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创伤性小腿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伤疾病,在当前临床研究中发现,该病的发病率是相对较高的。很多患者在发病之后需要给予其科学的治疗指导方案,通过显微外科修复术治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对患者自身病情控制有一定帮助。所以在临床治疗技术选择过程中,能够将该项技术应用到患者治疗中,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指导能力,为患者自身病情控制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以综述视角,就显微外科修复术在创伤性小腿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力图在本文的综述分析帮助下,能够了解创伤性小腿软组织缺损治疗中实施显微外科修复术的治疗价值,提高患者手术治疗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合并创伤休克的急救护理研究进展。方法: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之间,收治医院内100例不稳定性骨折合并创伤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在研究前,医护人员需要提前取得患者及患者家人的同意,患者必须提前知情,自愿参加本次的临床研究。选择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后,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一段时间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服务的满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临床恢复略快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价值。方法 以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共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纳入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参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实施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6周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用2020年1月-2021年1月院内收治的6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31例。参照组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带线柳钉修复手术治疗,比较痊愈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的痊愈情况差于观察组,有差异(P0.05)。结论 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带线柳钉修复手术能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痊愈情况,尽量避免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或隐窝处骨折引起急性开放性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方法。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我科对13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或隐窝处骨折的桡尺远侧关节急性不稳定患者进行一期手术治疗,通过掌侧钢板复位固定桡骨骨折后,术中对比健侧进行桡尺远侧关节冲击试验。如果不稳定者采用固定尺骨茎突骨折或锚钉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方式修复其骨和软组织的稳定结构,达到早期康复训练的目的。结果术后13例患者桡骨远端骨折与尺骨茎突骨折均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通过桡尺远侧关节冲击试验、握力、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疼痛评分、DASH评分等综合评估,效果优良。结论一期固定桡骨并修复累及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尺骨茎突骨折,有助于恢复桡尺远侧关节骨结构和软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便于早期康复锻炼,提高急性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2掌背动脉(SDMA)供血的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方法及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共收治12例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面积大小为2.0 cm×2.4 cm~5.5 cm×3.0 cm,采用SDMA供血的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2.2 cm×2.6 cm~6.0 cm×3.3 cm,供区取伤肢前臂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所有患者术后定期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皮瓣外观、皮瓣质地和感觉恢复及供区情况。结果本组12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及受区伤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5~16个月,平均8.8个月,皮瓣外观和感觉功能良好,质地柔软,皮瓣供区及手背切口未见瘢痕挛缩,无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拇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11例,良1例。结论SDMA供血的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单、供血恒定、血管蒂旋转角度大、变异率低等优点,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8~63岁[(47.3±12.3)岁]。体重指数(BMI)为16.7~27.8 kg/m2[(23.9±3.9)kg/m2]。皮肤缺损面积为10 cm×6 cm~20 cm×12 cm。均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在清创或肿瘤切除后,从浅、深脂肪层间切取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皮瓣面积为13 cm×8 cm~13 cm×10 cm,Ⅰ期削薄后皮瓣厚度3~6 mm。肋下神经外侧皮支跨越髂嵴处距离髂前上棘的距离7.5~10.0 cm。术后评估皮瓣存活、并发症、再手术情况。采用Tinel征及九宫格法测量皮瓣的单丝触觉、振动觉、疼痛觉、温度觉和静态两点辨别觉的恢复。评估患足踝关节活动度、穿鞋行走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估。观察供区副损伤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21.1±10.1)个月]。皮瓣均存活,无感染或肿瘤复发。1例修复足跟患者因溃疡行多余皮肤切除,1例Ⅱ期再削薄、取内固定。3~6个月后可首次测到皮瓣9个区域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不同程度恢复。随访12个月以上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基本均匀恢复,仅1例的1个区域内可测到25 mm的静态两点辨别觉。2例同时行骨韧带复合体重建的患者踝关节活动略受限。患足均可穿鞋无痛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78~97分[(86.4±7.4)分],较术前的10~70分[(44.2±18.4)分]显著提高(P<0.01)。供区无疼痛,残留略增宽的线性瘢痕。