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先入院的40例患儿归为对照组,另外40例患儿归为护理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护理组接受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两组患儿的并发症率。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发现,护理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 。与对照组相比,护理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结论:对小儿川崎病患儿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可取得一定临床护理效果,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儿家属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明显增高,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川崎症(又称为川崎疾病KD)是一种突发性的自限性血管炎症,它主要针对小孩子,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童。川崎症有可能引起重大的冠状血管问题,因此,及时发现并且给予适当的照护对避免这些并发症极为关键。本篇文章的宗旨是针对儿童川崎症的照护策略和预防手段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增强对此病症的了解与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Z值方法与传统方法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瘤(CAA)诊断的差异性,并探讨川崎病CAA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确诊的2 41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分别采用Z值方法和传统方法诊断CAA,分析2种诊断方法诊断效能的差异性;分别对患儿性别、临床分型(完全性川崎病、不完全性川崎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敏感性(IVIG敏感型川崎病、IVIG无应答型川崎病)、病程(≤6周、>6~8周、>8周至6个月)等进行分组,分析川崎病患儿CAA的临床分布特点。采用χ²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Kappa检验用于一致性评价。结果2 419例川崎病患儿中男1 558例、女861例。发病年龄1.8(1.0,3.2)岁。Z值方法诊断川崎病CAA发生率高于传统方法[21.9%(529/2 149)比13.9%(336/2 149),χ²=1 074.94,P<0.001]。Z值方法诊断男性患儿、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IVIG无应答型川崎病患儿CAA发生率均高于传统方法[25.2%(392/1 558)比16.0%(249/1 558)、32.7%(166/507)比19.5%(99/507)、30.5%(95/312)比24.0%(75/312),χ²=694.05、216.19、184.37,均P<0.001]。Z值方法与传统方法诊断CA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κ=0.642,P<0.001)。在Z值方法下CAA的发生率,男性(25.2%,392/1 558)高于女性(15.9%,137/861)、不完全性川崎病(32.7%,166/507)高于完全性川崎病(19.0%,363/1 912)、IVIG无应答型川崎病(30.4%,95/312)高于IVIG敏感型(20.6%,434/2 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7.76、44.38、15.43,均P<0.001)。病程≤6周组冠状动脉Z值均大于病程>6~8周组和病程>8周至6个月组[1.3(0.7,2.3)比0.7(0.3,1.4)、0.7(0.3,1.3),Z=20.65、13.70,均P<0.001]。结论Z值方法诊断川崎病CAA的诊断发生率高于传统方法,川崎病CAA多发于病程6周内,男性、不完全性川崎病及IVIG无应答型川崎病CAA发生率较高。
简介: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diseaes,KD),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发病多为5岁以下婴幼儿,临床多表现为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弥漫充血、发热、掌跖红斑等[1,2]。冠状动脉受累是KD最严重的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川崎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0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清白蛋白(ALB)浓度分为正常白蛋白组(ALB ≥ 35 g/L)(54例)和低白蛋白血症组(ALB < 35 g/L)(51例),比较两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冠状动脉B超检查等。结果各年龄段低蛋白血症发生率相似。两组冠状动脉扩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P < 0.05);两组手足硬肿、尿蛋白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0、0.39,均P > 0.05);低ALB组的 WBC(15.2×109/L)、ESR[(82.1±26.1)mm/h]、CRP(94.7 mg/L]均高于正常ALB组[11.5×109/L、(54.5±26.2)mm/h、43.65 mg/L](Z=-2.94、t=5.40、Z=-6.01,均P < 0.01),两组ALT、AST、TBA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川崎病合并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与年龄无相关性,与炎性反应有关;低蛋白血症是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该研究具有显著科学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3年1月,28例小儿川崎病应用临床路径模式的护理.结果应用临床路径模式,28例小儿川崎病临床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8例患儿无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结论小儿川崎病护理引用临床路径的思路,规范了护理流程和内容,提高了护理效果和质量,提高了临床护士对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技能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