患者获得了病毒学应答,其基线HBsAg水平为3.86log10IU/mL,治疗6个月、1年时分别为3.55、3.39log10IU/mL,与基线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HBsAg水平与1年时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第1年时HBsAg下降速度为0.13log10IU/mL。结论应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滴度缓慢下降。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HBsAg 阿德福韦酯
  • 简介:摘要目的以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为核心指标探寻2016年以来渝西地区HBV感染流行情况和演变轨迹,以期为制定针对性的HBV感染防治策略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使用荧光定量PCR对2016~2018年渝西地区7307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分析在HBsAg阳性人群中HBVDNA阳性率和病毒载量等状态。结果乙肝病毒载量的中位数性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男性及女性病毒载量的中位数与时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此外HBVDNA检测阳性率随着时间逐渐下降。结论以HBVDNA为指标能够了解渝西地区HBV现患感染的流行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HBV感染防治策略提供了更为客观、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病毒载量,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在鸟鲁木齐铁路局辖区内食品从业人员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我们对乌铁局二工地区及西站等3629名餐饮服务行业人员进行HBsAg阳性率的调查。结果调查的3629人中HBsAg阳性检出率1.08%。不同性别、国营与个体餐饮人员阳性检出率不存在差别。结论乌铁局辖区食品从业人员HBsAg阳性检出率低于九十年代同期人群检出率,呈下降的趋势,可能是在岗人员自我保健和食品卫生意识加强、积极采取预防传染病措施有关系。

  • 标签: 食品从业人员 HBSAG 阳性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型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的情况,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555例慢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肝穿组织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慢乙肝不同证型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情况。结果慢乙肝中医隐证型患者炎症分级≥G3占29.63%,纤维化分期≥S3占8.75%,不同中医证型肝组织HBsAg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HBcAg阳性表达在6个证型间分布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以隐证型为对照,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症、肝郁气滞证、湿热蕴结证、瘀血阻络证肝组织内HBcAg(+++)表达患者明显增多,而其中肝郁气滞证、湿热蕴结证HBcAg(+++)表达患者高于其于各证型。结论慢乙肝中医隐证型部分患者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高,应及早发现治疗;不同中医证型肝组织内HBcAg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证型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核心抗原 免疫组化
  • 简介:输血后肝炎主要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占90%以上。为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防止输血后肝炎的发生,尤为重要的是对献血者进行必不可少的HBsAg、抗-HCV筛查。笔者对本站的6499名不同类型的献血者HB-sAg、抗-HCV的阳性结果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HB 抗-HCV检测 输血后肝炎 无偿献血者 结果分析 阳性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研究3次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与卡式压力蒸气灭菌器在口腔高速手机腔管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灭活效果。方法取检验合格的灭菌手机40支,用HBsAg阳性血清于手机腔管内进行人工污染标定后随机分为2组,20支,组,分别采用3次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或卡式压力蒸气灭菌器灭菌,灭菌后分别于手机腔管内取样进行HBsAg检测。结果经2种灭菌器灭菌处理后手机腔管内均未检出乙肝表面抗原。结论3次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或卡式压力蒸气灭菌器均可达到手机腔管内HBsAg灭活的效果。

  • 标签: 口腔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灭菌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其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HBV DNA水平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比分析各治疗阶段这两者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精准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并整理了慢性HBV感染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如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抗病毒治疗期等)的血清样本。利用化学发光法和荧光PCR定量法分别检测血清中的HBsAg和HBV DNA水平。随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两者在各治疗阶段的关联性。结果:研究发现,在免疫耐受期,患者的HBsAg和HBV DNA水平均较高,且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进入免疫清除期后,随着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攻击加强,HBsAg水平有所下降,但HBV DNA水平仍保持较高,此时两者的关联性减弱。在抗病毒治疗期,随着药物的干预,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而HBsAg水平的下降幅度则因个体差异而异,此时两者的关联性变得更加复杂。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在不同治疗阶段的关联性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活跃度和免疫应答状态,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病情信息和治疗依据。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两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的关联性及其背后的机制,将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慢性HBV感染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HBV感染 血清HBs Ag定量值 血清HBV DNA水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方法以2.2.15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确定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TC0),在最大无毒浓度以下将药物用培养液对倍稀释成50、25、12.5μg·mL^-1加入2.2.15细胞进行培养,每4d换同浓度药物培养液;分别收集第4、8天以及停药后4天的培养液上清,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HBsAg、HBeAg含量。结果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最大无毒浓度为50μg·mL^-1,在最大无毒浓度时对HBs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第8天时的抑制率为59.3%,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9μg·mL^-1,治疗指数(TI)为3.1;但对HBeAg无明显抑制作用,第8天时的抑制率仅为25.5%。结论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对2.2.15细胞HBsAg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 2.2.15细胞 HBSAG HBEAG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献血者的肝功能指标的血生化检验筛查和HbsAg+的防治结果的观察。检验自愿献血者的肝功能指标的血生化检验筛查对HbsAg+是否有重要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的无偿献血者,经过检测,确诊为乙肝(HBV)150例。选取自愿参与又符合诊断标准的HBV140例为观察对象。平均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用常规治疗。此外,A组还服用解毒养肝丸。结果肝功能明显好转。且A组效率高于B组。结论检验献血者的肝功能指标的血生化检验筛查对HbsAg+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肝功能 HbsAg+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的HBsAg、抗HCV、抗TP以及抗HIV相关感染指标的检测结果。方法实验对象是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60例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对其HBsAg、抗HCV、抗TP以及抗HIV相关感染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输血前及手术前男性患者的HBsAg阳性检出率、抗HCV阳性检出率、抗HIV阳性检出率对比女性患者,呈P<0.05,不同年龄段中的男性和女性患者的HBsAg、抗HCV、抗TP、抗HIV感染指标阳性检出率存在差异性。结论检测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的HBsAg、抗HCV、抗TP以及抗HIV相关感染指标能明确患者的相关感染疾病状况,存在应用价值。

  • 标签: 输血前 手术前 HBsAg 抗HCV 抗TP 抗HIV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刚察县应征适龄青年的HBsAg、抗-HIV1/2及尿液毒品检测阳性率情况。方法对本县自2009年至2013年征兵体检者的HBsAg、抗-HIV1/2及毒品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9年至2013年征兵体检者HBsAg阳性率2009年最高,为8.57%,2013年最低,为0。抗-HIV1/2及尿液毒品检测历年均为0。结论本县征兵体检者HBsAg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抗-HIV1/2及吗啡/甲基安非他明虽无阳性结果出现,但开展检测项目十分必要。

  • 标签: HBsAg 抗-HIV1/2 吗啡/甲基安非他明 征兵体检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两种方法RIA(放射免疫方法)和TR—F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在胃镜消毒中氧化电位水(EOW)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原性破坏力的测量精度。方法试验以HBsAg阳性病人用后所污染胃镜作为消毒前对照,经去除有机物处理后EOW分别浸泡60秒和90秒,胃镜表面涂抹采样,分别用EIA和TR—FIA检测HBsAg。结果发现作用时间为60秒的标本中有4例测定值在临界值范围,TR—FIA检测为阳性,但RIA检测却为阴性;作用90秒的结果,两者检测均为阴性。完全相符。结论RIA方法检测EOW对HBsAg抗原性的破坏力的检测存在假阴性的情况,TR—FIA较之更为精确。并且建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延长消毒时间以保证消毒效果。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氧化电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