结论对于足踝部中等大小的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皮瓣可适当削薄,术后外形可,感觉恢复可靠;患足可穿普通鞋,无痛行走,功能恢复良好;供区副损伤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应用桥梁式持续负压吸引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4月—2020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9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及前臂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5例、女40例,年龄5~78岁,缺损创面面积为82(9,216)cm2,均行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根据患者术区所采用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负压组48例和石膏组47例,2组患者损伤创面经清创后行皮瓣移植修复,负压组患者术后采用干纱布包扎后放置负压吸引装置以“桥梁”式固定缺损上肢与胸腹部,石膏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干纱布铺垫及石膏固定。术后1、3、5、7、14 d,采用自制血运评分量表和长海痛尺分别评估2组患者皮瓣血运和疼痛强度。术后5 d,观察并计算术区及其周围皮肤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d,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断蒂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患肢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Cochran & Cox近似t检验、χ2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术后1、3、5、7、14 d,负压组患者的皮瓣血运评分变化不大,而石膏组患者的皮瓣血运评分呈时间依赖性下降,且负压组患者皮瓣血运评分均明显高于石膏组(t=2.259、2.552、2.784、2.821、3.003,P<0.05或P<0.01);负压组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变化不大,而石膏组患者疼痛强度评分呈时间依赖性升高,且负压组患者疼痛强度评分均明显低于石膏组(t=-4.818、-4.944、-5.011、-5.976、-6.721,P<0.05)。术后5 d,负压组患者术区及其周围皮肤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石膏组(χ2=6.773、5.269,P<0.05或P<0.01)。术后7 d,负压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14.7±1.1)分,明显高于石膏组的(7.4±1.8)分(t=23.934,P<0.01)。断蒂术后1个月随访,2组患者的患肢外观及功能恢复均良好。结论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后,进行桥梁式持续负压吸引固定能有效制动患肢与胸腹部,降低术区及其周围皮肤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制动的疼痛,改善皮瓣血运,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行之有效、轻便舒适、易于操作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与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伤患者52例,其中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7例,趾腓侧皮瓣修复25例。两组患者均为单纯软组织缺损,不合并指骨骨折。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微信及门诊进行随访。手指感觉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皮瓣优良程度依据皮瓣外形、患者满意度、手指功能进行整体评价,并依次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收集两组患者以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22.0进行计算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皮瓣均成活,趾腓侧皮瓣修复组TPD为4~7(5.3±1.2)mm,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组TPD为6~10(8.4±1.7)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组:优17指,良6指,可4指,优良率85.1%;趾腓侧皮瓣修复组:优8指,良5指,可9指,差3指,优良率5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0, P=0.009)。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和趾腓侧皮瓣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和25.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 P=0.032)。结论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及趾腓侧皮瓣均为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但趾腓侧皮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肢体骨折伴有糖尿病患者给予个性化营养护理干预后对其骨关节活动以及血糖控制情况等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06月~2020年04月收治的80例肢体骨折伴有糖尿病患者进行数字奇偶法分组;个性化护理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个性化营养护理方式完成疾病护理;常规护理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完成疾病护理;就组间骨关节活动度评分、血糖水平以及并发症(异位骨化、假肢松动以及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个性化护理组肢体骨折伴有糖尿病患者骨关节活动度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明显(P0.05);护理后,个性化护理组血糖水平均低于常规护理组明显(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疗法(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联合延续性护理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接受HBOT治疗,观察组在HBOT的基础上联合延续性护理。采用Frankel评分评估患者脊髓功能;记录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功能独立性测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评估患者自身感觉和运动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Zung-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Zung-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价患者焦虑和抑郁的负性情绪;干预前、后抽取外周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neuriti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β水平;护理期间密切关注康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Franke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和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IM评分、ASIA感觉评分、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1β显著低于对照组,NGF、Neuritin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延续性护理的基础上联合HBOT可显著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保护神经功能,促进运动能力的恢复,改善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的情绪。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烧伤整形治疗中对复合皮移植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差异。方法:将本院收治烧伤整形患者61例纳为研究对象(时间:2016年3月~2020年11月),开展对比性研究,依据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30例(复合皮移植术)、观察组31例(皮肤组织扩张术)。统计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差异。结果:(1)手术效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创面愈合、血运恢复时间较对照组均缩短,差异显著(P<0.05);(2)预后恢复质量: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较复合皮移植术治疗烧伤整形患者优势更为显著,且预后康复安全性高,可快速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胫骨平台前内侧压缩骨折合并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LC)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骨三科收治的18例胫骨平台前内侧压缩骨折合并膝关节PLC损伤患者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为28~57岁,平均38.6岁。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按照CT三柱理论分型:均为内侧柱骨折,膝关节PLC损伤根据Fanelli分型:B型5例,C型13例。17例新鲜骨折患者先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及半月板处理,然后行一期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固定。1例陈旧性损伤患者采用膝关节周围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17例新鲜损伤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17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平均17.7周。术后1年患者膝关节伸直均可达0°;屈曲120°~135°,平均131.9°;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8~95分,平均91.2分。1例陈旧性损伤患者术后随访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8周,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为0~120°,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6分。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及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前内侧压缩骨折合并膝关节PLC损伤,一期修复及重建手术可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疗效良好。
简介:摘要探索序贯康复护理系列方案在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显微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3例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随机选取31例为对照组,急诊入院予常规处理后入手术室手术,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另32例为观察组,患者入院后迅速评估,从硬指标、软指标及骨折、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快速判断,急诊经CTA准确判断动脉损伤部位、程度,围术期给予程序化镇静、镇痛方案,采取有效保温护理,保证肢体血运重建,恢复肢体功能。采用SPSS 21.0软件对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皮温、舒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Mean±SD)描述,采用t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回顾调查发现对照组出现1例截肢,1例误诊,6例血管挛缩,经治疗后5例皮瓣成活,1例皮瓣坏死;观察组出现1例截肢,1例血管挛缩,治疗后皮瓣部分坏死,采取二期植皮,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疼痛评分,除30 d时疼痛分级指数(PRI)指标无意义外,其余指标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皮温比较、舒适度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1例患者术后发生寒战7例,血管痉挛8例;观察组32例患者均未发生寒战,血管痉挛2例。结论通过早期快速评估,CTA准确判断血管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快速、有效恢复肢体血运,围术期给予有效镇痛、保暖措施,预防肢体坏死,减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较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基于术前CT测量的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深度(ADD)和胫骨平台增宽的宽度(TPW)对发生外侧半月板撕裂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31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8例,女51例;年龄为18~60岁,平均41.5岁;右侧74例,左侧5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且骨折块复位内固定后立刻用关节镜评估外侧半月板损伤情况。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出现外侧半月板撕裂分为2组:半月板撕裂组(n=70)和非撕裂组(n=61)。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受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TPW和ADD等一般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PW和ADD对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最佳临界点。结果本组患者外侧半月板撕裂的发生率为53.4%(70/131)。半月板撕裂组与非撕裂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侧别、BMI和受伤至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撕裂组患者TPW和ADD显著高于非撕裂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W和ADD在预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95% CI:0.562~0.750,P=0.002)和0.709(95% CI:0.619~0.800,P<0.001),其对应的最佳临界点分别为4.3 mm和6.1 mm。结论TPW和ADD可以作为预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有效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中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并观察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58例2020年2月-2021年2月接诊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患者进行,按照电脑排序均分为2组,各29例。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为参照组,接受优质护理的为研究组,将不同方案下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方案下患者住院用时及术后并发症更低、生活质量更高,其数据于组间均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中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提高其术后的生活质量,适合于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2020版《软组织和骨肿瘤WHO分类》,在2013版分类的基础上,纳入了新的分子遗传数据和临床肿瘤数据,更新了软组织肿瘤的分类方案,新增了肿瘤的实体和亚型,更深入细致地描述每个疾病。这里,我们试总结第5版的更新内容,着重介绍软组织肿瘤章节的分类变化以及新近描述的肿瘤实体和亚型。
简介:摘要2020版《软组织和骨肿瘤WHO分类》,在2013版分类的基础上,纳入了新的分子遗传数据和临床肿瘤数据,更新了软组织肿瘤的分类方案,新增了肿瘤的实体和亚型,更深入细致的描述每个疾病。这里,我们试总结第5版的更新内容,着重介绍软组织肿瘤章节的分类变化以及新近描述的肿瘤实体和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